APP下载

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建筑文化关联初探
——以“长脊短檐”为例

2019-08-12黄源媛

四川水泥 2019年6期
关键词:干栏屋脊东南亚

黄源媛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0 前言

在历史上,东南亚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化的夹击,而其固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以明显的个性。东南亚这种特殊的文化构成也反映在建筑上,从而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建筑文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居住建筑也从东南亚地区固有的文化中汲取了不少养分。同时,由于民族迁移的双向性,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都不同程度与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有着某些关联。

1 “长脊短檐”象征与实用意义

屋脊长于屋檐、正脊两端略向上翘起的“长脊短檐”的屋顶形式是东南亚传统民族民居的又一主要特色,这种长脊短檐的倒梯形屋顶形式实际上是将悬山顶的脊檩延长所致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屋顶形式既满足使用功能需求又具有审美意义。“长脊短檐”普遍存在于干栏建筑,两端屋脊搞搞翘起使人联想到牛角、船等物件。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与东山文化崇尚船的形象有关②,常见于东南亚“船”形住屋,屋脊长于屋身,项脊向内收与边柱衔接,山墙下各有一块小檐板代表船首船尾,装饰牛角、鸟等吉利图案。

但从技术实现的最优化角度可以做出另一种解释:为了避免雨水打湿山墙,人们将屋脊向两边加长,长脊短檐是节约材料减轻自重和获得最大遮蔽面积的最佳中间点(如图6),东南亚传统居住建筑有两种入口设置方式,即“正面入口”和“山面入口”,其中“山面入口”较为古老,在这种情况下,“长脊短檐”形式所具备的防雨优点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一种庇护作用还在景颇族住宅中得以证明:人们常利用屋脊的延伸部分设置门廊,由于面积较大屋脊伸出也较长,但是后门使用率低需遮蔽范围小所以屋脊长度较短也不需要承脊柱

屋脊两端稍稍翘起是为了中和抵御向下的重力趋势,减小屋脊下塌的趋势。“长脊短檐”形式的防雨效果不如在山面加设的披檐,于是就出现了“长脊短檐”与山面披檐相结合的形式,由于设置了山面披檐,“长脊短檐”的形式就逐渐失去了意义,而向其本来面目——悬山顶回归,最后演变成为新的屋顶形式歇山屋顶(图1)。这个过程反映建筑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而这种演化又是基于使用要求的满足上的,象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里面演化成了船、鸟、牛角等说法,但这些文化象征意义都是需要技术形态的支撑的。

图1.屋顶“长脊短檐”形式演变过程[1]

2 “长脊短檐”是中国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具有长脊短檐特征的干栏建筑不仅在东南亚,在中国甚至日本都广有分布,即使今天,我国云南盈江一带的景颇族仍然在建造这种建筑。早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就有提出:“屋脊长于屋檐和两端略向上翘起的正脊,为古代干栏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广州出土的汉代陶屋中就发现长脊短檐的痕迹。贵州赫章可乐汉墓出土的干栏陶屋,屋脊也是微向上翘的,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出长脊短檐,但也残存着早期形式的一些痕迹。将已有研究综合分析,发现“长脊短檐”这种形式至少在长江以南地区曾存在,而这一地区也正是中国古代干栏建筑分布密集地区,因而说“长脊短檐”是中国古代干栏建筑的特征之一,并且其传播至东南亚的路径与干栏式建筑传入东南亚的路线大致相同,这也是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上的文化关联之一。

3 结语

通过以屋顶为例的对东南亚传统居住建筑主要特征的研究,发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在干栏建筑中均出现“长脊短檐”,并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保留着一些早期特征。由于这些地区“跨国境而居”,受到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夹击,跨境民族有着不同于非跨境民族的特点,而民族迁徙可以促使民族学背景的总体特征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不同民族杂居地区,比较进步的民族建筑形式常常成为其他民族模仿的对象。在这种不断地相互学习和模仿过程中,建筑才得以保持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进而演化为一种共同文化特质。

猜你喜欢

干栏屋脊东南亚
屋脊山之春
干栏式苗族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现代传承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浙西屋脊清凉峰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在西藏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