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妮铸鼎记
2019-08-12
中国农业博物馆一楼四号展厅,矗立着一尊铜铸大鼎,这就是著名的“告别田赋鼎”。因为参观的人多,鼎身被大家摸得又光又亮,鼎沿儿的棱都被摸圆了。轻拍鼎身,俯首倾听,鼎声悦耳,余音绕梁。
告别田赋鼎为三足双耳圆鼎,高99厘米,直径82厘米,重252千克。下部的纹饰主要以祥云、瑞兽、蛟龙、麒麟为主,用来表现繁荣盛世、国泰民安、社会和谐。铭文560字,魏碑体。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算起,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农业税征收历史达2600多年。2006年元旦以后,国家不仅免除了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种粮还能得到补贴。一座鼎浓缩了农业税收的沧桑巨变,表达了一个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衷心感激,也彰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进了新时代!
铸造告别田赋鼎的,正是灵寿县青廉村的王三妮。王三妮可不是女子,而是一位60多岁的老汉,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有两个哥哥,因为生长在旧社会,缺医少药,营养不良而夭折。王三妮的爹娘怕再出风险,就按当地习俗给他起了个女名。
王三妮的老爷爷王老宗在当地铸造青铜器皿很有名气,王三妮的爷爷王拴柱、父亲王吉忠都是十几岁就跟着父辈走街串巷,为乡亲们铸造铜壶、铜盘、铜勺、铜鞋扒子、铜烟锅、铜蜡台等器物,三乡五里口碑很好。王三妮19岁学铸铜,很快就掌握了所有技术要领。改革开放后,王三妮铸造的铜器因为质量上乘而逐渐打开了市场。
刚开始,王三妮的作品主要是鼎、斛、瑞兽、奔马等,这些物品拿到石家庄的市场上,总是有人品头论足,指指点点,褒贬不一。王三妮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慢慢地,他想开了,想购买作品的人才会挑三拣四,这不正好指出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王三妮是个有心人,喜欢读书,他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村里人甚至称这个高小文化的人为“知识分子”。为了铸造精品,他经常躺在炕上琢磨一两天,一旦有了清晰的思路,马上跑到车间进行实践检验。如此反复,终于成就了他在铸铜技艺上的创新和辉煌。
王三妮告诉我们,纯铜呈紫红色,又称紫铜、红铜,纯度高,组织细密,含氧量极低,极少有气孔和沙眼,经热处理工艺,电极没有方向性,熔点为1083℃,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蚀性。
在红铜里添加一些锌就变成了黄铜,含锌量低于36%的黄铜具有良好的冷加工性能,含锌量30%的黄铜用来制作弹壳,称弹壳黄铜或七三黄铜。为了改善普通黄铜的性能,还可以添加其他元素,如铝、镍、锰、锡、硅、铅等。铝能提高黄铜的强度、硬度和耐蚀性,但会使可塑性降低。锡能提高黄铜的强度和对海水的耐腐性,所以又叫海军黄铜。铅能改善黄铜的切削性能,所以含铅黄铜常用作钟表零件。黄铜铸件常用来制作阀门和管道配件等。
铜镍合金称普通白铜,加有锰、铁、锌、铝等元素的白铜合金称复杂白铜。这种白铜广泛用于制造精密机械、眼镜配件、化工机械和船舶构件。
铜与锡相熔就是青铜,现在我们把黄铜、白铜以外的铜合金均称为青铜,并在青铜名字前冠以第一个主要添加元素的名。锡青铜的铸造性能、减摩性能和机械性能好,适合制造轴承、蜗轮、齿轮等。铝青铜强度高,耐磨性和耐蚀性好,用于铸造高载荷的齿轮、轴套、船用螺旋桨等。磷青铜的弹性高、导电性好,适于制造精密弹簧和电接触元件。铍青铜还用来制造煤矿、油库等使用的无火花工具。
各种成分的铜合金的结晶特征不同,铸造性能不同,铸造工艺特点也不同。要想使浇铸的铜件没有气孔和沙眼,铜和其他金属的配比极其重要。锡青铜结晶温度范围大,凝固区域宽,铸造时流动性差,易产生缩松,不易氧化,因而要采用顺序凝固法,壁厚件采取同时凝固法。铝青铜和铝黄铜结晶温度范围小,具有逐层凝固特征,铸造时流动性较好,易形成集中缩孔,极易氧化。所以铝青铜浇铸系统为底注式,铝黄铜浇铸系统为敞开式。硅黄铜的结晶特征介于锡青铜和铝青铜之间,可采取顺序凝固工艺,中注式浇注系统。北京的大钟之所以费了很大的劲才铸成,那是因为工匠们还没有精确掌握铜合金的凝固特点。
铸铜前要先确定塑造的素材,根据图片,按照整体构想设计图纸,为定型提供扎实基础,参照图纸按比例放大为泥塑样品,对泥塑精雕细刻,直到与参照素材的要求完全一致,乃至有所再创造,之后进行模具翻制。
模具翻制过去是采用胶泥制模,王三妮和儿子王英洁经过实践,现在采取两种方式:比较简单的模具用石膏翻制,较为复杂的就用硅胶翻制。将泥塑制成的原始模具外面涂上一层硅胶,因为硅胶是软的,外面贴上纱布,最后用石膏固定。把硅胶从原始模具上面剥离,形成的空腔里面注入熔化的石蜡,这样就能得到一模一样的蜡模了。等石蜡冷却后拆开模具,蜡型作品就形成了,这叫做“蜡型灌制”。石蜡模型,不完美的地方需要做精细修整。由于翻模的过程必须倒扣在平台之上,因此有盖、有耳的器形都需要好几个石蜡模型,在修形的时候把它们黏合起来,进行手工打磨。蜂蜡可塑性好,便于加工,模型可以雕得更为精细,狮子、瑞兽等的毛发都可以用刻刀慢慢梳理,修整。
制壳也有两种方案。一是用特制胶水、石英粉、石英砂制壳代替沙土制壳。过去的工艺是在蜡模外面精细地涂上潮湿的黏土,然后把一层一层厚厚的黏土涂上去,为下一步形成浇铸青铜熔解液的空腔做准备。现代工艺是先把石蜡模型在水玻璃溶液里浸泡,水玻璃又叫泡花碱,化学名称叫偏硅酸钠,是一种黏合剂。再用特制胶水加石英粉调成粥样浆糊涂在雕好的模具上,涂撒上石英砂,放入氯化铵溶液中硬化、晾干,再涂胶水,撒石英砂,如此反复8次~9次,模型外就形成了一层厚壳。
蜂蜡遇热熔化成液体以后,从预先留好的小洞流出来,这时壳内的蜡型就变成了空间,再将空壳放入窑内烧烤至800℃,剩下的是一个烧硬的外壳。这时的模具已从实心模变为空心模,接下来就可以浇铸铜水了。树脂砂箱也可以制壳,一般适用于简单的平面浮雕、铜佛像的背面。
壳制好后开始铸造,这是关键的环节。在高温下把铜棒或者铜锭化成铜水后灌注到做好的壳或砂箱里,将铸好的铜器连同耐火材料一起静置一段时间。等凝固冷却后,砸碎粘土或者厚重的耐火材料外壳,就可以取出与最早的蜂蜡模型一模一样的精美的铜铸件了。
在熔蜡的过程中预留出的孔隙往往也会被铸上铜,敲碎厚重外壳后将多余的铜渣切掉磨平。经过反复打磨抛光后的铜件散发出柔和透亮的光泽。
抛光后的铜器自然氧化需要很久的时间,为了使之看起来更具传统魅力,可以做成仿古形式。人工做旧可以用中药泡制,也可以放置在化学药水中反复擦洗,最后埋在土里一段时间后再挖出来擦拭干净,才能形成玄妙的质感。如此,一件精美的铸铜作品就完成了。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象征九州,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2008年,王三妮又铸了一尊“恩惠鼎”,记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十项惠农富民政策。2009年,王三妮以古法和新工艺相结合,用坑埋型壳法、地炉化铜法铸出了重两吨、高两米的“中华尊”。
“泱泱华夏,赫赫炎黄。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青史源远流长,屹立世界东方……中国梦乃国之梦,族之梦,民之梦,亿万炎黄儿女前赴后继,炙热追寻……”,这是王三妮铸成的“中国梦青铜尊”的铭文。王三妮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接地气,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心声。尊者,尊重、尊贵、九五之尊、至高无上、格外重视的意思。新中国的农村建设发展走过将近七十年,历史证明,只要政策对头,亿万农民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从上交“皇粮国税”,到种粮有补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要感恩我们的国家,感谢我们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