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皓霖:市场份额小意味着更有潜力

2019-08-12李皓霖

收藏·拍卖 2019年8期
关键词:藏家雕塑艺术家

华艺国际拍卖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

《收藏·拍卖》:我国雕塑市场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目前又处于什么阶段?

李皓霖:中国的雕塑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到2000年左右才慢慢崭露头角。西方的雕塑市场中,创造天价的作品大多属于西方现当代雕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比如贾科梅蒂、亨利·摩尔、理查德·塞拉等人,高昂的价格背后是半个多世纪的沉淀。而中国现当代雕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也某种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到了90年代中后期,当代雕塑才真正有质的变化。雕塑领域的发展只有近40年的历史,是比较滞后的,这也决定了目前中国当代雕塑的收藏和拍卖的份额较小,但也意味着雕塑是有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的。华艺国际自2003年正式设立油画部门开始,就一直持续有上拍雕塑作品。

《收藏·拍卖》: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当代雕塑市场凸显出两大特点,即整体价位低、市场交易量小。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皓霖:目前现状的确大致如此。在主流拍卖行的现当代艺术部门里,雕塑拍品的数量占全部拍品数量一般不会超过15%。收藏雕塑的基础是要能够理解雕塑、欣赏雕塑,在中国的收藏群体对于雕塑的认知是不足的,一是受了古董器物类审美上的制约,二是受了传统工艺品及摆设观念上的制约,这大概是造成雕塑市场现状的其中一些根本原因。但是,在华艺国际(香港)2019年首场春拍中,我们现当代部的封面作品——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的不锈钢雕塑以超过700万港元成交,证明了一些重量级艺术家的标志性雕塑作品是可以达到较高的价位。整体价位低、市场交易量小,会随着收藏趣味的多元化、年轻化、国际化的趋势而渐渐改变。

《收藏·拍卖》:架上雕塑作品在市场的交易或收藏价值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李皓霖:首先,我们并不想强调“架上雕塑”的概念,我认为藏家应该摆脱这种较为狭隘的类别观念,更多地应该以“立体艺术品”的开放性概念去真正欣赏雕塑的艺术价值和内涵。相对于书画、油画等,雕塑的普及性和应用范围会窄一点,从而未被大众认真对待和熟知,使人们对雕塑艺术的欣赏与审美能力受到限制。如今的艺术创作形式变化多端,传统雕塑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已经沉淀下来的固有形式,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时才会采用,雕塑在现有的艺术品基数上本来就是较少的,加之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创作周期长,在收藏领域内流通缓慢,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和版画一样,有一部分的雕塑存在版本和版数的问题,如果一件雕塑,它的版数不明,就会影响藏家的信心,让其却步。

《收藏·拍卖》:从投资角度看,目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书画、瓷器领域已经接近饱和,雕塑市场的冷僻和低价位会否形成一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杨学军 《飘然》 铸青铜、奇石组合雕塑40cm×28cm×45cm 2018年来源:2019华艺国际广州春拍

苏锦驹 《王与马系列——止戈》青铜雕塑 2018年签名:苏锦驹 1/8 2018来源:2019华艺国际广州春拍

李皓霖:雕塑绝对是一个相对受忽视的领域。不只是拍卖场上少见雕塑,国内的艺术博览会、画廊中雕塑的出场率也是比较低的,通常作为藏家的“次选”,但它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类别,对于空间的震撼力和与观者的互动性是很强烈的。在香港巴塞尔博览会上,我们会看到很多形式夸张、外观突出的雕塑,但可能更多的是作为吸引观众和人流的作用,但我相信很多年轻的藏家他们会受国际潮流的影响,在雕塑上不会受传统“美观”“写实”的审美趣味所限制,开始形成新的品位。对于收藏家来说,我们有一个建议,如果要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藏品或藏品体系,雕塑是必不可少的。而和绘画一样,雕塑也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比起绘画,它对材料的要求更高,而每一种美都有它独特的价值。

《收藏·拍卖》:目前,贾科梅蒂、杰夫·昆斯等国际雕塑家的天价作品已经让人高攀不起,在当代中青年雕塑家中,有哪些作品还处于市场低价,并值得藏家入手的?

李皓霖: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广老一代名家还有新一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例如潘鹤的红色经典之作《艰苦岁月》,具有深刻的时代文化烙印,为人所熟知,但又在市场上流通稀少,这一类作品我认为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们这次广州春季拍卖会也推出一些当代艺术新思维的艺术家如广东地区的周巍、孔景才、苏锦驹等作品,既具备传统雕塑的延续性,又有新的生命力,也是比较值得关注。未来,除了国际雕塑家外,我们还会持续挖掘一些被忽略的大师之作例如中国雕塑先驱滑田友的作品,和国际波普艺术大师罗伯特·印第安纳的雕塑。具有波普和潮流属性的雕塑,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也会是我们的一个征集方向。

《收藏·拍卖》:由于当代艺术的界线愈来愈模糊,许多跨界、跨领域的创作者,也偶尔从平面创作玩票几件雕塑作品。他们当中有哪些也是受到市场青睐的?

李皓霖:在中国,虽然正统的雕塑观念始终以“架上雕塑”为主体,但是在当代的语境中,“雕塑”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已经得到极大的扩展。“雕塑”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雕刻”和“塑造”,也不再局限于“架上”“非架上”的界定。“雕塑”与“装置”的边界日趋模糊,越来越成为一种跨媒介的实践。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媒介,不是去比较和探寻绘画还是雕塑比较好,而是如何利用媒介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和创造自己的风格。很多成功的当代艺术家既是画家也是雕塑家如西方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毕加索和中国艺术家马德升。其实这是很好的策略,将架上绘画的标志性符号延伸用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

猜你喜欢

藏家雕塑艺术家
巨型雕塑
藏家之友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