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金融”涌现新业态

2019-08-12雨葭本刊资料库

收藏·拍卖 2019年8期
关键词:艺术品艺术家金融

文:雨葭 图:本刊资料库

艺术金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新话题。国内最早吃螃蟹的几家银行,后来都因为碰了一鼻子灰而把业务停了下来。在整个国内艺术品产业链还很不完善、不成熟的情况下,艺术品的真伪鉴定问题、未来价值起落问题等都为艺术品金融化带来很多瓶颈。不过,只要有钱赚的地方,总是不缺乏胆大的人。近期行业内试水的一些新产品和新玩法,让我们看到了艺术金融的另一种业态现象。

行业出现新玩法

近几年,借助金融工具和手段,艺术品正以各种方式被迅速金融化,艺术银行、艺术基金与信托投资、艺术品按揭与抵押、艺术品产权交易、艺术品证券化交易……今年春季拍卖中,艺术金融行业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玩法。

今年华艺国际(香港)首次拍卖推出了“未来+:沈勤2019—2022作品预拍专场”。在该专场中,竞投者参与竞拍的是艺术家沈勤在未来三年内创作的不限件数、尺幅合计不少于300平方尺的水墨作品。在该项目中,艺术家未来的作品并非委约创作,任何人均无权干涉艺术家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从投资的另一角度看,这无疑玩的是“艺术品金融期货”的概念,竞投者买的是沈勤作品未来三年的涨跌性,而这与其他艺术金融产品如基金、信托、质押融资等相比又保留了艺术品的本身特性。

把艺术家作为一个IP个体,艺术金融能否实现这样的交易?

在美国有一家名为Fantax 的公司,他们从2013年开始,把好莱坞明星和体育明星当作单独的个体运营,把明星的职业生涯按个股拆分的交易方式,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而与之合作的明星以个人未来的收入,如广告收入、出场费等按一定比例回报给投资人,投资人就如同跟自己喜爱的明星一同成长一般,这种融资方式不仅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而且能为明星的市场运作带来可靠的保证。从这个角度出发, 以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作为一个核心IP,以艺术家未来的作品出售收益、艺术衍生品开发收益等作为投资对象,同样可行。

但从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实现这样的交易,核心IP 和背后的运营团队,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把艺术家个人艺术生涯作为投资对象,进行份额化的线上流通,需要有专门负责运营的公司或经纪人参与进来才能实现。但基于各种客观的因素,目前各大文交所、金融机构这方面的相关业务仍未成熟。华艺国际首次尝试这类型项目拍卖,可谓是给行业带来的另一种可能,但同时承担着相应的风险。

此外,企业收藏也为艺术金融行业注入新血。目前,企业收藏已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中坚力量。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目光多聚焦于流传有序的名家名作。像万达、新疆广汇等这些企业都已有组建专家队伍,艺术投资顾问会对拍品的真伪、未来预估以及能否成为系列收藏等方面进行分析,未来还将延续现在的这种“顾问+企业家”的形式,而这或许会成为一种艺术金融的新可能性。

新产品有望解决行业痛点

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投资业务最大的几家银行,包括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涉猎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下设有专门的艺术银行部。银行的艺术银行服务项目里包括鉴定、估价、收藏、保存、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专业的金融手段。国内艺术品金融市场虽然发育较晚,增长速度却是爆发式的,但同时问题也逐渐暴露。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大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沐在今年第五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上所作的主旨发言中提及,缺乏具有共识性的艺术品价值评估机制,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流转平台,缺乏多元化的艺术品投资退出机制,缺少艺术与金融的衔接平台,艺术家、收藏家不懂金融,金融机构不懂艺术品都成为制约艺术金融领域发展的瓶颈。

目前艺术金融机构和文交所在试水的一些新产品就在致力于解决这些行业痛点。比如深圳文交所推出了五大艺术品交易平台,艺术资产托管平台、艺享拍、艺版拍、公馆·艺拍、商城·区块链形成艺术金融交易闭环。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将文化版权、艺术产权等资产作为标的,将资产上链,通过智能合约附能,来解决艺术版权的溯源、鉴真、确权、流转记录等问题。比如已为艺术家刑东开设个人艺术资产托管专区,实行品牌打造、展览、专场拍卖、艺术私享会等定制化资产服务。

平台最大亮点就是司法系统的介入,这一举措给艺术金融的双方加了一道安全锁。以往的艺术金融,缺少这一环节,购买到赝品是藏家们最担心的事情。而在司法平台保障下,可以维护每个人的权利:购买到赝品可以申请退款、双方交易也会变得公正公开等。当日产品发布会现场,深圳文交所就与8家金融机构就艺术金融产品意向合作进行了签约,产品涵盖了艺术品分期付款、艺术品风险池贷款、艺术家闪电贷、艺术资产未来收益权、家族艺术资产管理、上市公司艺术资产市值管理、艺术品财产保险等全品类,首批金融机构联动出击也为艺术与金融的对接提供了具象化的方案与可能。

宋雨桂《山穷水尽疑无路》,深圳文交所艺术品资产托管平台所托管的当代作品,配备资产托管代码、资产档案、鉴评情况、交易展览记录等信息

其实,在艺术金融方兴未艾的前些年,文交所作为一种新业态火爆全国。文交所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独创出来的交易模式,在国外并无此先例。从2009 年至今,全国各地的文交所相继建立,在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也遭受过一些“挫折”。2011 年1 月,天津文交所将画家白庚延作品《黄河咆哮》和《燕塞秋》挂牌上市。由于大众化的投资门槛和不受限的交易方式,使这两幅作品一上市就遭到疯狂炒作,直至最后被紧急喊停。从理论上来说,把艺术品像股权那样拆分成若干等份去流通交易,是可以成立的。但两者的升值属性不一样,我们熟知的股票收益是来自于其所在企业的运营所得的分红,企业盈利了,持股者才有相应的收入。但《黄河咆哮》《燕塞秋》在当时只是做了份额化的处理,购买两件作品份额的投资人只有在作品获得转售、租赁、衍生品开发收益等情况下才能有所回报,当时两件作品都没有获得上述持续的运营,在这样的情况,大量普通投资人对两件艺术品及画家又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盲目跟风,形成了恶性炒作。需知在被喊停前,两件作品的价格已远远超出艺术家作品原来的市场价格,而画家本人的艺术成就、市场运作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

从以上两个案例的比对,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完备的艺术品评估体系和相应的监督体系才是艺术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为普通的投资者根本无从判断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而更重要的是,进行份额化流通的艺术品,背后还应该有相应的运营团队在运作,负责艺术品的运营、品牌打造、艺术衍生品开发等,这些条件如果都不具备,只是简单地将艺术品份额化流通交易,同样会乱象频生。

艺术金融也该有“艺术”气质

根据德勤发布的2017艺术金融报告,全球艺术品中蕴含的财富在2016年大概为1.6万亿美金,预计到2026年将会达到2.7万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进入艺术金融市场的资金规模可能从数十亿元人民币迅速增长至数千亿元。由此看,中国艺术金融市场一定是未来的香饽饽。

艺术品金融业务,核心必然是艺术品,业务发展也必然依托于艺术市场的发展。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家倒台的艺术品金融平台都与国内知名画廊、拍卖行、艺术家之间有或紧或松的合作关系。而艺术市场的问题,也必然会影响艺术品金融的业务发展,尤其是艺术品标的物的选择是最重要的风险把控,直接关系到该金融业务的成败。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孔达达认为:“金融界和艺术界是两个领域,一个是理性领域,一个是感性领域,从语言转变的角度来看,就很难。另外,在艺术这个感性领域还存在学术与市场的矛盾,专业审美与世俗取向的矛盾,追求精神与短期回报的矛盾等,多种因素造成艺术金融即便是在国外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也是走得比较缓慢。”博雅艺术财富管理人李乐也曾表示:“文交所在2018年积极探讨尝试新方式,从早期的艺术家作品份额化上线到艺术作品版画上线再到版权上线、从艺术家已完成作品上线到青年艺术家收益权(艺术原始股)证券化,从概念及形式上看都具有前瞻性。但我认为,文交所专业人士的缺乏会导致在业务模型设计或者产品拓展方面给未来带来隐患。”

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和相关政策,是一种以防风险为基础的经营模式,这对房地产等行业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具体对接到艺术品市场,就有点“水土不服”。艺术品具有自身独特性质,包括市场、价格、作品真假等,如果脱离了这些特性,按金融内部管理的要求直接挂钩到艺术品上,那么这不能称其为“艺术金融”,而是“不接地气”的“金融艺术”。很多银行,比如民生银行、北京银行以及全国各地一些新兴的文交所,也以金融业为基础,做过很多尝试,但同样负多胜少,其原因正是出在金融业内部的局限性上。按照银行规定,要具体到产品的年限、利息等硬性指标,而书画、瓷器等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不能“搬书照套”。这就要求艺术品金融从业人员除了具备金融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艺术市场经验和美术史专业背景。从艺术金融产品业务规则的制定上就遵循艺术品投资的长期回报规律,注重市场流通性和操作透明度,建立与投资人及时有效沟通的服务机制,规避短期回报和逐利心态。

从这层面看,华艺国际春季拍卖中推出的“未来+”所蕴藏的“艺术品金融期货”的概念,重新架构了艺术家、艺术市场、艺术机构三者关系。通过艺术家的整体状态来预见其未来作品的价值,这种保留艺术金融产品本身“艺术特质”的做法或许将带给这个行业更多新的可能性。

国内艺术品金融市场存在的行业痛点

猜你喜欢

艺术品艺术家金融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艺术品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艺术品被盗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刘茜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