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情况

2019-08-12洪琪

汽车工程师 2019年7期
关键词:智能网无人驾驶自动

洪琪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中国政府部门在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在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未来发展的又一重点,汽车行业各界以及资本市场也对智能网联汽车表现出浓厚兴趣。一部分企业和地区开始在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和测试区建设方面大胆探索,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未来,要想助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既要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平台,同时还要加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并在标准和测试方面开展诸多研究工作。因此,文章对现阶段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1 智能网联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2018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已将智能网联作为未来汽车产品的战略发展方向,并相继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修改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法规。1)2018年美国发布《准备迎接未来交通:自动驾驶汽车3.0》,并宣布自2022年9月起,新车应强制配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2)韩国于2019年起,要求乘用车搭配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和车道偏离警示系统(LDWS)。3)2018年欧盟《阿姆斯特丹宣言》中为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绘制了蓝图。《通往自动化出行之路:欧盟未来出行战略》要求2020年后,乘用车搭载驾驶疲劳侦测系统、注意力分散侦测系统、紧急制动警示系统、自动车速控制系统与车道维持辅助系统等11 款安全辅助系统,实现高速公路自动驾驶;2030年完成自动驾驶进入社会。4)日本将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作为增长战略的支柱。2018年日本政府与国土交通省相继发布《自动驾驶相关制度整备大纲》和《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技术指南》,体现出了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协同的高度重视。表1示出国外典型整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

表1 国外典型整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1]50

1.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2],智能网联汽车纳入首批创新中心布局,并于2017年6月筹备组建。2017年11月,创新中心首个研究机构——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2018年3月19日,作为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落户北京亦庄,首批股东包括一汽集团、长安汽车、中汽中心、东风公司、北汽集团、惠州德赛西威、江铃、启迪云控、上海宝隆、浙江亚太、宇通汽车等共12 家企业。创新中心将瞄准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和平台建设,打通国家顶层设计与产业具体需求之间的联系,打造国家核心智库、技术研发中心、服务公共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行业创新策源地,加速产业创新网络建立及完善。

中国从智能网联汽车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标准法规等多方面深入推进产业发展。2018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形成,203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享誉全球,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全民共享“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成立由国务院领导挂帅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在小组的领导下,将建立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负责落实各项国家战略任务。表2示出国内主要整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

表2 国内主要整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1]51

2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及测试发展情况

2.1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进展及趋势展望

从标准体系建设方面[3],我国针对传感系统、车载终端、通信协议、测试评价等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全局性统一标准尚未制定,企业基本处于各行其是、自行发展的状态。现有汽车强制性标准对自动驾驶的部分功能也形成了限制。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汽车、通信、电子、交通等多行业,相关标准由各行业标准组织分别制定,各标准组织之间的有效协同尚未建立,现有标准在通信传输、链路建立、信息联系、数据解析等方面存在协议不一致的现象,产生数据传输滞后的问题。

2018年,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规划中的相关内容开展了包括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信息安全及网联功能与应用等领域30 余项标准的预研和制定工作。1)在ADAS 方面,已启动18 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乘用车和商用车自动紧急制动、商用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等3 项标准已经进入报批阶段,乘用车用车道保持系统(LKA)等3 项标准已启动征求意见工作,夜视系统等9 项标准已经提交立项申请,其他标准正在编制立项草案过程中。2)在自动驾驶方面,已开展5 项相关标准的制定。其中,驾驶自动化等级划分标准已完成立项答辩,商用车列队跟驶及自动驾驶功能测试等3 项标准已提交立项申请,测试场景相关标准启动预研工作。3)在信息安全方面,目前正在开展9 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包括汽车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在内的5 项标准已经完成立项答辩工作,汽车软件升级技术要求已提交立项申请,并将启动整车级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3 项标准的预研工作。4)在网联与应用方面,现已开展2 项有关网联车辆方法的国际标准转化工作,并联合相关行业共同启动了有关车载网联感知系统等标准的预研计划。

未来应重点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准入、运行环节,有序推进相关立法、修法、释法工作。加快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法规,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和验证创造条件;适时出台保障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法律法规,营造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法制环境。抓紧修订不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相关法规。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等法规中的相关条款,消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上路的法律障碍;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修订《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等法规中相关条款,明确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规定;针对《标准法规》《认证认可条例》《机动车登记规定》等法律法规中与人工驾驶有关的强制性要求,研究探索对智能网联汽车予以适当豁免,在有效避免大规模修订现行标准的同时,及时给予智能网联汽车一定的发展空间,解除间接、隐形的法律束缚。

2.2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发展情况

表3示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发展情况。

表3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发展情况[1]455

为加速智能网联汽车落地,各地积极推动无人驾驶开放道路测试工作。2017年12月18日,北京市出台国内首个无人驾驶道路测试地方法规,并于2018年3月2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顺义区和海淀区确定了33 条共计105 km 的首批开放测试道路。2017年3月1日,上海出台无人驾驶相关法规,并颁布了国内首批开放测试道路。继北京和上海之后,重庆、深圳、长春、长沙、福建、广州和天津等城市陆续颁布相关测试法规,并启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

2018年4月11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从测试主体、驾驶人、车辆、事故认定等方面对路试进行规范要求,对各地开展无人驾驶路试起到指导性作用。开放道路测试是智能网联汽车上路前的必须测试环节,道路测试的开放有助于行业、企业进行技术验证和数据积累,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企业必须到美国加州等海外地区进行测试的不利局面。

3 主要企业产品开发情况

目前,丰田、通用、奔驰、沃尔沃等国际汽车企业已经在量产车型上规模化装配辅助驾驶系统。国内主要整车企业也已开始在量产车装备L1 级辅助驾驶系统产品,并积极进行更高级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我国也涌现出一批辅助驾驶系统创业公司,如清智科技、清研微视、苏州智华、中科慧眼等,在前撞预警、车道线偏离预警、全景泊车辅助等领域推出具备国际水平的产品,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国际上,法国自动驾驶公司Navya 和EasyMile 等已经推出自动驾驶园区车,并在国家机场、景区、学校等十几个场景开展运营。我国也涌现出清智科技、智行者、主线科技等一批致力于开发特定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的创业公司。清智科技研发的无人驾驶园区车已经在天津市东丽区开展示范运营;智行者开发的园区内无人驾驶物流配送车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开展示范运行,负责校内图书运转,并与京东、东风等企业联合推出无人轻型厢式电动货车,负责“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主线科技也为天津提供港口内无人驾驶物流卡车。

上汽、北汽、吉利、江铃、长安、重汽、蔚来等整车企业(OEM)都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化时间表,根据各企业公布的计划,2020年将是智能驾驶技术实现商用的重要节点。亚太、航盛等一级供货商(Tier1)加大对汽车线控等底层控制技术的研发,并实现部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国产化。除OEM、Tier1 企业外,相关领域企业也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企业发展重点,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从技术和资本入手,积极布局无人驾驶产业,百度的Apollo 平台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平台,阿里、腾讯也分别与上汽、长安成立合资公司。四维图新、科大讯飞、华为、滴滴、千寻等企业发挥自身在高精地图、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出行、定位等领域的优势,积极开拓无人驾驶技术。联通、移动、电信等通信企业打造车联网通信网络,提供运营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带来产业链的重构和跨界融合,也给行业带来了大量创业机会。传感器、人工智能、ADAS、无人驾驶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均涌现出优秀创业公司。智能网联汽车多产业交叉融合的特点,决定了单一企业难以完成全产业链研发,需要相关领域企业强强联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企业优势互补,加速技术发展迭代。

4 结论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社会道路有望逐步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运营。商用车和共享出行将是社会道路自动驾驶率先落地的场景。从成本角度来看,自动驾驶汽车因其加载了大量传感器与计算芯片,价格较高,而商用车、共享出行汽车对成本相对不太敏感,同时可以省去大量人力成本;从技术角度来看,出行服务商可以给共享化自动驾驶汽车划定运营范围,保证汽车在路况良好的城市道路上运营,降低自动驾驶的难度。另外,自动驾驶公司也将通过出行服务,采集车辆运营数据,推动自动驾驶模型优化。

猜你喜欢

智能网无人驾驶自动
交通运输部:扩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城市发展指南》即将发布
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政策研究
智能网联汽车前方防碰撞辅助系统的设计
自动捕盗机
战“疫”需求急呼无人驾驶车冲上前线
北京第一条无人驾驶地铁试运行!你敢坐吗?
让小鸭子自动转身
自动摇摆的“跷跷板”
关于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