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困生的心理探究

2019-08-11赵玉萍

考试周刊 2019年54期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对策

摘 要:学困生是指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往往受人歧视。但是他们的成长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都期望教师能采取得力措施尽快转化他们,使他们成为双优生。如何做好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是教育者的重要责任,也是检验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分析;对策;研究

笔者认为,转化学困生必须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学困生心理有哪些特点?如何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本人现结合多年来的从教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 学困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 缺乏求知欲

学困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无所谓成绩好坏,缺乏自觉性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没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对人生价值缺乏考虑,因此办事没有长远计划和安排,对自己的言行向来不负责任。我去年就遇到过这样一名学生:课堂上东张西望,指指戳戳,有时甚至说男、女同学的坏话。老师批评他,毫不在乎。为了转变这名男生,我的确下了一番功夫,把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家访,与家长协调管理,并专门为他建立了一个情况登记本,让他自己把在校表现与今天在家要做的事写在本子上,同时让学生家长督促完成,还号召全班学生团结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还有意识地让他当学校的广播员。通过这样的诱导,他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督促下,学习有了紧迫感,仅一个学期,这名学困生品行变好了,期末考试的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 缺乏自信心

引起学困生失去自信心的原因有三:一是思想上失去了获胜的信心,有自卑感;二是环境影响;三是家庭条件影响。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名学困生。那学年接了一个新班,开学第三天,还缺一名学生。有学生反映,说他不读书了。后来我通过家访,知道他不上学的原因是没钱,而且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无所谓:“去不去由他,反正没钱!”这下难住了我,不但要做学生工作,还要做家长工作!管它,先把学生接进校门再说,没钱也让学生进了教室。首先号召学生捐助,帮助他卸下了一个包袱;接着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鼓励他不断努力,力争上游。效果不错,在全校的多名学生中被选上参加学校读书大奖演讲比赛,并获得优胜奖。他对身边的人说:“是老师帮我丢掉了包袱,不仅使我重返校还能使我继续学习,还不断给我信心和力量,以后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能克服。”

(三) 缺乏意志力

意志力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及能力。在失败与成功面前,学困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缺乏求实拼搏的精神。他们一旦受到挫折,产生逆反心理,经受不了失败的考验,缺乏信心与毅力。这时教师要不断鞭策和鼓励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而增强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用辨证的方法看,学困生并非本人的过错。我们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变肩负的责任重大。我想只有从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因人而异,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转化学困生,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

二、 学困生转化对策

大多数学困生基础知识差,学习信心不足,心理压力大,为了帮助他们进步,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措施:

(一)

建立了学困生档案

把他们每一天的学习情况列出表格,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进行统计,通过分析、比较,对学困生分别加以辅导。

(二)

采用“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针对学困生把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由简到难进行合理分层,利用由简到难的题型来引导他们,把讲和练交叉进行,使课掌教学层层有反馈,学生步步有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 交流促进

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我的做法是“结对帮扶”开展“手拉手”活动。请学习好的同学向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并定期组织全班性的“学习经验交流会”,要求学困生在记录好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发表个人见解的一席之地,为他们搭建主动参与的平台,让他们体会到存在的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久而久之使他们总结和积累出适合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 发挥优势、真诚鼓励

学生都喜欢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一次真诚的赞美胜过一万次严厉的指责。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帮助代替惩罚;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励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的勇气,使学困生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这样有助于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在班级管理中,我不仅设立了“优秀学生干部奖”“三好学生奖”还专门设立了面向学困生的“进步奖”。并实行与此相配套的量化管理目标和评比标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得到表扬和荣誉的机会,这对班级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 宽容学生

学生因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往往会犯一些成人认为不该犯的错误,对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在教育的同时,要给予理解,并采取委婉、学生易接受的方法。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事论事,不翻老账,不记前嫌,使他们真正解除思想顾虑,轻装上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進学生的心灵。

作者简介:

赵玉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苏武镇羊路完全小学。

猜你喜欢

学困生心理对策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诊错因 知对策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对策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心理感受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