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党支部共建对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作用与影响研究

2019-08-11张洺绮王培康月娇

大学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师德

张洺绮 王培 康月娇

[摘 要]當前环境下,加强师德建设既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依托师生支部共建,通过研究师生党支部共建对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作用与影响,可以进一步明晰师生党支部共建过程中,教师党员的角色、身份及作用,明确师生党员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明确师生共建对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监督、制约、检验等作用,使师生支部共建成为教师党员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教师党员师德建设。

[关键词]师生支部共建;师德;教师党员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8-0186-03

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组织联系党员的一线堡垒。高校基层党支部一类是以教师党员为主的教工党支部,另一类是以学生党员为主的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党委的指导下,师生党支部结为共建对象,联合开展党建工作,有利于激发支部活力、深化全员育人、增强师生沟通,更能促进支部间相互监督共同学习,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师生支部共建成为推动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在此基础上,其对教师的师德要求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而党员教师的教育更应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保证党员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因此,如何将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地方、学校对党员教师的要求落实,将教育落地,切实完成好基层党员教育,落实好师德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加强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理论“落地”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同时也要向教育对象学习。教师的师德教育要充分发挥这一效能。教师在教育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注重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但是忽视了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作用。作为教育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学生群体对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同样,在教师师德的建设中,更应该加入学生环节。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将会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不仅有参与作用,更有制约和反馈检验的作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联系,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师师德意识,切实增强师德建设的时效性。

(三)加强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现实需要

加强教师党员师德教育不仅是时代要求,更是现实需求。目前众多研究表明,教师党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整体影响作用,导致意志薄弱的党员思想发生动摇,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重视不够,没有在致力于科研的同时加强自己思想政治学习[1],甚至还出现意识淡薄、党性不强等各种问题。此外,在基层教师党员的管理上,缺乏一定有效的监管机制,不能在问题发现苗头的时候及时制止,导致事态恶化。总体而言我国师德的状况整体发展不平衡,师德在教师个体身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个体间的道德水平差距较大[2] 。由于上述原因,教工党员服务意识无法充分展现,师育人作用得不到体现,教工党员群体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受到了制约[3]。

先前的研究中,对师德的定义往往超出教师专业工作的范围,而变成对教师个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多聚焦于呼吁教师个人对于教职的全身心投入和奉献,很少站在现实的角度对待教师以及如何将师德与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相融合,导致一方面因要求过于崇高而使很多教师难以达到,一方面使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不强[4]。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师生党支部共建方式,探索解决当前教师党员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现有关于师生支部共建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思想引导的作用,少有研究着眼于师生支部共建过程中,如何增强教工党员思想建设,增强教师党员师德建设将会成为本研究的落脚点。

二、师生支部共建对教师党员师德建设作用

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组织联系优秀党员的一线堡垒。只有坚持对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教育和团结广大师生。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师生支部共建情况与共建形式,了解具体情况,分析不同支部间的差异,可以看出师生支部共建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协同促进作用

高校基层党支部一类是以教师党员为主的教工党支部,另一类是以学生党员为主的学生党支部。两类支部在高校党委的指导下,师生党支部结为共建对象,联合开展党建工作[5],促使教工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自身建设,把育人工作融入支部日常建设中,将教育科研与思想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6]。

师生支部共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增强师生沟通、深化全员育人,在共建过程中形成较为紧密的师生关系,弥补了高校师生关系仅限于科研的缺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受教育者的状态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师生支部共建还可以促进教师党员素质建设的提升。对于目前存在的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观扭曲、自我修养不足等问题[7],通过师生支部共建,能够时刻提醒教师提升自我修养,明确自身教师形象,深入激发教师党员育人角色作用的发挥。深层的师生沟通,有助于教师产生职业满足感,克服职业倦怠感和懈怠心理。

高校教師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教师评价机制等各方面的影响,容易出现重业务、轻理论的现象[8]。尤其是与思想教育相关性较弱的学科专业,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经过访谈和调查可以看出,在相同环境和背景下,学科间的差异相对更加显著。在科研工作中,大部分教师积极上进,但由于他们将职称评定和科研成果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从而忽视了自身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的提升。这种氛围不但会影响教师群体,更会通过接触传递给学生。通过师生支部的共建,使得专业教师和学生在科研以外,有专门关于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的接触。当今大学生较过去体现出更多更强的自主性和更宽阔的知识面,通过师生共建形式, 一方面使得双方更加重视党员自身党性的修养,另一方面能有效督促教师党员将自身理论知识和党性修养进行提升。

(二)检验监督作用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往往占有主导地位,从而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9]。然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通过以党支部为单位形成师生党员互助共建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当前师德评价标准不全面、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不同层面对于师生支部共建的观察,可以从一个有效可观的角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德育情况量化标准。

高校可以通过直接评价的方式,构建师生共建成果评价体系,通过支部共建的成果进行分析,测量支部共建的成果和效果。通过间接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党员对于共建的反馈情况,以学生作为主体,是对教师行为和影响的有效反馈。

三、以师生支部共建提升教师党员师德的方案

高校可引入美国戴明博士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理念,PDCA理论强调各项工作按照做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效果分步骤的质量管理。基于此理论,搭建师生支部共建平台,可通过明确目标、制定清单、监督保障等环节,明确师生共建过程中对教师党员的要求,分四步走建立以师生支部共建提升教师党员师德的方案。

(一)明确师生支部共建中教师党员师德提升的目标

明确教师党员师德教育的目标,实现教师党员“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总体要求。根据全面提升教师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将工作细化为思想教育理论学习、师德规范意识、爱岗敬业精神、教师心理素质,有的放矢地尝试将现有的问题分化解决。根据以上几个目标,支部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制定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上级党委可以通过支部工作计划进行监督和考评,抓住基层的关键节点,落实师生共建基础上的师德提升计划。

(二)建立师生支部共建中教师党员师德提升的路径

在以上目标的指导下,明确师生支部共建中教师党员师德提升的内容,寻找师生支部共建中教师党员师德提升的方式,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明确规划师生支部共建中教师党员师德提升的内容,建立支部师德基本标准,要求支部根据标准内容制定支部活动,提升党员素质。要求教师党员以标准内容为依据进行自我考量,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补齐短板。基本标准根据四大目标分块制定,包括严以修身、铸就师魂、爱岗敬业和教师关怀。将教师应当具备的远大目标和自身需求联系到一起,将教师教学和育人联系到一起,从理论、制度、规定和自律等各个方面提供学习内容。

师生支部共建中教师党员师德提升的方式如下:一方面以支部建设为抓手,将师德提升内容发给每一位教师党员,“嵌入”到支部活动中,通过支部活动成为教师党员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培养和发现优秀党员,并帮助学习不到位的“落后”党员,弥补支部党员间的差距,提升教师党支部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以支部共建为抓手计划,搭建平台引导各个支部围绕目标灵活开展共建,通过线上线下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将育人功能、专业能力与教师党员师德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三)监管师生支部共建中教师党员师德提升的过程

监督环节是确保计划实施的有效保障,在本阶段要明确量化标准,从教工党支部整体和教工党员自身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在支部层面上,要完善基层党支部共建支部条例,明确责任分工,总体考评支部基础工作开展情况、支部服务开展效果、支部共建满意程度,完善评价制度以评促建,从而实现有效监管和评价。

对于教师党员,教师党员要结合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落实党员民主评议和教师党员定期分析制度,建立教师党员共建工作档案,形成务实管用、有支部特色的党员行为规范,全面落实党员评价制度。

通过共建的师德提升计划,既需要支部有效规划适当监督,也需要党员自身不断努力,通过综合教师党员自我评价、学生打分、支部评价等多个层面对教师党员师德标准进行评价,更加客观有效地体现出工作成效。对于存在明显的短板的党员教师要给予警告和教育,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保证落实工作成效。

(四)总结师生支部共建中教师党员师德提升的效果

要对方案实行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凝练。形成对支部工作的评议标准,形成教师党员的评议制度,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从根本上实现教师党员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四、未来展望

(一)对师生共建的方式进一步开展研究

目前的研究中,多集中于师生支部共建可以解决的问题和益处,没能考虑由于共建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今后的研究中,将着重考虑师生共建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出更好的对策,使得支部共建效果能够更加扎实地辐射到每位党员身上。

(二)将有效方式和成果推广到全体教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迫在眉睫。通过支部共建而培养出的优秀教师党员代表,应该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师生支部共建形式和成果逐步推广到全体教师中,带动非党员教师,将师德教育和党员素养教育的成果充分体现。

五、结语

当前环境下,加强师德建设既是党和国家是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依托师生支部共建,通过研究师生党支部共建对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作用与影响,可以进一步明晰师生党支部共建过程中,教师党员的角色、身份及作用,明确师生党员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明确师生共建对教师党员师德建设的监督、制约、检验等作用,使师生支部共建成为教师党员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教师党员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 易晖,王海林,林佩云.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24):431-432.

[2] 李清雁.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91-94.

[3] 周路路.“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背景下高校师生支部共建活动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3):21-23.

[4] 柴华丽.专业化背景下师德研究的实践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17(12):53-56.

[5] 陈杰.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工作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5(4):87.

[6] 林娜,伍锦昌.探索师生支部共建模式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1):21-22.

[7] 阮晓菁.新形势下高校师德的内涵及建设研究——基于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师德建设情况的调研[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178-183.

[8] 于敬岩.创新高职院校教师党员队伍建设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22-124.

[9] 蔡静,田友谊.教师权力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反思与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17(5):25-3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弘扬高 尚师德
审视“言说的师德”
闾彬:师德建设应实现“四化”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的生态价值、困境与破解路径
师德考核“落地”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