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初议

2019-08-11楚杰王羽丰

大学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

楚杰 王羽丰

[摘 要]针对当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存在的医学生压力过大、高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监管和督查不到位,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实习医院的医德医风教育 ,完善医德医风监管体系,推进医疗体制的改革等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8-0075-03

近年来,医患纠纷与冲突事件屡见于新闻报道,医德医风作为一个敏感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环境下,部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意识淡薄,金钱观念较重,这对青年医生和医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如今的教育大环境下,高校医德医风的建设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课堂之外医德医风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而教学医院是医学教育的依托,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任务,还需要有教书育人的意识。医学生作为医药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医德医风建设应是教学医院的重点教育内容。本文仅对如何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阐述个人看法。

一、医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现状及形成原因

(一)医学生压力过大

受医学专业特殊性和医疗、就业环境的影响,现阶段医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沟通意识薄弱,对医德医风建设的认识不足。有临床调查问卷显示,由于医学生需要长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中从事单调枯燥的临床医疗或科研活动,这使得医学生容易产生敏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工作时其医疗行为容易出现偏差,医德医风受损。

(二)高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蔡红等在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中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医学生表现得功利,其对职业角色认定模糊[1]。就目前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医学院校对医德医风教育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輕德育的现象。例如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不重视,这不利于学生道德观的培养,故医学生作为临床医生的意识显得十分淡薄,不能深刻意识到治病救人的具体含义。同时,由于医德医风专业教育师资缺乏且教育形式单一,学生在高校医德医风建设过程中成长缓慢。此外,高校教育多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学生不能在具体情景下得到医德医风的锻炼,无法适应临床要求。还有就是医院带教工作者自身的修养不高,服务水平下降,谋私现象严重,其工作态度马虎、粗暴生硬、为医不廉等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培养造成不良影响[2]。

(三)医院管理因素

目前,我国医院绝大多数都是公立性质的医院,而县级政府医院的投入财力不足。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引进需要许以良好的业务收入,这就会诱导医院的管理者把经济效益放在医院的公益性之前。医院对于个人及临床科室的考核、评优与工作量相关联,这一方面会导致医务工作者高强度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医务工作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高负荷的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往往疲于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

(四)市场经济因素下医疗模式的转变

受市场经济转变的影响,医疗模式在引进竞争机制后,虽然激发了各个医疗卫生部门的争先、开拓、创新精神,医院随之转变为服务型行业,但由于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医务工作人员的金钱意识还比较重,且由于监管和督查不到位,法制不够健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而针对医德医风建设,不少单位没有意识到其长远性和重要性,过分看重市场经济下的业务成绩,导致医德医风的建设越来越艰巨,医患矛盾扩大[3]。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将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教育总指导方针,其中德育居于主导。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高校和教学医院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其形成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医学与民生紧密相连,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医疗人才是顺应社会与民生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是医疗行业的发展基础,也是提高国民健康的保障[4]。

(二)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而患者入院看病是对医生的信赖。近年来,医患纠纷频频见诸报端,其中服务态度和医德医风问题所导致的矛盾和纠纷达60%,医德医风的优劣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强医学生和住院医生的医德医风建设刻不容缓。而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就是要从源头上为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准备。且大众对于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因此医德医风教育也成为临床医学生教育的重点之一。只有在增强医技水平的基础上,坚守诚信与道德,纠正不良之风,这样才能获得患者与家属的信任,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新型医学模式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满足躯体健康的生物医学模式,而是在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这向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医德、医风的学习,为将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医学科研发展的需要

高尚的医德、医风有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做出实事求是的科研结果,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三、关于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高校医德医风教育

1.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观念。高尚的医德医风观念和正确的行医行为准则是高等医科院校对医学生的德育重点。大学是每个医学生行医之路的起点,德育和智育并行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在学生入学时,学校可结合社会热点医疗问题和医务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包括开办医德医风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让学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及开设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些旨在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使医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道德规范,形成自身道德准则,同时以德治医,树立其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坚定为人民服务,为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信念[5]。

2.弘扬优秀医学道德传统。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情怀;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有助于医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应树立为他人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医学道德应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赋予医学道德传统新的时代内涵。

3.灵活的课堂教育模式。专业课教师应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课堂,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联合历史名医的事迹和现实中的先进典例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救死扶伤精神和光荣使命感;同时根据现今医疗行业中出现的投机取巧、开药拿回扣、态度恶劣、医德医风低下等不良之风,告知学生这可能导致的延误治疗或加剧患者痛苦等严重后果,教育学生如何维持医术的圣洁,在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其个人修养和品德作风。让医德医风渗入专业教育的课堂,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的行医之路奠定良好的医德医风基础。

4.校园文化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行业的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医疗事业的基础。先为人再为医,医学院校应广泛开展科技、知识、娱乐等校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学生树立起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提升自我认同感。努力净化校园环境,防止腐朽、消极的思想流入校园,引导校内氛围向高雅、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期达到建设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传播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助于塑造医学生的人格、锻炼其意志。应利用好校园这个平台,开展好校园活动、传播好校园文化,营造好校园风气,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精神中成长。

(二)加强实习医院的医德医风教育

1.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医学伦理学的学习很有必要。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同伦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关于医德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处理在医学实践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6]。这赋予了医德坚实的理论基础。

2.加强思想教育。医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课等教育,这些教育能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医学生以后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奠定基础。其次,医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教学医院可根据专业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聘请知名教授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培训,或展开交换就医活动。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是树立正确医德、医风规范的重要时期,在此时进行德育可以为学生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 选择高水平的带教教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重大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不仅需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高尚的品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建设过程中,带教教师应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作为指引,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医疗行为,教会学生与患者沟通,对学生严格要求,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施教,培育新一代医术精湛、医德崇高的青年医生[7]。

4 .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医德医风的培养。临床实习期时是医学生的角色转换时期,此时学生的思想品德可塑性较强,因此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带教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地进行医疗救治行为,增加学生与患者的交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医德真谛,增加学生对于良好医德医风的认同感,使其主动遵守医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医学品质[8]。

(三)完善医德医风监管体系

1.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由我国政府推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对执业医师的具体行为规范进行了说明,其中针对执业医师的医德医风有具体要求,故進行法制教育,提升法律意识,不仅能使医学生掌握法律内容,明确患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医务人员自身的义务,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意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身的义务,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医德风尚。

2.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监督和管理是医德教育的基础,学校和教学医院应联合起来制定合理的医德医风考评机制。学校方面,可委派专业教师,主动对实习学生进行观察,并询问带教教师的意见,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医院方面,应建立起完善的考评制度,将医德作为重点培养,综合领导、患者对学生的评价,将学生的医德表现如实、客观、公正地记录在考评鉴定表上。学校与医院联合,将考评制度与学校奖励和毕业、就业联系,使学生在感到压力的同时能激发其动力,实现医德医风教育在传统医学教育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9]。

3 .奖惩制度的建立。应建立关于医德高尚者奖励的制度,在社会上会形成良好的榜样作用,带动更多的医学生向榜样学习。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建立,是对于歪风邪气最有力的打击。这也在无形之中为医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标杆。

4.规范医务者的行为。应对医疗工作者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使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这好比一把利刃悬在医务工作者的头上,让他们时刻警醒自己。对于医学生而言,更应该从一开始就学习规范的医疗行为。

5.加强医疗监督。良好的行为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监督。可以采用日常监管及不定期随访等方式来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从而减少不正当医务行为的发生,纠正医疗不正之风。

(四)推进医疗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医疗作为服务行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政府颁布了新医疗改革方案,对现今的医疗服务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基础医疗体系,增加对社区医疗的扶持力度,设定严格的分诊、转诊制度,以缓解医院压力,建设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通过提升医务人员的薪资、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通过经济方面的补贴杜绝“以药养医”的状况,减少医务人员因经济原因采取其他途径获利而违反医德医风情况的发生[10]。

四、小结

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加强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是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通过各阶段、全方位的德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树立医学生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坚定信念,使其养成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全心全意为人类身心健康做贡献,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虹,秦国民,孙亚楠.多元文化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大学教育,2018(2):103-105.

[2] 叶玉梅,程育洲,艾莉. 临床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现状及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2011(35):127-128.

[3] 周国光. 新形势下医德医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措施[J]. 中国医药科学,2011(20):135-136.

[4] 李强,王尊博. 浅析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建设[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1):142-143.

[5] 张凡,姜晓铮. 浅析医学院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建设[J]. 课程教育研究,2017(42):220-221.

[6] 陈亚新,王大建,冯照祥,卢伟.当代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

[7] 李亦晗,廖生武. 带教老师对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4):444-445.

[8] 熊雄,傅琛.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4(3):11-13.

[9] 张思恒,马晓莹. 医德医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77-78.

[10] 和新颖,郭利侠,杨勇,等. 医院党支部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改进措施[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252-255.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医学生教育
浅析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时期医学生临床思维评价体系的实践与评价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