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光明,这世界便不黑暗
2019-08-11陳彦如
陳彦如
从来古月照今人。
但无论如何追古,实际上都不可能追寻到那时真正的样子了。毕竟那时放眼青绿山水,今日放眼过去都是水泥森林;那时身畔都是清风明月,今时萦绕鼻端的都是尾气与雾霾。
尽管世事沧海桑田,地球在星转斗移中换了不止千百种面目。但人类不同,几千年以来,人性却从来没有改变。无论任何时候,无论身处哪个阶层,有何不同的社会背景,人类的灵魂还是需要有个安放处。因为这个需求,所以有了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心理学……
而对AI的思考,现在可以暂时告一段落:AI只是一种理性的工具,模拟不出人类的纯爱,只能是人类文明的辅助。人类有自己一套并不可完全预知的发展轨迹。
就如回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代,学者宗白华已经归纳得非常準确,“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眺的诗……,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和方向。”其实也留下了一个千古的规律,越是苦难,文学、艺术、哲学、美学等知识系统对人类精神的作用力越强。所以我们在这期封面专题中,只是想呈现人性如何引导人类在黑暗与苦痛中如何追求光明,追求美,以救济和建立自我的精神生活,化苦闷而为创造,培养出壮阔的精神人格。
自由精神、个性解放、智慧情浓和富有艺术魅力。不只是对所谓魏晋风骨的认识和定位,而是人类对精神世界的一个终极追求。
世界拍场中的“战后”板块虽然饱受争议,但是并不妨碍持续走热,就是对这样追求的一种呼应。毕竟在战后废墟上绽放的艺术之花,被泪水和苦痛灌溉过,经过艺术的疗愈,本来就会有不同的精神风貌。
艺术的疗愈作用已经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医学案例来进行佐证。我们本期人物小林老师林帝浣,除了因疗愈性的哲思漫画成为网红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广州中山二院的人文艺术治疗科主任。他说,临床医学中已经证实,文学、艺术、美学等学科可以给肿瘤晚期术后患者提高生存率。
近来还遇见了三位海归背景的90后,真的隐居在一个艺术家扎堆的小村庄里,践行的却是明式的燕闲生活。
这种明式燕闲,讲的是一种工作之余的休闲,讲的在各种浮华与喧嚣后寻得一方安宁。而这种安宁并不是有足够的金钱与物质来支撑。路边拣一块石头,废园里剪一条枯枝,用自己极好的美学眼光去改造并不如人意的家居环境。用明式燕闲的精神世界来调整心态,来过好自己生命的每一天。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心光明,这世界便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