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情出发深入解读文言文本
2019-08-11冯丽亚
摘 要:《兰亭集序》是一篇整体难度比较大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思维障碍和认知问题,这主要源自于该篇课文的文字之难和思想之难。教师在《兰亭集序》的讲解过程中,应该从学情出发深入解读文言文本,引导学生精确把握该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切实把握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来理解和认知文章。
关键词:学情;文言文本;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在魏晋玄学盛行的背景下,以实事抒真情,行文如流水,一洗玄学的深奥空阔,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琢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生哲理,学生在该篇文章的学习中存在着较大的思维障碍。因此,为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教师应该注重从学情的角度出发,深入全面地解读文言文本,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真正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依照自己的逻辑来开展教学,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基于此,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策略,突出文言文本的价值,充分结合学生学情,真正提升《兰亭集序》的教学成效。
一、 找到文本合宜的切入点
在《兰亭集序》这样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引导者,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应该充分遵循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精准把握教学切入点,找到与文本合宜的切入点,快速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来深入学习。面对同样的一篇文章,教师有自身的解读逻辑,学生也有自己的感知逻辑,两者之间并不一致。若教师在《兰亭集序》这样难度较高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仍然运用教师自己的逻辑来开展教学工作,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也难以快速提升学生的认知。基于此,为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找到文本合宜的切入点,全面快速地引导学生来理解和认知文言文。在《兰亭集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难点,找到学生阅读的困惑之处。教师在明确学生认知难处的基础上,还应该深入分析《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找到这篇文章的特色之处,以此来引导学生深入开展阅读,全面把握这篇文章的特色之处。此外,教师在《兰亭集序》的教学实践中,还应该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困惑。在具体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来明确学生的认知困惑,以此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或教学调整,以便整体提升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当然,教师在《兰亭集序》文言文的讲解过程中,可能暂时无法调和教师教学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之间的关系。那么教师可以重点以文章的内在情感逻辑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在情感。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应该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兰亭集序》中的诗句,“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赊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待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鼓励学生找到文中表达情感的字眼?为了保证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古人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尝试解构古今情感表达的异同点。通过这样结合学情的文本解读,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
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内容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流传千年的优美文章,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以及思想感情,这些哲理或者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等存在着较大的脱节性,若教师盲目开展教学工作,若教师不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构建,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实际学情等,巧妙设计和构建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能理解、易消化的内容作为教学“引子”,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文本解读,可以发现《兰亭集序》的文本内在逻辑其关键点在情感逻辑方面。教师在《兰亭集序》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导入。比如,教师让学生在《兰亭集序》的阅读过程中,着重把握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何而乐”“为何而痛”和“为何而悲”。通过这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导入,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便具备了明确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明确学习的任务。教师按照课堂教学进度等,依次来开展教学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来进行分析与理解。事实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学生品读、讨论,师生共同解决的。比如在“为何而乐”的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文章品读,通过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内容标注,既可以运用横线的方式,同时也可以运用画画的方式。通过这样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在符合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快速引导学生投身于该篇文言文的学习中,也能够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
深入挖掘文本内在逻辑
受文言文知识体系以及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认知障碍,也可能难以深入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逐步理解和逐层认知来精准把握文本的内在情感。如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把握王羲之文章的情感字眼。为什么王羲之在表达情感时,将“痛”放在“悲”之前呢。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来探究王羲之情感的变化,以及王羲之情感字眼变化的深層次原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适当参考王羲之的成长背景、人生历程、社会环境等,继而找到他情感变化的主要原因。再比如,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当学生课前预习结束后,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篇课文,在朗读过程中着重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还能够真正优化学生的认知。
四、 结论
在《兰亭集序》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认知特点,科学开展教学活动,全面优化教学水平与质量。同时,教师还应该着重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真正认知文本价值。
参考文献:
[1]苏水彩.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49.
[2]张艳敏.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观摩《兰亭集序》有感[J].课外语文,2018(7):194.
[3]卫宇兰.阅读教学:依学情,据内容——以《兰亭集序》一课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3):23-25.
作者简介:
冯丽亚,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