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启恩:塞罕林海九三情

2019-08-11杜红梅

民主与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造林

杜红梅

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作为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不仅是对塞罕坝人55年来艰苦奋斗、变荒漠为绿洲的肯定和赞许,也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2017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称赞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如今,地处河北省最北端、冀蒙两省交界之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112万亩莽莽林海,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样板。林涛低语,吟唱着一曲牢记使命的赞歌,一部艰苦创业的史诗,一个绿色发展的传奇。55年来,把生命的赤诚、青春的追求、智慧的汗水奉献给这片土地的塞罕坝建设者群像熠熠生辉。其中,一位九三学社社员的面孔格外醒目。他,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技术副场长张启恩。

听从召唤义无反顾赴荒漠

张启恩(1920—2008),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62年至1979年,他任塞罕坝机械林场技术副场长,塞罕坝科学造林的领军人物,是塞罕坝精神的铸造者、实践者之一。他忠于使命,忘我奉献,科学求实,坚韧不拔,凝聚着一代九三人的宝贵品格特征。

1962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设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肩负使命,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到“飞鸟无栖树,风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时年42岁,担任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的张启恩,接到组织上调派上坝的通知,他二话不说,立即收拾行李,离开北京舒适温暖的家,辞别妻儿,只身上坝。须臾不离的,是一捆造林专业技术书籍。

即使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塞罕坝的荒凉和艰苦还是出乎创业者们的意料。这里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3.3摄氏度。缺衣少房,缺水少粮,偏远闭塞。“天当房,地当床,草滩窝子做工房”,他们经常住在地窨子里,用盐水泡麦粒下饭。由于缺少高寒地区造林经验,1962—1963年两年间,全场栽植的2000亩落叶松,成活率不足8%。一时间,“林场下马人员下坝”的阴霾笼罩着塞罕坝。

使命在肩,绝不退缩。关键时刻,场领导全体成员决定带头把全家搬到坝上以定军心。张启恩说服了在中国林科院从事科研工作的妻子张国秀,带上两个年幼的儿子,收拾全部家当,将舒适的楼房寓所退还给单位,离开北京,辗转三天后才到达塞罕坝。全家五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在屋里挖一个深洞,储存莜麦和土豆当存粮;靠墙埋几根桦木杆,钉几块木板,权当书架。妻子成了苗圃工,从此告别了热爱的专业;孩子们进了简易复式班,最终没有一个考上大学。

就这样,张启恩在塞罕坝扎下根来,怀着科学报国的崇高信念,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塞罕坝植树造林事业中。

科学报国励精图治破难关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林学院的张启恩是林业部造林司公认的业务尖子。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不久,他就受命指导菏泽、新乡林业科研和技术工作,短短三年间,平原省实现了沙荒全部绿化。年轻的张启恩两度参加黄、淮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上世纪60年代初,他还参与起草了全国第一个用材林发展规划,在林学界声名鹊起。带着为荒原披绿的梦想奔赴塞罕坝,张启恩信心满怀。

他夜以继日,带领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攻关,探究造林失败根源,印证了塞罕坝地区适宜栽植华北落叶松,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育苗造林。

他伏冰卧雪,亲手采挖收集枯死的苗木,反复研究不同造林地段植苗特点,革新书本上推荐的“中心靠山植苗法”,总结出“三锹半缝隙植苗法”,手把手教会技术员和工人们。

他废寝忘食,带领生产技术人员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使植苗机适应坝上缓坡地带的镇压运转作业,成了林场工人得心应手的“家什儿”。

他敢为人先,凭借丰富的林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出全光育苗方法,培育出了“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一举解决了高寒地区大规模造林苗木供应和栽植难題,填补了我国坝上高寒地区针叶树机械造林和全光育苗的空白,为决胜林场生死存亡的“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做足了技术准备。

那是1964年4月,早春的塞罕坝寒风料峭。林场精心挑选了60多名职工,分成4个机组,挺进作业现场。张启恩带领一个技术小分队,和参加会战的人一起吃住在山上,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丝毫不敢松懈。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这片形如马蹄的山坡全部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在场的人们禁不住泪如雨下,放声痛哭。此后,塞罕坝机械造林全面提速,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成活率、保存率都创下了全国同类地区最高。

塞罕坝不会忘记,张启恩主持制定并亲自起草的《塞罕坝机械林场设计任务书》,成为林场建设纲要和指南;他主持制定育苗、造林技术规程,并亲身参与施工,严谨到近乎苛责;1966年前夕,塞罕坝林场机械造林标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高寒沙地成功造林积累了宝贵经验,绘就了今天112万亩林海的雏形。

忠诚执着历经磨难犹未悔

深沉的爱国之心,执着的事业情怀,丰富着张启恩在塞罕坝林场艰难创业的漫长岁月。即使风雨如晦,身心遭受摧残,他也依然坚定信仰,不改初衷。

1967年春季,张启恩率领林场职工驻扎在三道河口营林区,在一次从拖拉机上搬运树苗时,张启恩不慎摔伤右腿,造成粉碎性骨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他落下了终身残疾,半生与拐杖、轮椅为伴。“文革”中,张启恩遭到严厉批斗。造反派将他全家驱赶到大唤起林场53号苗圃监视劳动,敲钟、打杂……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张启恩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林场的造林、育苗。每天早晨,他都赶在敲钟前,拄着拐杖拖着伤残的腿脚,偷偷地到苗圃查看小苗长势,等到技术员上班,再悄悄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昏黄的灯光下,他彻夜研读珍藏多年的营造林技术书籍,一字一句地整理出多年来从事造林绿化的技术经验,写下心得日记,多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1979年,张启恩的所谓“历史问题”终于澄清。他以九三学社社员的身份向中共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956年出版的《造林》,是张启恩加入九三学社那年撰写出版的林业专著,至今仍被林学界奉为经典。在塞罕坝的峥嵘岁月里,张启恩呕心沥血,先后著作了《塞罕坝机械造林的技术要点与规程》和《塞罕坝人工造林的技术与规程》,成为三代塞罕坝人科技兴林的“宝书”。

情系林海满目青山夕照明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张启恩曾担任河北省政协委员、常委,无论是在生产一线,还是在林业行政管理或是科研院所工作,他都竭力为加快河北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奔走疾呼。他先后撰写了《重点支持承德林区》《调整农业布局与发展林业》等多件建议、提案,出良策、建诤言,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退休后,张启恩依然魂牵梦绕塞罕坝的浩瀚松林。他多次拖着病体回到塞罕坝,参加座谈、调研,为林场的发展出谋划策。2002年,建场40周年时,他已82岁高龄,在病痛折磨下他坚持亲笔致信当年一同奋战塞罕坝的老领导和老战友,提出“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让鸟儿回来,停止沼泽地造林,改造低质林分”的中肯建议,“……关心塞罕坝之心不渝。我辈皆已老年,回首往事,不胜欣慰……”殷殷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如今,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们已至暮年,不少人已长眠于地下。但是,张启恩们用理想和信念铸就的塞罕坝精神正在薪火相传。

从2011年开始,塞罕坝人把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重点。这些地方土壤只有几厘米厚、坡度达到46度,相当于“在青石板上种树”。为了提高成活率,塞罕坝人把荒山上的石块挖出,再人工客土回填,采用覆盖薄膜保墒、施基肥、草帘覆盖防风等辅助措施,使成活率和3年保存率分别达到了98.9%和92.2%。他们完成了樟子松常年造林、云杉育苗技术等多项课题研究,创造了石质山区造林绿化新模式,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60%。

“他是林场最受欢迎的技术专家,带出了一批批过硬的林业工程技术人员。他是林场科学造林的奠基人。塞罕坝不会忘记他。”塞罕壩机械林场第一代建设者,曾担任总场副场长的赵振宇老人行走在塞罕坝的林间,总是想起这位已故的老友。他说,张启恩对塞罕坝的贡献,都写在这片林海里了。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作者为九三学社河北省省直委员会副主委、河北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塞罕坝林场造林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数字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