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里的期待
2019-08-11王峭
摘 要:用爱孕桃李,用心创明天,在爱的世界里,让我们带着爱和育人的情怀走进课堂。教师要以开放的胸怀和气度去接纳不同学生的意见、想法和心态,真诚的教师授课的场地,一定是让更多的学生表达意见的课堂,使学生的心灵之间发生强烈的碰撞,进而生成新的灵感和思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期待
教师要有倾听的情怀和欣赏的品质,要用欣赏的目光,深情地注视回答问题的学生,认真倾听他的表达,并进行简练的评价,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自信。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心,内容不能过多,过易,更不能过于简单,找到一个切入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挖地三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寻根问底。内容精巧,难度适中。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周二的第三节课是一年一班的历史课,我拿着教材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习惯性地打开教材,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什么是“贞观之治”?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很多同学纷纷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坐在教室后排,平时总是很沉闷,成绩很“差”的一名男生。“安宁!请站起来回答一下,好吗?”安宁木讷地站了起来,挠挠了头,他没有回答出来。我叫另一名学生回答,请安宁认真听。那位学生背完之后,我请安宁复述,安宁不是很流利,他的脸涨得通红。我又连续叫了其他两名学生,请安宁注意听,那两名学生背完之后,我仍然请安宁复述,安宁仍然不是很流利。我微笑地望向他,“安宁!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可以吗?”他坚定地点了点头,听完第三名学生的背诵,安宁已经能流利地复述而且能背下来了。他自豪地坐下了,一丝自信的笑挂在他的脸上。
我瞬时被感动了,他的执着、他的自信、他的乐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激动万分地说:“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坚持到第三次背下来吗?我觉得,安宁是我们一年一班最让人感动的人物,他的这种学习品质,如果一直坚持下去,我可以保证他的前途!我希望大家都向他学习!”教室里霎时间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安宁的眼里有泪花在闪现,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那节课,安宁的学习状态前所未有的好,他高高的昂着头,神情特别专注,从他的目光中,我读懂了,他再也不是一个差生了,而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我又一次想起了安宁的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很难平静下来,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安寧背不好,复述的不流利,提问到第三遍的时候,我也许就让他坐下了,或许是态度不友好地粗暴地让他坐下。因为这样“笨”的学生,复述两遍仍有困难的学生,我只能对他置之不理、无可奈何了。甚至抱怨他影响了我的教学进度。但因为我的耐心、我的坚持,让我发现了一个成绩很平常的学生,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的学习品质。我想这一节课,一定会成为他今后学习上的转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一定会自信满满的迎接挑战。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教师对一些“问题”学生的教育,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或是成绩不好,或是纪律不好,行为习惯差。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别人一样,同样渴望被鼓励、被重视,被期待。也许就是老师的鼓励、关注、耐心与期待,便会让他们有一种坚持下去的信念,这种信念能让他们创造更大的奇迹,体验更大的成功。哪怕成功只有一次,一次就已足够,就能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我们的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相信每一次期待,或许能成就更多的瓦特、牛顿和安迪生。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基因里就包含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东西,他就像一粒准备好的种子,当孩子来到学校,学校的作用就是给他提供一个生长的外部环境,老师的作用则是唤醒这粒种子。
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倾听者与观察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学习兴趣的维持者和深度思维的引导者、思维和思想的天花板的突破者。对于课堂,让我不由得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教育,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我的理解和感悟也许还不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那么得心应手,会出现一些预期不到的问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我想多尝试,多思考,一步一个脚印,不记过去,不畏将来也许才能更好地践行。现在我对教育有了重新的思考,教师的厚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教育的广度决定着未来的可能性。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今天这群孩子们,我们所做的事业既平凡而又伟大,我们的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老师,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被人表扬和获得成功的渴望,让自信的阳光和微笑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上吧!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拿出足够的期待,付出全部的爱,伴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坚持到最后,直至胜利!
参考文献:
[1]陆艳.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师版,2009(12):56.
[2]乌仁塔娜.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快乐教学[J].思维与智慧,2016(26):59.
作者简介:
王峭,吉林省舒兰市,吉林省舒兰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