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
2019-08-11王琴
摘 要:围绕“小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这一议题,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本进行比较、验证,建构对小小说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较全面的认知。
关键词:群文阅读;阅读教学;丰润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理念,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对群文阅读这一概念界定为:“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病,有效地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通过多文本比较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和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样式,群文阅读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提出了挑战。群文阅读如何实施?我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实践。
一、 走进文本,打开一扇窗户
《桥》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的一篇小小说,篇幅虽小,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渲染三要素一应俱全。
(一)
短句运用渲染紧张气氛
文章多处用了简短的句、段,单词成句,单句成段,简练生动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如课文的开篇“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虽简单明了,但字字千钧,体现了雨急雨猛,来势汹汹。“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每句话都独立成段,增强了悲壮色彩。
(二) 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
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穿插在文中各个部分,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文中“受惊的野马”“跳舞”“狞笑”“窜”“舔”“爬”,这些比喻、拟人化的写法,把洪水的肆无忌惮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感觉到死亡的逼近,突出了情况危急。
(三) 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
文中对老汉的细节描写有七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面面俱到。每一处描写都富有感染力,凸显老汉的思想性格。“桥窄!……党员排在后边!”老汉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彰显了一位高风亮节的共产党员形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一揪,揪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的高贵品质;“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深沉的爱。这些细节描写层层推进故事情节,把老汉高大伟岸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表达特点很多,在教学中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得。如果所抓的内容面面俱到,到头来什么都浅尝辄止,容易流于肤浅。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桥》最大的表达“秘妙”是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把小小说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引导学生感受小小说的表达特色——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教学本课的着力点。
二、 借用文本,架起一座桥梁
如果只阅读一篇小小说,就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小小说的表达特色——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这显然比较困难。简单的评述、浅显的单篇文本讨论似乎都不足以支撑这个教学目标,于是,我想到了群文阅读。我围绕“小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这一议题,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本《诱拐》《雪夜》《妈妈的银行存款》,聚焦小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进行比较、验证,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充分体悟小小说结局的魅力。
(一) 讨论感受结局
我说:“小小说是写结局的艺术。我们读小小说时,尤其要关注结局。当你读到小小说《桥》这个结局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说“很意外”。“没想到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我接着追问:“作者为什么不在文章前面告诉读者,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更能突出老汉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有的说令人震撼,有的说能使读者肃然起敬。学生各抒己见,初步感受作者这样安排结局的目的。
(二) 默读猜想结局
引导学生基于顯性文本内容进行结局猜想,往往能使学生在猜想与现实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进而触抵文本的价值中枢。以两篇故意去掉结局的小小说《诱拐》《雪夜》为依托,读完后先请学生猜一猜两个故事的结局,原文答案在他们急有所求之际揭晓。通过答案的解开,我请猜中的孩子交流一下当时的思考。如果猜的结局不一样,请学生通过比较,想想原文结局的用意。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猜想、验证、求索中深入。
(三) 反哺印证结局
我让学生再读《桥》《诱拐》《雪夜》,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结局出人意料。这样,我就自然地引出了主问题:像这类结局巧妙的小小说虽然出人意料,但是不是又都在情理之中呢?我引导学生用跳读、扫读、浏览等方法再次重读这三篇小小说,分别找出文中明显为结尾作铺垫的句子,快速提取重要信息。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重要特点,这个过程是阅读单篇文章无法做到的。相比之下,如果只是机械局限于单篇课文的阅读范围,就无法激活学生这样一连串的阅读思维活动了。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群文阅读的策略,建构对小小说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较全面的认知。
(四) 巧妙创意结局
学生在群文阅读中,阅读面广了,比较的材料充分了,诱发的思维丰富了,就容易产生写作的冲动。怎样将群文阅读的感受与收获及时转化为思维成果?毋庸置疑,写是有效的手段。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读写一体的联动效应,将阅读感受与体会及时转化为写作活动。让学生大胆想象,为《妈妈的银行存款》创意巧妙结局,写完后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结局。我抓住孩子们好奇心强的特点,故意卖关子,设置悬念,让孩子们回家上网查原文结局。
群文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的引入,让阅读教学丰润起来,为学生从领会到领悟再到形成能力提供了量的保障和充分的实践机会,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2]李祖文.群文阅读,想说爱它也容易——浅谈对群文阅读一些概念的理清[J].新教师,2015(8).
作者简介:
王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