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结合部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2.0的校本实践探索

2019-08-10刘芳菲罗文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万春信息化素养

刘芳菲 罗文飞

摘要: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在全国推动该计划的落地生根。成都市万春小学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规模薄弱学校。为了推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我们从学习方式、课程系统、空间布局、信息管理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以期找到符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校本实践;信息素养;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7-0143-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拟于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此计划是国家从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高度为教育现代化行动指明方向,也为学校实现从教育信息化1.0到2.0所设计的高位指南。成都市万春小学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小规模薄弱学校,在国家重视教育现代化、政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近年来从信息化硬件投入、软件资源建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学校课程重构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研究,以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条符合具体情况,既立足实际又面向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1 学校背景及信息化办学的SWOT分析

1.1 学校基本情况

成都市万春小学,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黄田坝街道高坎社区,与温江区、金牛区、高新西区接壤,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涉农薄弱小学。校园占地面积7061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532名学生,38名教职员工。教学设备按城市Ι类标准配备,现有标准的艺术、计算机、音乐、多媒体、科学等功能教室。

1.2 学校办学背景及办学条件SWOT分析

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为本地居民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默默践行着让“让优质的平民教育润泽孩子成长”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正直、自信、进取、有根的中国人。我们从地理位置、办学规模、硬件环境、软件资源、人员、社区资源等几个维度对学校进行SWOT的分析,发现学校目前有着相对完善齐备的专用功能空间,也实现了班班有全套电教设备,师师有笔记本电脑,校内网络全覆盖。学校组织气氛和谐,师资各具专长,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主动成长的意愿。同时也有着校舍老旧,维修成本高,无法弹性运用,使用上较多限制;设施设备老旧、空间格局固定;校园网布局较早,设备、线路老旧,故障较多等系列短板亟待解决。

2学校教育信息化1.0的发展历程

学校成立之初,由于离中心城区较远,交通很不方便,教育教学资源主要靠教师自己动手准备,相关的教学辅助设备也很匮乏,用得最多的是一种手动换片的幻灯放映机。其他教学辅助设备主要是录音机、大块头的电视机、磁带和光盘等。随着技术的进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卫星信号接收站,通过卫星信号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接收并存储到学校的电脑里,供各学科老师使用。这是万春小学最初的电化教育雏形。

2005年到2010年,五年间青羊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支持投入力度,学校陆续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络、计算机教室,办公室也配备了台式电脑,教学班配备了电脑、投影和展台等设备。到2010年实现了师机比1:1,各班也开通了网络,并对投影设备进行了提档升级,电子白板取代了传统幕布。在此基础上学校实现了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随着成都市数字学校网上学习平台、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成,学生能通过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取优质的资源,随时随地展开学习。

伴随着各类信息化硬件设备陆续配备到位,学校开始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培训。信息中心的老师每学期都开展不少于四次的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实训,并且组织全体教师轮流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国培计划。实现了全员参培、全员提升、合格率100%、信息技术使用率100% 。

3学校信息化2.0校本计划及实施

信息化2.0校本计划是基于学校的信息建设和多年发展现状,所制定的符合学校现实条件的信息发展计划。计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实施:

3.1 学习方式变革

游戏改变课堂:把“互联网+游戏化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方向之一,核心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运用游戏化形式,让学生沉浸式学习。通过游戏软件的引入和合理运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数字量化德育:我们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依托“游戏化德育管理”策略,开展“星星班级”和“春苗币”发放活动。这是一种以量化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学生通过自己和集体的共同努力获得奖励,为集体争得荣誉,这种奖励以春苗币的形式发放,并且可以兑换实物奖品,带有浓厚的兑换游戏色彩。同时,也有“扣星星”等惩罚手段,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BYOD和App助力项目式学习:BYOD是指学生自带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展开个性化学习。BYOD为学习提供支撑,支持不同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师、教室的限制来促进真实情景的学习,还鼓励自我评估和合作中的反思。学生可以带着家里买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到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从而解决了设备短缺的问题,克服了学校經费短缺的困难。

项目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少不了适配App进行辅助,而这些APP都可以安装在学生带来的智能设备上。例如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幕布APP制定计划,可以使用Xmind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利用美图、微视优化图片及视频,成果分享则可用美篇来呈现。这些简便又免费的App能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能及时分享思考与收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很大的成就感。

学生用BYOD的方式参与到项目式学习中去,实现了对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也更符合一所城乡结合部薄弱小学的实际情况,在经费不足、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实现教育信息化。

3.2 课程系统变革

我校通过多年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万春“根·脉课程”体系。以“传承文化之根,伸展创新之脉”为精神引领,以培养“正直、自信、进取”的人为目标,志在通过立德树人的“根基”课程、扎实学识的“主干”课程、提升素养的“枝脉”课程,帮助学生打好健康身心的“根基”,生长知识能力的“主干”,延展良好素养的“枝脉”,成为具备健康体格、健全人格、优秀品格,兼具文化知识、实践技能、科学精神,富于人文修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合格人才。

信息化撬动着课程系统的变革升级,它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而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也让传统低效的教研小组有了更高效的协作。开放性和共享化的信息,冲破了学校的围墙,让优质课程在更宽阔的区域流传,并让区域教育均衡成为一种可能。紧扣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各个课程环节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无疑可以丰富各课程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技能提升服务。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借助“混合式学习”的各项优势,尝试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资源的合理、有效途径,在不增加学生及家长经济负担的基础上,为家庭条件、学习发展空间都相对有限的学生群体,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实践和发展平台,是完善我校特色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贯彻“让优质的平民教育润泽孩子成长”这一办学理念的积极探索。

3.3 空间布局变革

未来学校空间正从“为集体授课而建”转向“为个性学习而建”。打造未来学校将不单考虑技术和装备上的升级,还要考虑与学校环境及空间的互融互补。如何做环境布局与实施、如何做系统衔接与运用、如何做后期培训与优化等等都是信息化2.0要思考的问题。

非遗剪纸是万春小学特色教育项目,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学校建成了一座以剪纸为主题的万春博物馆。博物馆教育也是万春“根·脉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目标是把万春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人文艺术学习空间,让它成为既是传承文化、传递知识的宝库,又是接纳学生进行智慧学习的可变空间。首先,博物馆作为校内外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展出各类剪纸作品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博物馆常年面向社区和居民开放,也发挥着文化艺术展示及辐射传播的作用。其次,博物馆也是特色课程与活动教育中心,除展示功能外,万春博物馆作为学校特色场所,承担着课程、活动教育中心功能。我校依托校园博物馆开设有包括剪纸艺术课程、博物馆本体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礼仪文化修养课程在内的博物馆系列课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综合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素养等。第三,博物馆还是未来学习与创新发展中心,目前万春剪纸博物馆正在进行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与开发,3D创客空间、线上微课、虚拟博物馆体验等区域及功能的实现,将勾画出未来学习的形态,带给学生更多挑战的勇气与创新的激情,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不断发展中一路前行、一路收获。

3.4 信息管理模式变革

学校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学校管理和办公系统的转变。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可以采用灵活的学术结构和扁平的组织结构,并使用大数据分析来提供准确的管理服务。同时,师生评价管理也将多元化,人性化。

我们也在信息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改变。钉钉软件就是助力智慧校园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个交流平台,我们可以使用教师的手机号码作为账户,将所有成员添加到学校组织。学校管理后台可以使用“DING”方法发布重要通知,文件或紧急事项。它的提醒方式灵活,而且短信提醒、電话提醒都免费,这样就能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做到信息发布沟通无死角。除此之外钉钉里面的表单定制管理也帮助我们规范工作流程,智慧考勤功能解决了人工考勤耗时费力的痛点。除了上述功能外,学校还在微观社区开设教学和研究论坛,教师可以在微观论坛上表达意见,营造教学和研究氛围。针对日常管理中设施设备的损坏情况,学校专门开辟了网络报修通道。每位员工都会发现问题隐患和安全风险,并且可以在维修通道中实时申报,附上相关照片,为维修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当然QQ、微信等常用软件也是我们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技术水平、经济实力都有限的情况下直接引入运用此类成熟的办公软件是推进学校信息化管理方面一种高效低负的做法。在学校自身开发软件经费不足,技术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借力成熟的、免费的 App应用软件,能让学校的信息管理由传统低效的粗放型模式向现代数字化、精细化模式转变,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不仅没有增加学校的成本,反而在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3.5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决定了教育信息化最终能否顺利实现,所以我们把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国培计划,要求全体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我们还组织老师参加不同形式,不同层级和内容的技能培训,为了避免培训枯燥和部分年纪较大的老师对技术产生畏难情绪,我们以老师的兴趣为突破口,将培训内容生活化。这样一来老师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开始在追求精细化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专业术语、运用专业技能,并尝试把信息设备更充分地应用到课堂上。通过点滴积累,大部分老师实现了从最开始用学到的有限的技术来制作勉强能够符合要求的教学素材,到现在能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恰当的技术表达自己教学意图的转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实践中得到了飞速提升。

4成效及下一步方向

通过几年的建设,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师生都能通过网络享受到优质资源带给我们的便利。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从网络平台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并且对各种资源按需进行个性化加工,转化成课堂教学的素材。教师主动成长的意愿越来越强,专业能力也在进步发展,师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校本实践中,学校获得了“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示范单位”“全国作文教学示范学校”“全国传统文化教育试点校”“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实验学校”“成都非遗传基地学校” 等称号,整个学校的办学品质有了很大提升。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生效的大前提下,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开展未来学校建设方面的探索,让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建开放共享的学习生态,让未来课堂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学校教育信息化2.0的蓝图已经铺开,我们将持之以恒地付出智慧和汗水,努力实现最美好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N].2018-04-18.

【通联编辑:光文玲】

猜你喜欢

万春信息化素养
观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末路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