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出国就业的制约因素研究
2019-08-09吴陶川罗永安
吴陶川 罗永安
摘要: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并结合当前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东南亚语种毕业生作为研究客体,对当前制约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出国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为东南亚语种在校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出国就业;限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269-01
一、前言
自本世纪初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快速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有限的工作岗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党和政府为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做了大量的工作与部署,但因近年来每年700多万的毕业生基数的缘故,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带一路”的背景与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提出,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云南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强与临近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双方贸易的同时,自然需要一批精通东南亚语种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双方的经济交流中起到了促进沟通,加深理解的作用。
二、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出国就业的现状
当前云南省近70所大中专院校中,接近40余所已经开设了东南亚语种专业,涉及的专业包括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印尼语、马来语、柬埔寨语,这些专业的本科院校在校生普遍实施“3+i”培养模式,专科院校在校生则实施“2+i”培养模式,即本科院校四年学制里3年在国内高校学习,1年在对象国学习;专科院校三年学制里2年在國内高校学习,1年在对象国学习。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双语型人才的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对于出国就业的热情并不高。经过笔者统计,在近四年的东南亚语种毕业生中,出国就业的比例一直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5%,很多低年级在校生对于出国就业也持抗拒的态度。一些毕业生在即将毕业时如果与涉外企业签约,很多也会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一年左右就出现离职;更有甚者,出国后半年不到就开始离职,以上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东南亚语种毕业生职业的稳定性,也为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的相关学院带来了就业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率低等一系列消极影响。
三、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出国就业的意义
(一)助推“一带一路”,加快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了与周边国家加强交流,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实现双方的共赢,我国在努力提升本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需要增进与各国的联系,共同推动双方经济发展。作为与东南亚各国接壤的云南,在地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为进一步联系提供了距离上的条件,东南亚语种毕业生透过自身的专业语言及熟悉东南亚各国背景的前提下,对进一步加强云南的对外贸易,带动云南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辐射中心建设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二)促进东南亚各国与云南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出国就业一般都会进入跨国性的商业公司及其他营利性机构,这些毕业生在往来于东南亚各国及中国的过程中从事各种外事、商业、贸易等活动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各国开放速度的加快,中国到东南亚各国投资设厂的公司、机构越来越多,很多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在进入这些公司机构后,是被作为储备干部、管培生来培养的。这些毕业生在对象国工作,不仅可以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国外市场的保障。
(三)推动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改革
以往各高校在进行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培养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十分重视对象国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这就直接导致了东南亚语种毕业生素质能力的同质化。这种只具有语言能力的单一型人才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行政管理、计算机操作、对象国法律法规的问题时,很多都不知无从下手,从而不得不从零开始学起。这样不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而且也无形地浪费了用人单位的机会成本。为了适应当前东南亚语种发展的需要,推动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孕育集听说读写能力、管理、计算机操作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必须拿出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
(四)稳定毕业生就业率,提升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近年来大学扩招的影响及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东南亚语种也在这种大环境下受到了影响。一方面因为开设东南亚语种的高校越来越多,导致毕业生人数的骤然增多;另一方面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使得用人单位可供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激烈的岗位竞争就直接导致了薪酬待遇的下降。引导东南亚语种毕业生树立出国就业的意识,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就业人员的基数,为国内的腾出一定的岗位,而且外国岗位丰厚的待遇也提升了东南亚语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的稳定性。
四、制约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出国就业的因素探析
(一)高校缺乏引导
高校在制定在校生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是导致东南亚语种毕业生缺乏出国动力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很多高校的部门在教学培养与就业指导上实行分工负责,这就是教学部门制定具体的专业培养方案,而涉及到就业技能、就业方法的就业指导类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部门负责。这样就直接导致全校的就业类课程千篇一律,所有专业讲授的就业课程都出现了同质化,结果自然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面临择业、就业时不能够就自身的特点做出更为适当的选择。此外,因为三方协议违约成本低以及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加剧,很多学生为了在毕业时不至于手里没有工作,在跨国用人单位举行校招时便草率地签约,遇有更好的单位便出现毁约,这样就无形地增加了这类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使得用人单位与学校学院的合作关系出现破裂。
(二)知识储备欠缺
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东南亚语种毕业生仅仅掌握语言这门专业时明显不够的。近年来高校虽然在改革,但是转型期内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于机构改革的速度,自然就出现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滞后:东南亚语种专业仅仅是学会了对象国的语言、语法,对于更深层次的对象国政治、经济、文化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解,缺乏系统的认识;因为学业的压力,重视本专业而忽略了英语考级;专业学生成绩优异,但管理、会计等其他门类的知识欠缺。
(三)就业观念落后
受中国经济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在校大学生普遍都希望在求职时得到一份稳定可靠的工作,这种思想使得东南亚语种毕业生求职时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宁要国内三四千,不要国外上万元”,毕业生不愿出国而选择不对口就业、屡次尝试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啃老”等现象不断出现,滞后的就业观念带来的是低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反过来也影响着东南亚语种各专业的发展。
(四)东南亚各国发展滞后
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相比,经济及社会建设普遍处于落后状态,落后的经济自然导致社会功能结构的不健全。在政治上,一些国家现在还处于内战纷争的状态,一些则时常发生政变,甚至出现排华的现象;在经济上,由于西方国家的背后操控及地方财阀的参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形式并不明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在社会治理结构上,由于政府官员贪腐、治安案件高发等原因,也使得东南亚语种毕业生对国外的岗位望而却步@。
五、结语
总的说来,随着近年来东南亚语种毕业生数量的上升,怎样提升毕业生素质,加快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为毕业生找寻就业的出路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事关高校存续,怎么破除就业这一难题,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