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写后教,呼唤“童心作文”的诞生

2019-08-09何明涛

读写算 2019年6期
关键词:童心习作儿童

何明涛

摘 要 传统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脱离学生的生活,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指导,写法上的限制过于繁多,导致学生言语空洞、情趣缺失,只见“文”而不见“人”。在教学中更多考虑的是技能技巧的传授,是习作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儿童”这个鲜活的生命主体。先写后教,是小学作文教学回归儿童,回归童心的有效途径,真正能够体现“以生为本”,建构“生本课堂”,自觉理解儿童文化,自然融进童年生命,从而让儿童习作如说话般自然而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 先写后教;童心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150-02

作文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生活理念的多元化,我们已经很难在学生作文中看到真正的“童心”了,连那些登上权威儿童报刊的“优秀习作”,语言表达方式也趋于成人化,程式化,一看指导老师的痕迹就很明显。反思现状,当前的作文教学是有问题的:老师总以为儿童不会写作文,才让我们去“教”作文。于是老师们往往重视“作前指导”,总是将学生的写作水平看成“零起点”,不厌其烦地运行着固定的程式,甚至连开头结尾都“精细化”,学生只需要往老师的“提纲”里“填”内容,就完成了一篇作文。其结果是学生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有的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话语方式在教师垄断的话语权中淹没了。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甚至有的连遣词造句都如出一辙,缺失“儿童精神”,读来索然无味。这样指导出来的学生,有着天然的写作缺陷,缺少自我发现和自我觅食的能力。

其实,“人天生会写作”。儿童每天栖居在“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儿童世界每天充满着变化,每天都有新鲜故事发生,儿童的阅读、儿童的游戏、儿童的体验、儿童的想象、儿童的时尚,都可以化为习作的不竭源泉。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先写后教尝试,“邂逅”了“久违”的“童心”,发现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课上两眼放光,真正实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一、“童心作文”的内涵厘定

何为童心?《辞海》解释为:“儿童的心情;孩子气。”引申为真心、真情实感。明代思想家李贽在所著的《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在李贽看来,“童心”即天真无瑕的儿童之心。所谓“童心作文”,包含两层基本的含义:一是作文教学姓“童”,即我的作文我做主,释放儿童浪漫的天性,唤醒儿童习作的灵性,弘扬儿童独特的个性,鼓励儿童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儿童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二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姓“心”,即立文先立人,倾听儿童的心灵诉求,关注儿童生命的自然状态,鼓励儿童说自己的话,说内心真实的话,努力做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现儿童言语与精神的共成长。

二、先写后教,呼唤“童心作文”的操作步骤

在每一个童心世界里,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玄奥莫测的世界。先写后教的习作教学,就是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关注儿童真实的写作需求,顺应童心,尊重天性,才能让儿童的心灵在自由习作的世界里健康成长,儿童的写作变得简单而快乐。先写后教,呼唤“童心作文”的实践路径为:

(一)闪光点,乐分享

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刻意的课前指导,作条条框框的规定,放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就会发现“一千篇作文,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在我看来,都是他们费尽心力,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生下的“宝宝”,需要教师慎重阅读,去发现其中蕴含着的闪光点——那些饱含童心的句子,正是这些从学生心灵深处涌现出来,从笔尖流淌出来的原汁原味的句子,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定会成为班级写作的“火种”。仔细研究学生的作文,会发现学生语言的闪光点散落在文中,教师需要做一些梳理和归类,进行分享。比如有的学生在表情达意中,连动的词语用得很精妙,产生画面感;有的是俗语谚语、修辞手法运用恰当自然,读来朗朗上口;有的是一个语气词,甚至一个标语符号都在传达情感;有的是采用一些“陌生化”的手法,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教师尽量多地捕捉学生文章中语言的闪光点,扩大分享辐射面,品味“精妙之处”,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自然写作,信手拈来,也会佳句天成,产生写作成就感,进一步培植写作兴趣。同时,对于特别有创意的句子,教师还可以设计成补充思考,调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后,再来品析、感受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明”,更能点燃学生“童心作文”的热情。

(二)问题处,齐诊断

学生写作文,尤其是在自然狀态下的作文,难免会有语病,常见的有“心想病”“关联病”“说病”“然后病”“哑巴病”“重复病”“故事炒故事病”“大话病”“记得有一次病”等,让语言生出许多细枝末节来。教师需要在研读全班学生习作的基础上,提炼出共性的“毛病”,在讲评课例举出来,让学生一起“号脉诊断”。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看”好“病”的成就感,教师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把板书也让给学生,相信从黑板前洋洋自得走下来的学生,以后重蹈别人覆辙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面对新“病例”,教师除了讲清特征,还可以想一些“过耳不忘”的名称,比如很多学生都会犯的“重复病”,形象地称之为“少年痴呆病”,学生在哄笑中告诫自己,警醒别人不能再犯,效果不错。(三)训练点,勇挑战

每一节先写后教讲评课,除了赏析学生的原生态“童化”语言,集中“病例”,幽默挑刺,还需要有训练生长点。就需要教师结合训练内容,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学定教。比如写“对同桌印象”的文章,学生往往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写外貌,教师就要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写外貌,为写好人物服务;写人记事的文章,学生往往会“概述”,缺少细节描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动作环节,慢动作放映……从学生中来的训练点,就会很有针对性。比如有一次笔者在讲评学生“写人”的作文时,发现较多学生作文里的人物都是“哑巴”。于是在“训练提升”环节,我出示了两个“笼统”的片段,让学生选择一个,让人物开口说话。结果发现在这一节课上,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讲评铺垫,学生已经“深谙其道”,当场写出了7个来回的对话,让“成长看得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引申提示语的位置和标点符号用法,“一石二鸟”,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提升,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三、先写后教,呼唤“童心作文”的操作策略

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先生说:“对于儿童的精神成长而言,就不仅仅是发展,还要保持。”“先写后教”就是很好的路径,它让学生的写作发生具有超前性、独立性、差异性,让学生带着作文走向教室和教师。师生以作文为载体进行对话,教师抓住了教学的着眼点,关鍵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学生习作中的“童化因子”,锤炼鲜活语言,捍卫“儿童精神”,这样的习作教学才能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基,为人生打好精神底色。

(一)由“改”变“研”,寻找学生作文起点

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里讲到作文批改时,也观点鲜明地提出:学生多写比教师多批改更重要。

因此教师要放下手中的笔,由“勤批改”变为“多研究”。上讲评课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作文,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精彩和共性问题,作为讲评课的有力起点。讲评课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将作文读一读,教师讲一讲,评一评。教师在研究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点,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或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这样的训练,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也会有心理认同感,这样的训练就是,先写后教,以学定教,真正能让学生“一课一得”。

(二)由“少”成“多”,点燃学生写作热情

儿童心理学提醒我们,儿童的行为需要教者的鼓励和赞赏,才能激发起他们更加强烈的参与和探究欲望。写作,比任何学习都需要欣赏。我的欣赏环节以题目、句子和句群为主,一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表扬学生。专门打出小作者的名字,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二是让每个学生努力一下,每次作文都能写出一个不错的句子,表扬真正能够面向全体。当小作者听到同学朗读他的句子和名字时,作文带给他的尊严和荣耀,自信和光荣,一定会使他对作文产生新的认识。欣赏就是要评,要拼出精彩在哪里。让学生知道这不是老师的廉价表扬,它有实实在在的好的依据。也能使小作者模糊的、无意中撞到的“好句”,成为今后有意识的写作行为。欣赏的重要价值还在于,伙伴语言是一种无障碍的学习语言,伙伴的精彩,很快会成为自己的精彩。

(三)由“表”及“里”,注重学生“文心技巧”

“作前指导”的“技巧指导”,属于“文字技巧”,是一种外在于儿童精神世界的“作文行为”的规划和约束,这是写作的表面技巧,如“悬念手法”“前后呼应”“场面描写”等。而存在于儿童言语和儿童精神深处的“写作意识”,这属于一个人的“文心”。“文心”是一个写作者言语和精神的品质和源泉,更是一个写作人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和恒久写作热情的动力性支撑。“文心技巧”包括读者意识、发表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小学阶段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更是一个人写作的准备阶段,所有的教学指导,应当重在“养心”,以儿童作为主体,以儿童文化和儿童精神作为背景,注重“文心”的修炼和涵养,为培养未来有写作意识,写作责任的写作人,做好积淀,打好底色。

(四)由“点”到“面”,形成作文训练系统

欣赏学生的语言,教师要有自己的欣赏系统,如:亲切感、现代感、幽默感、含蓄感、节奏感、立体感、画面感、新鲜感、音韵感等;学生的语病,“全国通病”又“关联病”“然后病”“开始病”“大话病”“说”病“今天”病“少年痴呆症”等,作后训练包括“心灵敏感力”训练、“现象思辨力训练”“描写力”训练、“架构力”训练等。有了训练系统,读学生的作文,一旦“诊断”出问题,马上从肚子里调出训练的招来。这样的训练看似无序,实是“无序之序”,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得来的“序”,是指导学生作文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最佳路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让我们重温自己的童年时代吧,让我们再做回儿童吧。只有永远和儿童在一起,才能永葆童心,充满生命的活力,永远会懂你——儿童,我们的孩子们。”让我们记住先生的教诲,先写后教,坚守童心,努力探寻通向儿童精神家园的的“路径”,追索打开儿童言语生命的“钥匙”,让习作成为儿童心灵的放歌!

参考文献:

[1]顾琴.童心语文:教学本源的应然回归[J].语文知识,2016(14):15-17.

[2]吴勇.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童心习作儿童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