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

2019-08-09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于敏淡泊名利氢弹

那位“脑袋永远20岁”、名字长达28年都是绝密的“非著名科学家”老于同志,还是走了。

2019年1月16日13时35分,于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发布这条讣告时,在于敏的名字前加了8个身份,每一个都熠熠生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先锋称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获得者。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这里面并没有“中国氢弹之父”——尽管这一说法流传甚广,而就在于敏去世时,它也是媒体引用、朋友圈传播最多的词之一。

1961年,于敏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研究渐入佳境,但在与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一次谈话后,开始转入氢弹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制。当时的研制起点是: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还有年轻的于敏和30多位同样年轻的科研人员,以及他们眼中自强不息的信念。这一干,就是40多年。

1967年6月17日,我国使用图-16轰炸机空投完成首颗氢弹的爆炸,轰鸣声响彻地球。那一年,于敏不过41岁。41岁的他,并没有立即收到来自全中国的鲜花和掌声。相反,外界并不知晓谁是中国氢弹背后的英雄,更不知道于敏是何许人也。

后来,老于被推到了“首功”的位置,民间也流传着“于敏构型”的故事,说五大拥核国家的氢弹理论模型只能分两类,中国的和外国的。中国能够以最快速度实现从核裂变到核聚变的飞跃,关键在于于敏的物理贡献,他因此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而“中国氢弹之父”之于他自己,老于则轻轻一挥手,从不以此自居。

【多维解读】

1.淡泊名利。于敏为我国首颗氢弹的研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公认的当之无愧的“中国氢弹之父”。而面对这一荣耀称谓,他委婉拒绝,从不以此自居。于敏面对记者淡定地说:“氫弹研制是一项大科学系统,需要诸多学科、各方面力量全面配合才能成功,我只是起了一定作用而已,氢弹总不能有好多个‘父亲吧!”在争名夺利的浮躁社会中,于敏这种淡泊名利的情怀,着实让人心生敬意和感动。

2.无私奉献。干惊天动地之事,做隐姓埋名之人。于敏隐姓埋名近30年,刻苦钻研氢弹理论,推动我国成功试验氢弹,甘当无名英雄,无怨无悔。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适用话题】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高尚情操、赤子情怀……

猜你喜欢

于敏淡泊名利氢弹
于敏与邓稼先的生死之交
特长
淡泊名利
飞行员杨国祥投掷氢弹失败,放弃逃生机会与氢弹共存亡
“国产的土专家一号”
雄关漫道
回答问题有“三不”
金正恩视察“可搭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氢弹”
于敏的“暗语”
氢弹,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