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意境独特
2019-08-09蒋玉军赵遐
蒋玉军 赵遐
【技法引导】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将特定的“情”着于别样的“景”上,确实让人感到意境深刻、耳目一新。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景”,都是作家独特感受的体现。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作家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还是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这些描写往往能起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
【学生习作】
总有离开的时候
一考生
时光似水,潺潺流去,回头凝眸,无论多美好的时光,总会悄然逝去;无论多不舍的朋友,总有离开的时候。
那一年盛夏,我们无可奈何地走到了分别的路口。有的人哭了,有的人笑了,但更多的人选择沉默无言,毕业——这一场盛大的场景悄然而至。如同一恍惚,便看见同学们的笑脸,看见他们在校园的走廊中疯跑嬉闹;如同一恍惚,便听见老师的谆谆教诲,看见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养料;如同一恍惚,便又走在人潮拥挤的校园里,回响在耳畔的是那悠扬的上课铃声,还有眼前我们挥洒汗水的操场。
恍惚间的记忆是如此清晰而又虚幻,似乎近在眼前,又瞬间化作泡沫,在灿烂的阳光下徐徐飘散。
无论多么不舍,总有离开的时候。
漫步在校园里,阳光被树叶切割得零零碎碎,投射在林荫小道上,离别时刻的来临,犹如一场虚幻的梦。
总以为还会在假期后回归,再次走在熟悉的校园中,再次在篮球场上与熟悉的身影挥汗如雨;总以为还会再踏进熟悉的教室,与同学们欢声笑语,坐在熟悉的位置,聆听老师不厌其烦的教诲。还曾记得那一千米后的一杯温水,还曾记得考试失利后那鼓励的微笑,还曾记得那日日夜夜陪伴的身影……
恍然梦醒,那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终会到来。毕业了,暑假后,再也不会如以往,在欢乐中踏入熟悉的校园,而是将各奔东西,踏上新的征程。
无论多么不舍,总有离开的时候。
日月星辰仍在东升西落中轮转,春夏秋冬总在时光中循环往复,雨雪仍从四季苍穹旋转落下,我们美好的时光却一去不复返。
最后一次聆听老师的教诲,看着老师那欣慰的面容,似乎有期望,也有惋惜。也许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冰释前嫌”,尽管他过去对我们是那么的严厉,那么的求全责备,我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尉头”,可他依然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蓦然回首,校园的跑道上有我流下的汗水,茂密的树林里有我晨读的回响,美丽的大理石桌椅旁有我遐想的空间……一切还是那么熟悉。耳边,传来了张学友熟悉的歌声:“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无论多么不舍,总有离开的时候。
今后你我身处四海,心在原地。今夕何夕,不诉离殇;不必执着过去,心存往夕祝福;向着新征程,扬帆起航。
【评点】
“离别”本应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主题,但在今天,时代变了,“离别”的情感和意义也变了。看这篇习作,没有伤感,没有眼泪;相反,却在憧憬中谈未来,在回首过往中劝勉和祝福彼此,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时代的精神,读后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具体来看,这篇文章有如下亮点:一是主题鲜明,层次清晰。由自然之美写到人生之美,处处凸显出“离别之情”这一主题,结构清晰完整,让人一目了然。二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文中描写的校园景色,有动有静,作者能融静态与动态为一体,展现了校园的独特和醉人之美,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三是借用修辞,妙笔生花。文章多处使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而形象,让人倍感亲切和温馨。四是语言老练成熟,情感炽热有张力,能引发人的强烈共鸣。
【时文引路】
桃花红
钱红莉
我家窗外,有一棵桃树,从起先的不足一人高,到如今的需仰頭才能望见全部树冠,已然历经了几个年头。春分前后,一树花总叫人看不够。散步的时候,经过它;回来的时候,即便绕道,也要经过它。花花朵朵,郁郁葱葱,一派繁华景象,将年久颓唐的小区映照得新鲜热烈。新绽的绿叶丛丛点缀其间,好像在绮丽的丝绸上飞针走线,华丽的底子不改,却多了另一层清幽的气质。桃花的美,美就美在清气上,不比牡丹那么硕大浮艳——然而,桃花也是艳的,它的艳,是深艳,间或有那么一点佻丽,显得悦人又悦己。上午的时候,我在厨房水槽前洗菜,也不忘把头偏一下朝窗外探——满树花朵一齐静在那里,似乎象征着一种高蹈浮世的精神世界,默默地提醒着一个整天沉湎于柴米油盐中的人挣脱出来,看它一看——满树新绽的桃花红,仿佛一面镜子,人的琐碎一览无遗,躲都没处躲。
春天,走路的时候都要睡过去,仿佛只有一只眼睛醒着,看这望那。小区足球场边有几排水杉,远远望去,笼着一层绿雾,似有若无,像青障,待走近了观察,原来细针一样的叶已经破壳,水雾雾的,披着一层薄绿。这种绿有湿淋淋的气质,且相当脆弱,早晨毕竟有点寒凉,水杉细嫩的针叶稍微有些发抖,似乎经不起寒风的一再吹拂,好在挨到午后,元气就恢复过来了。
早春最可珍贵的,就是这一点点绿,它们大多没什么野心,一点点地往外长着,缓慢,耐受,不疾不徐。也有个别的植物等不及似的一股脑儿地往外挣着挤着,比如抽薹的萝卜花和青菜花,是以一瞑一寸的速度飞驰;比如桃花——明明昨天黄昏的时候还都是颗颗苞蕾,才过一宿,就都绽成了花朵。那种桃花红,真耐看,即便不下雨,也是水色弥漫的,始终没有枯意,一直到它落,都保有新鲜感。
夜里翻一本杂志,看见韦庄的《思帝乡》,着实被“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惊了一下。一个姑娘,春天为何给了她这么深的无惧?纵然被抛弃,也不会感到羞耻——她怎么如此舍得自己?她简直不要命,像一张满张的弓,在杏花春景的催发下,一支好箭蓄势待发,爹娘也挡不住……
杏花,我无缘见识,只吃过小黄杏。想象中,杏花应该比桃花开得小,果实决定了花蕾。然而青杏在文学里却是一个永恒的意象,青桃就比不过它了,前者胜在“酸”,后者输在“涩”上。但是,单论花朵,桃花应该不输杏花,关于它的美,古诗词似乎总归不能达意,崔护的那首,我并不喜欢。
桃花一年年地开,一年年地清高孤独着,而咏桃花的总逃不掉落俗的窠臼。文字是有局限的,它不能到达的地方就是至美。
选自《新华日报》
【赏析】
本文歌咏桃花,细腻的笔触直通细腻的心灵感悟。桃花何以为美?“美就美在清气上。”何为“清气”?“桃花也是艳的,它的艳,是深艳,间或有那么一点佻丽,显得悦人又悦己。”何以“悦己”?“满树花朵一齐静在那里,似乎象征着一种高蹈浮世的精神世界,默默地提醒着一个整天沉湎于柴米油盐中的人挣脱出来。”
全文广泛运用对比、衬托,极尽摇曳之能事。写桃花之红,以绿叶衬之;写桃叶之绿,以水杉衬之;写桃花之清高,以文字之通俗衬之。从一棵桃树入笔,层层深入,止于“至美”二字,气韵流畅,水到渠成,掷地有声。
【名家谈写作】
描写风景的时候,应该抓住琐碎的细节,把它们组织起来,让人看完以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那个画面。
——【俄】契诃夫
意思完了而将文字拉长,更是无聊之至。
——鲁迅
一名真正的作家需要的是叙述的意识,用细节建立某种存在的技巧,还有如何表达,表达是一种真正的才能。
——【美】卡罗尔·斯克莱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