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古诗教学
2019-08-09王红英
王红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如何进行古诗中传统节日的教学?笔者以《清明》为例谈一点看法。
读古诗,感悟诗情。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走进诗歌描绘的情境中。学生在朗读中仿佛看到了一幅清明烟雨图,从“欲断魂”中体会出诗中行人的愁闷。然后,让学生带上愁闷的心情反复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理解行人的愁闷是因为想起逝去的亲人,再加上春雨纷纷,无处躲雨,此情此景简直让人失魂落魄;为了调节情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酒驱寒,实则是驱散心中烦闷。就在行人愁闷、情绪低落时,“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以动作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快的手势,让愁闷的行人有了期盼而变得振作起来。在情境阅读中,学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进而明白了中国人借助清明缅怀先人的情感以及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性质、气候特点,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法,自主阅读。在学完《清明》课后,笔者让学生总结学古诗的方法,链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古诗,体会诗人在中秋月夜内心无比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再一次走进古诗,走进节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课后,教师布置学生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如《寒食》《八月十五夜月》《元宵节·十五夜观灯》《七夕》等。这些诗都描写了不同的节日及节日风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魅力,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的心灵在书香中得到了浸润。
說节日,了解风俗。为了让学生对《清明》有更多的了解,笔者给学生讲述一些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奠先人的悲酸,又有踏青游玩的快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这样,学生对清明的来历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诗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既领略到我国古代的传统民俗文化,又品味到古代诗歌的丰富内涵。
写感受,传承文化。结合单元习作要求,在学完《清明》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并趁着清明节假期,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明活动,或扫墓,或踏青,并将自己的节日活动记录下来,以表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因为有了真实的写作体验,学生再也不会觉得无话可写。这样的体验式写作,学生最终呈现的不再是一篇篇文字,而是一次次心灵与传统节日的碰撞和交流。
(作者单位:荆州市江陵县郝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