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游戏化设计及实施策略
2019-08-09李保强戴凯媛
李保强 戴凯媛
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出现诸多新特点。比如,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依然过分关注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要求教学内容灵活和方式多样化,但学习过程偏于死板单调;主张基于过程开展形成性评价,但考试和终结性评价仍占主要地位;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运用,但在嵌入教学过程时出现部分异化现象。为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非常有必要将游戏化思维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游戏化理念由英国知名经理人尼克·皮林提出,指非游戏情境下使用游戏设计元素展开活动的倾向。教育领域中的游戏化主要指将游戏的理念和元素应用到教学中,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学习效能的教学思想。
一、课堂教学游戏化设计的整合模型
并非所有游戏化的课堂教学都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要使其发挥最大优势,必须有良好的游戏化设计作基础。为此,研究者开发了诸多设计模型,如MDA框架(包括机制、动力和美学三种成分)、DMC模型(把游戏化设计分为动力、机制和组件三个层次)等。不同的游戏化模型在表述上虽有所差异,但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动力都是相对抽象的部分,而机制才是游戏进展的关键,也是动力的具体表现。
为增强游戏化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操性,我们主张在已有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游戏化设计分为动力、机制和环境三要件,即在课堂教学的游戏化设计中,充分分析游戏化动力,选择游戏化机制,创建游戏化环境,并将三者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作为游戏化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
游戏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涉及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包括教学主体、目标、任务、反馈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分析学习者,根据学习者的特征确立游戏化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明确教学任务,在学生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及时反馈,最后对游戏化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游戏化课堂教学模型
1.课堂教学的游戏化动力。由规则、情感、关系、进阶、叙事五个元素组成的动力层次,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思维等方面发展,而这些正是理想状态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带给学生的品质。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规则即约束要求,由师生共同制订并自觉遵循;情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好奇心、竞争力、幸福感和挫折性体验;关系是学生通过课堂互动产生的友情、地位和角色链;进阶是学生成长的梯度发展线索和水平;叙事为按一定逻辑顺序连接而成的持续、一致的趣味故事陈述。游戏化教学设计者应充分考虑五者的依托关系,使它们共同为增进教学效果服务。
2.课堂教学的游戏化机制。游戏化机制是激发游戏者动机的关键,包括竞争机制、合作机制、挑战机制、反馈机制、奖励机制等。运用游戏化机制能够引导学生增进学习的内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在动机作用非常强大,它能有效激励人们的某些行为,如当学生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满足而不是受到外在因素控制时,他们会将由外部成绩因素驱动的学习转向自愿学习。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游戏化机制的运用使课堂更具吸引力,让学生更加活跃,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当然,游戏化机制的运用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联,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努力做到精心安排,交叉使用。
3.课堂教学的游戏化环境。课堂教学吸引力的产生需要借助课堂环境的支持。游戏化课堂环境是一种愉快的教育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唤醒學生的情感和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掌握和理解知识。
二、课堂教学游戏化设计的实施策略
倡导课堂教学的游戏化设计,并不代表要组织学生大量参加游戏活动,也不是要对传统课堂和教学内容全盘否定、颠覆性改变,而是要明晰教育应该具有一种游戏化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批判与纠偏,以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提高学生自主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富生机与活力。
1.游戏化课堂教学目标的个性张扬。游戏化思维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制订基于能力的个性发展目标,改变传统“一刀切”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学生能力发展和个性品质形成作为教学目标的标准之一。教师在课堂中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对象”的观念,努力“教学生学”,即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会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实施“学案导学”中,教师一方面应面向全体开展集体教学,另一方面还应基于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游戏化课堂教学任务的分解落实。当学生发现想要达到的任务很难达到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导致对自我能力的过低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策略之一,是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发展的喜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学习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有成长阶段标志的子任务。学生完成阶段学习任务后就可进阶,能体会到任务完成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其挑战下一个任务的热情和动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并非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调整,但整体学习的内容和最终要求学生完成的总任务必须明确。
3.游戏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形成评价。游戏化思维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形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应该是将注意力完全投注在课堂活动中,即心理学中的“心流”。“流态”教学是游戏化课堂比普通课堂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保持“流态”,让学生始终知道自己的行为对结果有影响非常关键。这就要求评价过程中合理利用反馈机制,遵循及时化原则,将结果与导致它产生的条件或行为关联起来,并迅速反馈给学生,使反馈具有“形成性”,让学生能够根据反馈尽快调整学习状态,使课堂教学更具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及时反馈不等于频繁反馈。由于反馈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在反馈回路上可基于反馈方向修正参与者的行为,也可通过提供成功的标准激励参与者的热情。
4.游戏化课堂教学技术的迭代更新。近年来,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一书一笔一黑板”课堂教学环境,拓宽了师生的认知边界,为游戏化课堂教学运行提供了工具基础和优越条件。据统计,目前全国超过90%的学校接入了宽带,超过60%的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我们在享受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的现代化变化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技术不过是工具和手段,只有将它合理地嵌入并服务于课堂教学时才能规避负面风险,发挥技术优势。尤其是在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游戏化课堂教学时,其教学过程并不一定符合预设方案,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为课堂教学游戏化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可能。这种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品质和教师的教学机智,为游戏化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让课堂充满灵动和乐趣,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促使游戏化课堂教学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戴凯媛,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