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私家园林中的诗意
2019-08-09李晌
李晌
摘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来说,诗意的蕴含是其一大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始于全盛期的隋唐园林,在私家园林中尤为突出。由于文人的直接参与,唐代园林艺术具有文人化的倾向,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蕴含诗意”的特征,反过来又对文艺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以后对于古典园林来说私家园林的造景水平与审美内涵逐渐高于其他类型的园林。虽然两者具有共同的艺术形式,但私家园林更体现了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心态。从唐诗中可以看出,文人园中的诗画艺术与园林艺术艺术相协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唐私家园林;园林诗意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23-01
一、引言
园林是一门艺术,从艺术的领域和角度,对当代景观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以及建筑室内设计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分析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唐代这样文化兴盛、艺术氛围浓厚的朝代,通过不同层面的解读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更加准确地认识这样一门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中那些浪漫的风格在诗句中进发出独特魅力,在庄重典雅的背后蕴含着善和美,清灵和典雅等内容。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园林,这些魅力更突出的表现在了私家园林中。私家园林类型兴盛于唐代,此时期文人造园艺术无论是其美学宗旨还是其艺术手法,都达到了圆熟的境界,凝聚成为高度完美的艺术典范。唐诗作为唐文化甚至中国文化的一颗明珠与唐代园林密不可分。身处西安这样一座古都,时刻感受到盛唐文化的感染,通过对园林史的初步了解,通过对周围许多唐遗址的欣赏,希望从这些文人精神和人文诗意中重新理解人与园林,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中国古典园林诗意的蕴含
作为最具灵性的艺术,诗歌可以表达意识所能想到的所有艺术形式。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互动,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利用审美意象,审美时空,审美意蕴,在有限的空间中突破具象的物化,将形似升华为写意般的神似,将人与第一自然,人与天地合一,促进园林与诗歌审美心理的交流,从而增强了古典园林的审美认知,增强其场所精神。为了加强这种精神的传播,对联,诗歌和匾额在园林的创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也能看出,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将人们从第一自然中升华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里来。当我们游览、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时,经常感觉就像在读诗一般。正是由于山水诗与园林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才能创造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引人入胜的古典园林。
三、唐代私家园林的兴盛与诗歌向园林艺术的渗透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史来说,隋唐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标志着中国园林走向全盛的重要阶段。并且这时人们在进行造园活动时也放弃了早期园林以山体为中心的集中式构图,取而代之的是把水面作为造景的核心地位。私家园林更是创造了一种以平视为主的内向、避世的空间意象。代表性的私家园林出现了如白居易履道里园、庐山草堂,裴度集贤里园等文人園林,这些园林为后世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的设计奠定了基本格局。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大量文人士大夫寄情于山水,由此山水艺术各门类开始被大量关注,时人鉴赏大自然,享受山水风景的乐趣,借助于山水艺术成为他们避世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时,由于没有统一的中原王朝,知识分子精英也不被重视,以往的儒家思想解体,被以隐逸哲学为主的玄学思潮取代。出现的“招隐诗”、“游仙诗,对后世造园活动的主流美学思想、场地精神影响较大。晋代对园林影响最大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孟夏草木长,绕屋树复疏”,陶渊明的田园情趣和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直至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晚期。到了唐代,中国古诗艺术高度到达顶峰,其中山水诗也逐渐成熟,不仅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还直接产生如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创作咏园诗甚至于直接参与造园活动。
四、唐诗人参与的私家园林(文人园林)的代表——王维
中国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被认为是“同概念下,异质媒介的艺术表现”,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基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也能够反映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核心是对第一自然的崇拜。我们从不同艺术形式都可一窥古人对山水美学的追求。这种山水文化体系,从而也促使这三个紧密相连的形式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相互融合渗透。
唐代王维,著名的田园诗人、画家、政治家,与其私家园林“辋川别业”流传千古,继承了魏晋以来的文人风骨,代表了诗画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并根据辋川别业优美的风光,以园林小诗和组诗结集成著名的《辋川集》。王维在他晚年亦官亦隐,“别墅在蓝田县惘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蹲自乐。”他的《辋川集》二十首成为这一生活的写照。《辋川集序》说:“余别业在惘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英洋、宫槐陌、临湖亭、南宅、敬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土宅、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读王维诗不可不读《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诗描述了几个场景:花,山,月,鸟,涧,表现出诗人对官场,名利,世俗纠纷的厌恶和回避,传达了诗人独特的宁静。这种空寂宁静的境界动静结合,以有声写无声,被王维再次加工,使客观事物都带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诗人的情和诗句中的景紧密结合,处处体现在每句每词上,将物镜、情景、意境融合成为整体。这种表达使人读诗如游园,创造出了一个优美的园林,把诗化为园,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
五、诗意的蕴含——诗园相通
正如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和绘画彼此融合、相互对应。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又恰好包涵绘画与诗歌的审美特色与艺术特点,在体现出绘画意境的同时并互文诗歌意境。从唐代所兴盛的私家文人园林更是讲究诗情画意,其大量借鉴诗画,以诗入园,从画知园。园林与诗歌同为文人雅客的审美载体,表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与自然融合的情怀,意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和超脱的人生追求。
诗园相同,不仅是园林与诗之间的关系,也不单是文人、诗人与园林的情感,对于游人来说园林也是一首流动的诗。在游园的过程中,随着游人的游览路线不断转换,所谓“步移景异”,这种空间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景观画面,形成了连续的富有魅力的园林空间序列。对景的认知,对美的感受,这正如读诗一样,平仄不同,铿锵婉转,起有诗头,结有诗尾,有转折发展,更有名句高潮。一处合格的园林空间在造景、观景的过程中通常分为起景、高潮、结景三段式处理,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手法,做出整体和谐统一的如诗般的效果。
六、结语
唐代的私人园林为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庇护所,使他们能够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平衡,试图做到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的理想。这些文人士大夫在自己的园林里,不仅能褪下入朝为官的外衣,暂时寄情于山水问,独乐于壶中天地,还可以雅集聚会、修道习禅、读圣贤书。这些能够反映出园林活动对古代文人的重要意义,也能看出园林的发展和文人士大夫精神风貌的演变密切相关,他们思想转变历程对园林的营造、兴废或者传播等带来特殊的影响。
通过探究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园林诗意与中国古典园林中成就最高的私家园林、文人园林的对比,探讨古诗尤其是“盛诗唐朝”的诗歌文艺活动和古典私家园林文化的底蕴,探究诗歌、诗词和古典私家园林甚至整个园林类型的共同艺术魅力,促成园林与诗意审美内涵的共鸣,启发和指导当代景观设计及理论创作,借此摸索提升空间格局的造景能力和场所精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