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企中的实践与应用
2019-08-09刘志贤高颖
刘志贤 高颖
摘 要: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目的不是为了混合而混合,是为了让国企在改革中能够增加竞争力和活力, 混合的目的是为企业打造一个符合现代企业治理的有竞争力能够培养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治理体系。本文通过叙述分析H公司成功混改的案例,充分肯定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改革 国企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它关乎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关乎企业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关乎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关乎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亦关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突破口。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M集团的实践背景
M集团的H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设计规模年产200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2006年底投产后,由于长期不达产,到2010年生产经营已难以为继。集团公司为推动H公司扭亏解困,于2011年至2018年断然采取了焦炉改造、竞聘经营、受聘经营和经营目标责任考核等一系列措施,但受制于多种因素,经营效果始终改善不明显。2018年上半年,集团公司与Y集团达成合作共识,H公司正式步入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在H公司的主要成效
2018年,H公司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以开放性思维、创新性举措、精益化管控,推动生产经营效果、企业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形成了“国有体制、民营机制” 全新运营模式,实现了六个方面突出转变。
(一)经营效果实现倍增
经营状况由原来的巨额亏损(2010年亏损 4.67亿元)转变到现在的大幅盈利到5.15 亿元,彻底扭转了持续亏损的被动局面。
(二)生产瓶颈彻底解决
將炼焦核心设备“四大车”故障率从8.6%降低至1%,焦炭生产负荷由混改前105孔/天稳定到113 孔/天,解决了公司成立以来的长期不达产问题。
(三)内生动力充分激活
通过引进Y集团民营资本,由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混合所有制公司,资产负债率由104% 降至 61.5%,实现了体制机制、管控体系、运营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有效解决了效率低下、落实不力等国企老问题。
(四)管理理念持续转变
在管理创新上先行一步,聘请顶尖管理咨询公司,全面推行精益管理,实施全员赋能培训和员工自主改善活动,精益理念深入人心,企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
三、H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经验
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H公司发挥混改优势,在机制改革、管理创新、成本控制和考核分配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发挥混改优势,在管控机制上放权搞活
H公司股权重组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对经营管理团队充分授权经营,做到了放权搞活。一是健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混改新机制优势活力,形成了定位清晰、权责对等、协调运转、制衡有效的运行机制。二是充分授权经营。将固定资产投资、机构设置、人事聘免、绩效薪酬、安全、环保、 生产、采购、销售等约定权限充分放权给经营管理团队全权负责。
(二)坚持持续改进,在管理提升上精益求精
H公司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聘请先进管理咨询公司,大力推进精益管理,有效促进了各项管理提升和深层次的变革。实施精益项目,将精益管理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将精益管理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问题课题化,分层设定公司级、车间/部室级精益管理项目,各工序关键指标不断优化,各部门沟通协调更加顺畅。
(三)围绕提产降本,在生产运行上精细操作
通过实施精益项目,将炼焦核心设备“四大车”故障率从 8.6%降低至 1%,保证了提产计划的顺利实施。强化现场管理和设备管理。优化检修项目分解和过程控制,将每项任务落实到个人,并在检修前进行现场模拟,有效缩短检修时间。
四、结束语
从H公司的成功混改案例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具有技术和资金实力较强、管理相对规范等独特优势,但也有效率不高等典型的问题。用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载体来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具有深远意义。实行混合所有制将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更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使经济运行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维安.深化国企改革与发展混合所有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