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正确打开方式:孩子,你需要怎样的爱?
2019-08-09
编前话——
2019年5月15日,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的通知。修订后的《大纲》增加了家庭道德教育相关内容,根据时代特征增加了父辈、祖辈联合教养指导,多子女养育及互联网时代的家庭媒介教育等内容。毫无疑问,家庭教育已经成了重中之重。
很多父母感慨:爱多了是溺爱,爱少了孩子没安全感;管多了孩子受不了,不管是不负责;说多了是唠叨,说少了孩子又不重视……如此,爱和教育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弗洛伊德说:“童年经验影响人的一生。”一个好的妈妈,她的爱心就是要用最有益而深远的经验影响你的一生,这就是“恰到好处”的智慧。母亲,到底该怎样施爱?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母爱?
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
21岁的高三复读生魏天桦,对母亲发出最后一条短信后,纵身一跃跳入了黄河。正值大好年华的男孩,明明有着无数可能的未来,却用最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的母亲又该经历怎样的伤痛和悔恨?
2019年2月26日早上9点44分,魏天桦给母亲发出最后一条短信:“我真的想好好学,考个好大学,希望这个愿望,下辈子可以实现吧,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
母亲回复他:“妈妈因你考到外高而荣幸,我希望你这次也争取轰动一下周边的几个学生,老师说了,你学习如果用心了,没问题,你是聪明的娃娃。”母亲的这条短信,再也没等来儿子的回复……那一句“太累了”的背后,饱含着男孩多少个日夜的煎熬,又担负着多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魏天桦是家中独子,就读于兰州附中补习学校的高三复读班。父母离婚后,魏天桦就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从魏天桦和母亲的聊天记录可以看出,母亲对他寄予厚望。过年期间,他收到了父亲给的1400元压岁钱。但他没把这事儿告诉母亲,母亲知道后,跟他吵了起来。母亲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的争吵,成了压垮儿子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濒临崩溃的边缘,魏天桦也曾发出过很多危险信号。他在跟母亲的微信聊天中,不止一次地表达出:“都是我的错,我不该活在这世上”“以后用不着你付出了”“我魏天桦以后要是再花你一分钱,立马出门让车撞死”……甚至还给母亲发了几张自拍,并写下:“虽然很自私,但是,我想您记住我的模样,真的很幸运遇到您这样的妈妈,您的恩情,我来世再还吧。”
几乎所有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因为矛盾和痛苦,有意无意地发出各种求救信号。这个时候,他内心希望得到的,很可能是母亲的宽慰和理解。如果这个时候,母亲能够读懂他的情绪,及时察觉到他的轻生念头,回复他一句:“妈妈也爱你,考不考得上大学,你都是妈妈的骄傲,妈妈不能失去你。”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了。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看到孩子的求救信号。孩子在道别,母亲还在“鼓励”他“轰动一下”。母子间隔阂至此,怎不叫人心寒。母亲不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只是一味地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让孩子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不被倾听,是孩子心中永远的痛。
而那个只有18岁的达州男孩同样让人心痛。在自杀前,小斯在个人QQ空间写下两千八百余字的长文,“控诉”父亲对自己不好,自己感受不到家人的爱。而小斯的父母称此前完全不知道孩子心里竟然想了这么多。那天晚上,小斯在QQ空间发布了最后一条说说:“死了,我的心自由了!”从下午4点20分到晚上8点52分,他总共发出12条说说。遗书中,小斯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的时候和我妈说了,我妈说才73名,呵呵,我在電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达外竞争多激烈,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家长都有奖,而我呢?”“我就故意不学习,考差点,希望我爸能问问我之类的,然后打电话第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在达外读了?我把你转到其他学校去,莫浪费老子的钱。”小斯最后说:这不是写给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角度与立场,我也跟他们说不清。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小斯的父亲后悔,他不知道儿子和自己之间的隔阂会这么深,“如果早晓得,我肯定会跟他好好交流。”
我们无意指责这对父母,只是在想,这样的悲剧或许本可避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过:生命力如果被看见,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创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没被看见,那将会衍生出来愤怒等负面情绪,就是黑色的生命力。
有一种惨痛,叫你妈觉得你有病
《恶行》是一部豆瓣评分高达8.6分的美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热播的同时,也让这个案件重新映入人们的眼帘。四年前,在美国密苏里州一间普普通通的白房子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女儿吉普希(Gypsy)从小身体虚弱,并患有多种疾病:贫血、哮喘、癫痫、白血病、肌肉萎缩……18岁的她看起来瘦骨嶙峋,出行要借助轮椅,进食需要在肚脐上插食管。尽管上天没有垂爱吉普希,但幸好她身边还有一位对自己不离不弃的母亲。吉普希的起居完全依靠母亲蒂蒂(Dee Dee Blanchard)照顾。母亲的事迹很快传遍了美国,感动了无数人。可谁会想到,这一切的温馨美好,会突然在某天戛然而止。
2015年6月14日下午,蒂蒂在其社交账户上发表了一条动态:“我砍死了那头胖母猪!”蒂蒂的邻居最先报警,警方当天晚上就进屋搜查。母亲蒂蒂身中数刀,已经死了好几天。而女儿吉普希不知去向。吉普希重病在身,离开了母亲的照顾,她一个人怎么活?警方根据脸书上的IP地址,火速赶到嫌疑人的住址。结果,眼前的一幕让警察惊呆了。吉普希不仅安然无恙,还生龙活虎地和男朋友嬉笑打闹,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在警方的追问下,吉普希承认,是自己和男友一起策划谋杀母亲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吉普希为什么要对如此疼爱自己的母亲下毒手?
原来,吉普希根本没病,自始至终,都是她母亲说她有病,什么贫血、白血病、肌肉萎缩等等全是假的。在吉普希三个月的时候,蒂蒂就告诉吉普希的亲父:孩子有间接性睡眠窒息症,需要借助呼吸机呼吸。后来,蒂蒂又陆续报出吉普希越来越多的疾病,眼睛有问题、听力有问题、消化系统有问题,直到肌肉萎缩不能走路,需要用轮椅代步。于是,吉普希每天都要按时吃各种各样的药,定期去医院看医生,做检查。
虽然很多时候,医生明明认为眼前这个孩子健康得很,但蒂蒂却一直否认。她把吉普希的头发剃光,刻意把她打扮成小孩子的模样,好显得智力低下。就这样,吉普希在妈妈的主导下,“病”了十多年。仅仅在2005年到2014年间,吉普希就去了一百多次医院,做了眼部、肠胃、唾液腺摘除等多种手术。
吉普希说,从她开始记事起,她的生活就完全掌控在妈妈手中。她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但一切都受到蒂蒂的严格监控,包括说话的权利。吉普希说,每次有别人在场时,蒂蒂就一定会在她身边,也一定会拉着她的手。 “如果我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她就会用力捏我的手,那我就知道自己该停下来了。”如果吉普希说太多错话了,事后蒂蒂就会用衣架或者手掌打她,而害怕的吉普希,完全不敢反抗。因为不堪妈妈的折磨,吉普希曾经离家出走,但很快又被蒂蒂捉回去了。她甚至买了一条狗链,把它截成两半,将吉普希绑在床上两个星期作为惩罚。
直到后来,吉普希在网上偷偷认识了男友尼古拉斯(Nicholas),第一次尝到了被爱的滋味。但迷失在爱情中的吉普希,却不晓得眼前这位男友,同样有着精神和暴力问题。最终,吉普希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男友尼古拉斯被判终身监禁。有人问吉普希:“你认为10年监狱生活要比之前10年的生活好吗?”吉普希毫不犹豫地说:“是的。”她接着说,“如今的我,就像重获新生一样。”
蒂蒂以自己的主观意念强加于吉普希身上,导致吉普希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她口口声声说所做的都是为了吉普希好,却一直无视女儿的痛苦。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不择手段地控制吉普希的一言一行。那是一种极强的病态控制欲。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凡是一个女人需要爱人家,需要被人爱的那种独占的欲望,只能以自己的孩子为对象的时候,母性往往会发展过度,成为病态。
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我們应该拥有各自的人生
(那天,阿云突然在朋友圈发文,描述她在家庭教育中的感悟,颇以为然,于是转述于此,希望能给更多的父母以帮助。)
小时候,“自杀”的念头,伴随我多年……这念头的产生,是沉重的生活所迫下,暴躁的妈妈遇到极度不顺心后叫孩子们去死,死一个,她就少一个害时;是我在做错事后非常地害怕、深深地自责,认为自己真是个没用的累赘,活在世上不如去死时;是我在受到极大的欺负和委屈,却不敢说、不会说,思想压力深重到快崩溃时……
我的父亲猝死时,我只有8岁半,妈妈只有32岁。妈妈孤身一人在贫困的农村将我和长我两岁的哥哥及小我三岁的弟弟三个孩子拉扯大。我妈妈的付出,比一般人的妈妈更多、更难、更苦。我们三个孩子为此背负的要孝顺妈妈的思想负担,也比一般的孩子更沉、更重、更深。特殊家境中出身的我,一度非常自卑、内向、懦弱、胆小、木讷、敏感、焦虑、没有主见……头痛、失眠长期缠绕着我……
走上社会后的几十年来,无论是职场发展还是家庭经营,我常常举步维艰,许多时候,我活得非常纠结。纠结的根源,就是一直与自己原生态家庭中养成的性格较劲。
几年前的一天,妈妈当着我的面痛骂她幼小的孙辈时,已到不惑之年的我,终于鼓起勇气对妈妈说:您这样痛骂,是非常不对的,因为对小孩子的伤害太大了。妈妈无所谓地说:小孩子懂什么?他哪会知道怄?……我告诉妈妈说:哪会不知道?我年少时,您常常大骂着叫我们去死。为此,许多时候我想去“自杀”。妈妈听我如此说后,不好意思地笑了。此后,她再没有那样痛骂过人。也许此前,她从来没有认知到自己这方面的不对。
我极为幸运和幸福的是,我的妈妈孤身一人不但养活三个孩子,并且再苦再难都坚持送孩子上学。为此,我得以在14岁初中毕业时考上中专走出农村,后来成为一名公务员。我站在妈妈的肩膀上,成了一名所谓的知识分子。我生了儿子后,虽然在孩子的智力开发等方面,较父母辈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但从原生态家庭中带来的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仍占据着我的大脑。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教育儿子方面,几乎是我母亲换汤不换药的“翻版”。而这,我竟然过了几十年才迟迟地认识到。
母爱,是世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母亲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相对她的伟大,不足挂齿。但是,我们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我生下儿子后,顿时感觉我忧郁的人生有了无限的希望和快乐,也有了强大的责任和力量。自此,再苦再难,我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坚强地撑着。哪怕到了崩溃的边沿,心中再也没有过“自杀”的念头。
因为爱儿子,对他寄予人生的希望,我几乎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扑”在儿子的身上。我迫切希望将他培养成热情、大胆、坚强、大方、大度、能干……的男子汉。我除了给儿子提供我认为很好的物质保障外,还对他进行严厉的“管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借“爱”之名,行控制之权。我以害怕儿子学坏不走正道为名,以促使他积极上进为名,以培养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为名,以让他的将来有出息为名……将儿子管得死死的。不许他做这样,只能做那样;必须这样办,不能那样办……
在我的语言无能时,我也曾使用暴力,我非常希望孩子能超越我。现在回想,当母亲的,意识到自己的水平有限,所以希望孩子比自己强,却又死死地要求孩子必须按自己的去做。这样的孩子,哪会超越母亲?哪会有海阔天空?
所以,尽管我艰辛付出和拼命努力,效果却不佳。儿子小时候,内向、胆小、爱哭、懦弱……上初中后,他开始慢慢叛逆。对我的严厉管教,他用敷衍、撒谎、反感、冷漠……来应对。当然,当时极度狭隘的我,也随之绞尽脑汁与之斗智斗勇。儿子高三时,学习成绩一度达到当地的顶峰,但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他不堪重负,有几个月的时间没有去上学。为此极度焦虑的我,伤心地对儿子说:我为了你,非常艰辛地努力,在各方面给予你足够的保障,那些都是我当年读书时想都不敢想的。我对自己苛刻,对你,却是什么都愿意……儿子反驳我说:您为自己好了……
我愣住了,因为突然发现,这,是如此熟悉。是的,这境况,就像当年我和妈妈之间的复制。当年,我妈妈的口头禅就是:我自己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却让你们吃得饱、穿得暖……当时的我,对她的言行,不但没有感恩之心,而且非常地反感。我虽然不敢说出来,但心底里却无数次地反驳她:我宁愿您为自己啊……她不知道也不明白,她自认为的对孩子的爱,对于当时的我,不但不是我需要的,而且还是极为沉重的枷锁和负担。
我自己当母亲后,也在无意识中,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最爱的,全部给儿子。当儿子不理解我,不领会我的情时,我也会伤心地责怪他:妈妈是过来人,只希望你将来幸福。我是为你好,世上还有谁这样对你好?你怎么这样不懂事,不晓得感恩?你知道妈妈为你是多么艰辛地付出吗?
现在反思,不可否认的是,我和我的妈妈,在教育儿女中,都付出了全部的爱。但是,都不会爱。生长在不会“爱”家庭中的孩子,就像落在一块极度贫瘠的沙土中的树种子,能生根发芽已非常不易。待它刚从土中钻出来,又遇到一块大而沉的石板压住头。它纤细、枯黄的枝干,能侥幸地在石板缝间扭曲着活下来,已是非常不易,哪能奢望其成为栋梁?
儿子上大学后,脱离了我的掌控。在无限地牵挂和担心中,我静下心来,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中,我开始学习改变自己与儿子交流的思维方式,尝试着得体地退出,学会认真地爱自己……没有我在身边指导和掌控,第一次较长时间离开我的儿子,并没有出现我为他担心的许多状况。他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热爱活动,锻炼身体,谋划人生,思考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进步,上升到“家国情怀”,远远超乎我的期望和想象。
我们母子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起来。以前常与我交流不了几句就开始怼我的他,常常主动给我打电话聊起他的学习、生活、思想……成功的、失败的、高兴的、沮丧的、迷茫的、憧憬的……他也常常关心我和他的外婆等亲人。现在,我只关注自己,要求自己认真工作,快乐生活,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友好待人,懂得感恩……将自己的时间用积极前行来充实。
当年,我总发现儿子这不行、那不足。现在,儿子每次与我交流,会问我在干什么?我给予他的,是前行中的知识、思想,其中有进步和成功、收获,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总结、反思……儿子也会将自己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喜怒哀乐告诉我。因为,我能给其以鼓励和安慰、指导……我们做父母的,大多数是平凡人,没能给孩子提供超凡的条件,打下超凡的基础,给予超凡的帮助,却将超凡的重担,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这是多么的残酷和不现实……
当母亲的,若希望孩子优秀,请首先自己优秀!我不敢说,自己已会“爱”。但是,我在慢慢学习如何“爱”,给予孩子他需要的“爱”。只有他需要,他才会接纳并喜欢。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鹤子在《厌女》中描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母亲向女儿,女儿向母亲,互相告诉对方,‘我不是你。我们只能从这里开始。”是的,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我们应该拥有各自的人生。
不顾一切地推娃,最终可能是一个悬崖
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有一份数据显示,10~19 岁自杀未遂的青少年,“自杀前1年对心理有影响的慢性负性事件”排行前十中,与父母—子女关系不和有关的占了前五名中的三个,排名第一的就是“与父母(继父母)不和”(66.7%),第二则是“对工作或学习状况不满”(45.2%)。排名前十的因素中,除了经济困难和生活规律发生重大变化之外,则都是与父母关系和学习有关。而在“自杀前两天的急性负性事件中”,排名前两位都是与父母关系有关。
不久前,两起母与子的惨痛事件刷屏。一起是上海17岁少年“跳高桥”自杀。少年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后,母亲在桥上停车训斥儿子。儿子突然推开车门,直奔桥边跳了下去……另一起是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被抓。这两位母亲,一位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因为受到自己的批评而死在自己眼前。一个被自己辛勤哺育二十多年、就读中国顶尖学府的优秀儿子杀死。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爱的光芒下却发生这样的惨剧,实在是太残酷了。
如何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理解孩子的情绪才能恰到好处地陪伴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是走进孩子心里,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第一步。没有倾听,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永远打不开孩子的心扉,也无法与孩子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亲子沟通的前提,是先让孩子感觉被倾听。孩子感觉被倾听后,他才会去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当父母理解了孩子的感受,看见了孩子的情绪,才能走进孩子心里,化解孩子的焦虑。
做到理性与温情的平衡
英国小说家罗尔德·达尔在自传《男孩》和《独行天下》里写到,他的妈妈是怎样以一种貌似冷酷的方式来培养他成为一个绅士的。达尔幼年丧父,他的妈妈以能干、坚强、慈爱、能保护他又任他飞翔的方式输出恰到好处的爱,从来不会释放过度的母爱。当他把某个决定告诉妈妈时,妈妈只会说一句:”好吧。”她因儿子的决定失望吗?苦恼吗?无从得知。达尔考进了壳牌石油公司,半年后被派到东非卖3年石油。去东非或中国这样遥远的地方一直是达尔的梦想,他当即奔回家告诉妈妈这个消息。达尔写到:“我是她唯一的儿子,而且我们非常亲密。绝大多数母亲面对这种情况,恐怕都会显得相当难过。但我妈妈不允许自己流露哪怕一星半点儿她当时肯定会有的情绪,为的是不破坏我的快乐。”“噢,你真棒!”她叫道:“真是好消息。这正是你想去的地方,对不对?”20岁的达尔乘船去了英属东非,二战爆发后就地加入英国皇家空军。他描述着自己如何在伦敦和妈妈通了三年多来的第一个电话。当他开口问:“是你吗,妈妈?”电话那端是完全的沉默,达尔于是知道,是妈妈,只有妈妈会这样拼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就是一个英国绅士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而决不束缚他的成长和发展的教子之道。把爱藏在心里,不无残酷地节制着感情对理智的干扰,这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母爱。
不是控制,而是放手
是的,毀掉一个孩子的幸福,只需拼命付出就够了。我爱你,所以你要吃掉这盘菜;我爱你,所以你要听话;我爱你,所以你要看这本书;我爱你,所以这个周末你一定要去上围棋课;我爱你,所以你要和成绩好的同学做好朋友……以爱为名的控制屡见不鲜,它往往产生在“过度”的爱中。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说:比断奶更难的,是在日后的人生中,实现与孩子的精神断奶。作为父母,给孩子提出建议以及说出自己的希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太难有人去承认,真正进行“选择和决断”的是孩子本人的领域。在山下看来,日本妈妈有一个倾向就是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日本妈妈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拥有社会性评价较高的孩子的妈妈”,而一旦自己的孩子的社会性评价不高,她们就会责备自己。在山下看来,这种不愿意放手带来的耻辱感,正是真正的,断舍离的反面。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更是情感教育。一个好妈妈,应该是点燃或引爆孩子的生命力,而不是一个人能顶两个的佣人。作家龙应台说,所谓母爱,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当你的宝贝渐渐长大,让他自己去翱翔,去经历这颗生命该经历的一切,包括眼里流出的芳醇的美酒,而你——只要做他幸福生活的见证人,而不是把他养成幸福生活的看客。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坚定地栽培自己
一个妈妈,要爱孩子,务必要先爱自己,爱自己的伴侣,当她的情感世界有若干支点时,对孩子的爱才可能达到平衡。一位妈妈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女儿看书时老喜欢东张西望,弹琴时也心不在焉,在饭桌上,总是嘴里包着饭,还要大声说话,走路也喜欢低着头,脾气还特别火爆,动不动耍脾气。那天,当我再次对着女儿咆哮时,她把书狠狠一扔,不屑地说:“你有什么资格说我?看看你自己,穿着过时的衣服,从来不看书,说话大嗓门,一天到晚生气、唠叨、发愁。你自己都毫无气质,怎么能要求我变成淑女?”原来,孩子也会瞧不起一个没有努力过好自己生活的妈妈。
当妈妈为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没有兴趣爱好,整个人每天疲惫,对孩子来说,也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好的教育,是和孩子共同上进,彼此成长。孩子真正需要的母爱,是母亲好好地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