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卜辭翌、來再論*

2019-08-09丁軍偉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19年0期
关键词:時期時間甲骨

丁軍偉

(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

對於殷墟卜辭表示將來時間的指示詞“翌”、“來”之間的異同,董作賓、①董作賓:《卜辭中所見之殷曆》,《安陽發掘報告》1931年第3期。吴其昌、②吴其昌:《殷墟書契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版。丁嘯、③丁嘯:《今來翌之疑》,《殷都學刊》1994年第2期。常玉芝、④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苗利娟、⑤苗利娟:《略論甲骨卜辭中的“翌”與“來”的時間差異》,《中國語文》2012年第3期。鄧飛、⑥鄧飛:《商代甲金文時間範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吴琪⑦吴琪:《卜辭“來”、“翌”辨》,《鹽城工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等學者多有論述,諸家所得結論大多是可信的。近年來隨着新材料、⑧本文引用新著録書主要指《殷契拾掇》(2005年)、《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文字》(2009年)、《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2009年)、《殷墟甲骨輯佚》(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甲骨集》(2011年)、《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2012年)、《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2014年)、《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所藏殷墟甲骨》(2013年)、《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甲骨集》(2016年)、《卡内基博物館所藏甲骨研究》(2015年)、《史語所購藏甲骨集》(2010年)。綴合成果的不斷公布,以及對卜辭類組認識的不斷深入,對二者在卜辭中的差異仍有繼續探討的必要。本文在充分吸收學界成果的基礎上對卜辭中“翌(日)”、“來(日)”前後干支明確的辭例進行了梳理,對二者之間的差異作了進一步論述。

一、翌 (翌 日)

卜辭中表示未來時稱時,常在干支前加“翌(翌日)”,通過對卜辭中“翌(日)”前後干支明確的卜辭進行整理,共統計有541例,①統計數字不包含祇有天干或地支的卜辭,另重片及綴合片均未重復統計。文中《甲骨文合集》簡稱“合”,《甲骨文合集補編》簡稱“合補”。其所指日數及在各組卜辭中出現情况如表一。

表一 “翌”所指日數及組類分布表

續 表

由表一可知,“翌”指次日的最多,占68%,指第3日的占14%,指第4日的占6%,指第5日的占4%,其餘所指則比例很少,其中小字、賓間、何組、歷組等卜辭基本表示未來2—4日。“翌”指9日之内的辭例占全部辭例的97%,從早期的組卜辭至晚期的黄組卜辭均有出現,但主要集中在賓組、出組卜辭中。李學勤、彭裕商認爲組卜辭時代爲武丁早期,賓組卜辭時代爲武丁中、晚期,出組卜辭時代大致爲祖庚、祖甲時期,黄組卜辭晚至帝辛時期,④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頁91、125—126。由此來看,“翌”指未來9日之内從武丁早期至帝辛時期均有出現,但主要出現於武丁中期至祖庚、祖甲時期。

常玉芝指出卜辭中未見“翌”指第10日的,表10日及其倍數時多用“旬”。⑤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頁242。苗利娟指出二A《合》25622“翌”即指第10日。①苗利娟:《略論甲骨卜辭中的“翌”與“來”的時間差異》,《中國語文》2012年第3期,頁277。據我們統計,卜辭中用“旬”表示10日及其倍數的共12例,均出現在早期的卜辭中,其中賓一B10例、歷一A1例(《合補》6622)、午組1例(《村中南》320)。但亦有“旬”並不表示10日的,如小一《合》21021“癸未……旬甲申……”、小二《合》20922“癸卯……旬甲辰……”,以上兩例的“旬”均表示下一旬之義,此種用法與卜辭中常見的卜旬辭中“旬”的用法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同版的幾條卜辭中“翌”所指日數有相同的,如賓一A《合》13074、《合》13109,但亦有部分所指日數不同,苗利娟認爲同版所見的“翌(日)”卜辭中,“翌(日)”時間跨度較大,且不限於旬内。通過對相關卜辭的梳理,我們共整理出11版22條卜辭,如賓間卜辭《合》12459“翌”分别指第3日(戊子至庚寅)、第4日(庚寅至癸巳);賓一A卜辭《合》4141“翌”分别指第3日(己亥至辛丑)、第4日(壬寅至乙巳),《合》5828“翌”分别指第4日(甲戌至丁丑)、第6日(乙亥至庚辰),《合》7996“翌”分别指第3日(乙未至丁酉)、第6日(乙未至庚子);賓一B卜辭《合》6172“翌”分别指第4日(丁卯至辛未)、第2日(丙午至丁未),《合》8398“翌”分别指第3日(乙酉至丁亥)、第2日(己丑至庚寅),《合》13557“翌”分别指第33日(癸卯至乙亥)、第34日(癸卯至丙子);賓二卜辭《合》557“翌”分别指第2日(甲戌至乙亥)、第6日(癸未至戊子),《合》1520②此版趙鵬、蔡哲茂、蔣玉斌有綴合,可參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所網站,2011年3月10日;又蔣玉斌:《蔣玉斌甲骨綴合總表》270組。“翌”分别指第2日(甲戌至乙亥)、第8日(丁丑至甲申);出一卜辭《合》26763“翌”分别指第2日(丙寅至丁卯)、第4日(甲子至丁卯);何二卜辭《合》27456“翌”分别指第2日(庚戌至辛亥)、第22日(癸酉至甲午)。

以上11版卜辭中“翌”的時間跨度小於3日的有8版,占73%,且均出現在賓間、賓一A、賓一B卜辭中。時間跨度大於3日的有3版,占27%,其中時間跨度爲4日的一例,出現在賓二卜辭中;時間跨度爲6日的一例,出現在出一卜辭中;時間跨度爲20日的一例,出現在何二卜辭中。由李學勤、彭裕商二位先生的研究可知,賓間、賓一A、賓一B的時代大致爲武丁中期,何二卜辭的時期大致爲廩辛時期。據此可以認爲大多同版卜辭中“翌”日時間跨度較小,且主要出現在武丁中期,時間跨度最大的出現在廩辛時期,且祇有1版,故苗利娟所言與實際並不相符。

董作賓認爲卜辭中稱“翌”之日皆在一旬之内,③董作賓:《卜辭中所見之殷曆》,《安陽發掘報告》1931年第3期,頁491。丁嘯認爲一期卜辭翌大都指旬内之日,並不限於次日,遇到祭祀之卜,往往超越一旬。①丁嘯:《今來翌之疑》,《殷都學刊》1994年第2期,頁6。雖然常玉芝已指出董氏、丁氏之誤,但遺憾的是其並未對卜辭中“翌”前後干支是否同旬進行全面整理。②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頁243。經過梳理,卜辭中“翌”前後干支是否同旬的情况如表二:

表二 “翌”前後干支是否同旬統計表

由表二可知,“翌”前後干支同旬的占72%,不同旬的占28%。除無二、花東、午組的卜辭較少不做統計外,組卜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爲6∶1;賓組卜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爲2.6∶1;出組卜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爲3∶1;何組卜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爲2.7∶1;歷組卜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爲0.4∶1;黄組卜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爲3∶1。組卜辭村南、村北均有出土,不易説明問題,就村北系卜辭來看,賓組、出組、何組、黄組卜辭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基本在3∶1左右,而村南系歷組卜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爲0.4∶1,這種情况説明南北兩系在“翌”日前後干支是否同旬中可能亦存在差異。

綜上所述,“翌”在卜辭中主要指自占卜之日起9日之内的時間,占全部卜辭的97%,尤以2、3日爲多。其辭例分布從武丁早期的組卜辭至帝辛時期的黄組卜辭均有出現,但主要集中在武丁中、晚期的賓組和祖庚、祖甲時期的出組卜辭。在此9日的時間内,“翌(日)”前後干支同旬的占74%,非同旬的占26%。用“翌”表示10日的僅一例,賓組卜辭中多用“旬”表示10日及其倍數,但組小字卜辭中“旬”則表示下旬之義。大多同版卜辭中“翌”前後干支時間跨度較小,且主要出現在武丁中期,時間跨度最大的出現在廩辛時期。另就全部辭例來看,“翌(日)”前後干支同旬的占72%,不同旬的占28%,其中村北系賓組、出組、何組、黄組卜辭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基本爲3∶1左右,村南系歷組卜辭同旬與不同旬的比例則爲0.4∶1,説明村南、村北兩系除出土地點、用龜或骨等方面有别外,“翌(日)”前後干支是否同旬亦可能存在差異。

二、來

“來”表示未來時間指示詞,常與“來日干支”、“來干支”連用,通過對卜辭中“來”前後干支明確的卜辭進行梳理,其在各組卜辭中表示的日數見表三:

表三 “來”所指日數及組類分布表

續 表

“來”表示未來時間,主要出現在自占卜之日算起的4—43天之内,其中以4—13天居多,占70%,且多集中在占卜之日之後的第二旬或第三旬。董作賓認爲“來某某”没有表示同旬的,②董作賓:《卜辭中所見之殷曆》,《安陽發掘報告》1931年第3期,頁491。丁嘯認爲用“來”表示本旬的日子是後期卜辭的事。③丁嘯:《今來翌之疑》,《殷都學刊》1994年第2期,頁6。爲了對此問題有清晰的認識,我們對卜辭中“來”所指旬數進行了統計,其分布情况見表四:

表四 “來”所指旬數及類組分布表

由表四可知,“來”表同旬的出現在賓組、歷組卜辭中,雖然歷組卜辭的時代現在學者仍有争議,但賓組卜辭爲武丁時期學者則無異議,故上文董氏、丁氏之説並不正確。常玉芝、苗利娟二位對董氏、丁氏之誤已有指正,常玉芝認爲“來”指本旬主要出現在早期的賓組卜辭,後期的何組卜辭有一條,另外歷組卜辭亦有一條。據我們統計,“來”指本旬的共7例,占全部辭例7%,且主要出現在賓組、歷組卜辭中,其餘類組卜辭未見,其中賓一A2例(《合》1144、《合》14733);賓一B2例(《合》369、《合》15724);賓二1例(《合》11477);歷二B甲2例(《合》32125、《合》32694)。李學勤、彭裕商二位先生指出賓組卜辭大致時代爲武丁中、晚期,歷組二B類時代大致爲祖庚時期。由此可知,“來”指本旬内未來某日的辭例主要出現在武丁中、晚期及祖庚時期。

同版幾條卜辭中,“翌”所指日數既有相同的,亦有不同的,而有關“來”的四條同版卜辭中,未見有所指日數相同的,如賓一A《合》7795分别指第11日(辛卯至辛丑)、第16日(庚寅至乙巳)、第17日(己丑至乙巳),《合補》2221分别指第11日(辛卯至辛丑)、第16日(庚寅至乙巳);賓一B《合》11497分别指第9日(丙午至甲寅)、第10日(丙申至乙巳);歷一A《屯》313分别指第16日(庚申至乙亥)、第19日(丁巳至乙亥)。以上四版中賓一A《合》7795如以第11日爲基準來看,其同版時間跨度分别爲5日、6日,《合補》2221時間跨度爲5日;賓一B《合》11497時間跨度爲1日;歷一A《屯》313時間跨度爲3日。由此來看,賓一A同版時間跨度最大,賓一B時間跨度最小。與“翌”同版時間跨度相比,賓一B卜辭中二者時間相同,均爲1日,但賓一A卜辭中“翌”同版時間跨度爲1日、3日,而“來”同版時間跨度則爲5日、6日,由此可見賓一A卜辭中二者時間跨度還是有一定差異的。

前文已指出,卜辭中“翌”指第10天,僅出現在出二A《合》25622一例,而“來”指第10日共計6例,分别爲賓間《合》12463(癸未……來壬辰……),歷間《屯》940(乙亥……來甲申……),午組《合》22441(己亥……戊申……),賓一B《合》1336(壬子……來辛酉……)、《合》11497(丙申……來乙巳……),歷二B乙《合》32212(乙亥……甲申……)。通過梳理可知卜辭中“來”表第10日的情况較“翌”多,且二者組類分布亦不相同。

綜上可知,“來”在卜辭中主要指自占卜之日起的第4—13日,占全部辭例的70%,且多集中在占卜之日的第二旬、第三旬,從武丁早期的組大字卜辭至廩辛時期的何二卜辭均有出現,但主要出現在武丁時期的賓組、歷組中,同旬的7例亦均出現在此二類卜辭中。同版的幾條卜辭中“來”所表示的時間跨度未有相同的,以賓一A的6天爲最大。卜辭中“來”亦表第10日,其辭例主要分布在武丁時期的賓組、賓間、歷間、午組以及祖庚時期的歷二B卜辭中。

三、結 語

通過上文的梳理可以發現,在表示未來時間時“翌”主要以同旬的2—9日爲主,其辭例從武丁早期的組卜辭至帝辛時期的黄組卜辭均有出現。“來”主要以第二旬、第三旬的4—13日爲主,同旬的較少,其辭例從武丁早期的組大字卜辭至廩辛時期的何二卜辭均有出現;在表示同旬的卜辭中“翌”從武丁時期的組卜辭至帝辛時期的黄組均有出現,而“來”則出現在武丁中、晚期的賓組卜辭及祖庚時期的歷二B甲卜辭;同版卜辭中“翌”所指時間跨度既有相同亦有不同的,總的來説其時間跨度較小,僅有個别跨度較大,其辭例從武丁時期的賓組至廩辛時期的何組均有出現,而同版卜辭中“來”所指時間跨度均不相同,且均出現在武丁時期的賓組、歷組卜辭中。卜辭中“翌”祇有一例是表示第10日的,“來”則有6例表示第10日,且辭例較“翌”分布廣,但未見同類組中分别用“翌”、“來”表示第10日的。

猜你喜欢

時期時間甲骨
基于造字机理的甲骨字生成技术研究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略論春秋時期的邦交文書
《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简介
全城歡樂嘉年華——“2019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
檢討統一開考成效,合理提升行政效益
翳桑之报
多做正分 少做負分 正確投資有章可循
24時間万全体制全天候安全走行
鍵となる時期を送るために努力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