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華文明的守護者
——明義士*

2019-08-09劉玉雙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19年0期
关键词:甲骨大學甲骨文

劉玉雙

(安陽師範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安陽市甲骨文博物館)

1957年3月16日一個没有瞑目的靈魂,被硬塞進了天堂,他試着在有生之年,聽到來自他“傳經述道”熱土上的歉意,但没有如願,上帝給“不務正業”的他開了個小玩笑。親人的悲痛、朋友的哀思、牧師的祭文,都難讓逝者安息。今天這遲來的歉意和墓志銘碑文,能否讓學識淺薄的我、尊重先生的我試着補上。

英文名James M.Menzies,中文名明義士,顧名思義“明明白白做人,深明大義的紳士”。先生本是來華傳教却被中華文明所折服,全身心投入到了搶救研究保護中華文明的事業中。甲骨文是中華文明的載體,自被發現後,從最初的“龍骨文”叫法,到“甲骨文”的成名,發生了許多離奇的故事,是否也是三千年前的中華先祖通過明義士先生的義舉,傳播中國最早的文明?連他自己也没想到,原本到中國内地傳播基督教,反而被中國三千年前的文明所吸引,開始了“不務正業”之路。他意識到“龍骨文”是小屯的,也是中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像今天的孔子學院一樣,遍布世界各地傳播着中華文明,而明義士先生20世紀,也在他的國度展示了中華文明。帶到加拿大的五千多片甲骨文,雖不是他的本意,但也許是他的義舉感動了“上蒼”,使加拿大也成爲最早領略中華文明的國度之一。先生意識到“龍骨文”上的文明記述,是中華文明之瑰寶,爲研究搶救這文明,先生心懷坦蕩,問心無愧。這裏面没有銅臭氣,没有名望,祇有義舉,而東方文化同時也成就了這無冕之王、中華文明的守護者——明義士。

一、明義士其人

明義士1885年2月23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克林頓鎮,家裏經營着百貨商店、木材公司和管風琴的生意。祖籍蘇格蘭,後移民到加拿大,其家族充滿着濃厚的基督教氛圍,明義士也潜移默化受其影響。1903年進入多倫多應用科技學院,主修土木工程。1907年畢業獲得了學位。也是在那年他參加了諾克斯神學院的長老會神學培訓,在學習期間,他遇到了後來的妻子安妮。安妮家本是英國貴族,移居加拿大後家族衰敗,高中時輟學回家,在她父親去世後按家庭醫生的建議被送去參加培訓做護士。後申請到多倫多聖公會女執事職業學校學習,與明義士認識時,安妮是一名在校培訓的女執事。1910年她被選派到中國河南開封,六個月後明義士抱着一顆謙遜而虔誠的心追隨安妮來到河南。1911年2月23日在開封兩個加拿大年輕人步入婚禮的殿堂,幸福地結合。婚後不久,兩個人就被派往彰德武安(當時武安隸屬彰德,即今日安陽)。

明義士憑着自己對語言獨特的感受力,逐漸喜歡上了漢語,並在附近找了一位“秀才”教他中文,初學材料就是四書、五經一類古代漢語書籍。後調入彰德府城教會“斌英中學”擔任校長職務,良好的學習環境,爲他日後成爲一名漢學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個年代的彰德相對西方來説是落後的。教會在當地開辦了第一所學校“斌英中學”,創建了第一所醫院“廣生醫院”。明義士的妻子安妮爲當地的人們建澡堂,提供免費的香皂,與村子裏的婦女講述裹脚的危害,溝通與家人的相處之道,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等。

1910年出生的韓學成,是明義士甲骨學研究紀念館館長索惠斌的姥爺。有一次索館長和母親韓玉琴及女兒索菲一起去看老人家,剛走到院子裏就聽到了風琴發出的聲音,索館長很是驚訝,更是不解,姥爺一個普通的農民怎麽會彈風琴這樣的鍵盤樂器?瞭解之後才知道,原來姥爺年少時在斌英中學讀過書,不僅會彈風琴,而且英文也非常好,經常讀英文報紙,看英文雜誌。明義士他們豐富了一代人的精神文化,培養並影響了一批知識青年。

當年來安陽教會工作的加拿大傳教士中,有兩個人叫James M.Menzies,即詹姆斯·梅隆·孟席斯,同名同姓,稱呼起來十分不便,他們都用漢語重新命名,根據英文名發出的諧音,一位叫明義士,一位叫孟恩賜。“明”字除了明亮的意思,也有明朝歷史的因素。明義士還給1916年出生在彰德“廣生醫院”的兒子亞瑟,起名叫明明德,這是取自儒家經典《大學》一書的開首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德”是美好的字眼,是人們思想品質的追求,也是作爲出生在彰“德”的一個紀念。因大兒子四歲半不幸夭折在彰德,所以明義士對這個小兒子十分疼愛,明義士的好朋友張學獻後來又按照中國人的習慣,給明明德取小名“天寶”。“天寶”,希望孩子得到上天的佑助而健康成長。張學獻也給自己的兒子起小名“天成”,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想讓兩個孩子從名字上看就是一家人,也真正想讓兩個孩子成爲一輩子的好兄弟。

二、遇殷墟、集甲骨

明義士在安陽教會從事教學工作,然而他與殷墟的一次不期而遇,使他把畢生的精力致力於中國商代文化、甲骨文的研究之中。他對甲骨的收藏研究成果使他在世界甲骨學界享有“西方甲骨文研究第一人”、“漢學家”的譽稱,也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他是怎樣接觸到甲骨文的?明義士在齊魯大學任教期間,回憶他發現殷墟經過時,寫了一首七言詩:

遇 殷 墟

柳樹出芽騎白馬,白馬走時順洹河。

拾破陶器尋先古,小孩引到出古處。

盤庚殷墟無痕迹,年前花根白地立。

余思盤庚它兹邑,商人做事問上帝。

這首詩寫出了他1914年春,走進殷墟的經過和研究發現。

就這樣,明義士,一位基督教傳教士開始了他與小屯、殷墟的不解之緣,開始了他收藏甲骨、研究殷商文化的學術生涯。

自1899年王懿榮因病用藥時發現甲骨文後,學者們就力尋甲骨的出土地點,但是古董商人不以實相告。

王懿榮是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明義士是第一個懷着科學研究態度進入殷墟的人。

從1914年春明義士到訪殷墟至1928年,他無數次往返於住所和小屯之間。作爲傳教士,收入是有限的,除一家五口人的生活費用外,明義士没有足够的錢買那些大塊的、昂貴的甲骨,所以他收藏的甲骨中,小片居多。

明義士初來殷墟尋“龍骨”時,小屯僅有十八户人家,張學獻是這個村的負責人,明義士曾被孩童引到他家,説他家有十八畝地(就是現在殷墟附近的位置),人送外號“十八畝”,田地裏下雨經常會沖出許多“龍骨”片片。意外的是張學獻對古文化也很感興趣,與明義士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真可謂是“高山流水韻依依,人生難得一知己”,後來兩人成了至交。爲了搜集研究“龍骨”,明義士曾與張家人同吃同住,親自在出土地上尋找收撿,居住半年之久得到不少“龍骨”。明義士爲人親切和善、人緣極好,與小屯村民相處得也非常融洽,小屯村民親昵地稱他明牧師,知道明牧師愛“龍骨”,村民經常把田間撿到的“龍骨”很便宜地或乾脆無償地送給他,這使明義士的藏品與日俱增。

小屯村有一户人家院裏有棵百年老樹,因蓋新房子礙事,刨樹時發現了一坑甲骨,明義士聞訊後出資買下。又有一户人家蓋院牆挖到一坑甲骨大概300餘片,明義士也全部買下。又過一段時間,太行山上的土匪聞之小屯出寶貝,一天夜裏綁架了張學獻,贖金300大洋。張學獻家境雖富有,但全家人心底純善,經常幫助鄰里渡過難關,過年過節爲鄉親贈米送面、贈肉送菜,一時拿不出這麽多贖金,家人着急無奈時想到在自家地裏挖寶,説是挖出的寶貝一半當酬金,一半當贖金。小屯村民齊上陣,結果還真挖出一坑甲骨,明義士聽聞後趕到小屯交了大洋,阻止了此次甲骨的交易,並用自己的剩餘積蓄買下了這批甲骨。

1922年出生的張冠儒,今年97歲,是明義士的學生,也是教會的成員,現居住在陝西省三元縣。老人每每提及當年的明義士,對其評價就是“不務正業,竟天天擺弄那些破骨片,有時爲了收撿連飯都顧不上吃就去了小屯”。簡單的一句話,却能讓我們感受到明義士博士對中國殷商文化的執著,爲收集研究甲骨他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背後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不惜冷落他的“上帝”!

1927年4月離開安陽去北京,1928年9月明義士一家休假離開中國。1928年10月13日,中研院史語所派考古學者董作賓在河南安陽小屯村進行試掘。1930年我國有了文物保護法。明義士的搜求均在1914—1928年,14年間完成,收藏數量逐步達到5萬餘片。

明義士能以甲骨收藏集大成者,成爲甲骨個人收藏之最,與他的只收藏研究、不倒賣取利是分不開的,明明德回憶説:“他們知道我父親對古物和古物出土地點感興趣,也知道他身爲傳教士,買不起那些在北京或上海能賣大價錢的青銅器和大片甲骨。因爲他只重收藏,從不倒賣牟利,但他能用少量的錢收藏一些甲骨殘片和小件青銅器、陶器等,並且獲得了甲骨出土與流傳的最新信息。”①明明德:《甲骨研究·序二》,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版,頁6。

明義士終生遵循了“只收藏研究,不倒賣取利”的原則。即使是晚年退休後,生活拮据,每月僅靠領撫恤金維持生活,他也從未賣過一片甲骨。這也是當今甲骨學界的人們尊重他的一個原因,稱他爲“甲骨學大師”。

三、收藏研究之目的

明義士身在古都安陽,使他越發對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感興趣,他試圖從文化方面入手,找到中西方文化的連接點。發現甲骨文至今,學者、專家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它。能從基督教的角度去研究它的是鳳毛麟角,明義士是其一。

明明德在回憶父親明義士爲什麽能成爲一名考古學家時説:“我父親深知,離開中國的文化、風俗、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去向中國人傳教,很明顯是不會取得積極成果的。我想,追求對中國思想文化背景作更深入的瞭解,正是我父親對中國歷史和考古發生興趣的動因。”①方輝:《明義士和他的藏品》,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頁8。

山東大學教授方輝談到明義士收藏研究甲骨文的目的時説,明義士試圖尋找到連結西方基督教和中國傳統信仰之間的連接點,而這個連接點在他看來,就是三千年以前甲骨文中的“帝”或“上帝”。

在甲骨文中發現“上帝”的記載,令明義士看到了方嚮和收穫,更加堅定了他執著研究甲骨的信念。

四、研究成果

明義士從事甲骨文的研究,幾乎付出了畢生精力,成果頗豐。著録方面:1917年,即接觸甲骨短短三年的時間,他就出版了自己第一部,也是西方學者第一部研究著作《殷虚卜辭》。此書是明義士在自己收購的甲骨中精選的2 369片,他克服種種困難花費一年半的時間用鋼筆親手臨摹而成。

明義士生活在中國這個用漢語交流的環境下,能發音相對來説更容易些,但舉筆摹寫却是要下很大功夫的。書中臨摹圖像不僅在外形上描畫得入木三分,同時在甲骨文字的章法、布局、結構上也一一對應原片的神韻。2 369這是一個多麽龐大的數字,一筆一筆臨摹下來不僅需要書寫技巧,還需要勇氣和毅力。他的這種對甲骨文的執著精神,實際上比他甲骨文臨摹的意義更爲深遠、更爲珍貴。1928年完成《殷虚卜辭後編》,收録甲骨2 819片,據胡厚宣先生《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説,明義士共拓印五份,除自留一份外,還分贈給好友馬衡、商承祚和容庚等著名學者。1972年該書正式由臺灣藝文印書館出版發行。《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該書最初發表於《齊大季刊》1935年第六、第七期,後以綫裝單行本發行,著録甲骨74片。原物現藏山東博物館。

在辨僞方面明義士雖吃過虧,但成就也很顯著。許多人都知道明義士“初得大胛骨,乃新牛骨仿製者”,不久變腐爛發臭,此後他便悉心考究,最終成爲鑒别真僞的能手。明義士對安陽的古董商和作僞者非常瞭解,他在當地見過的僞片成百上千件,在辨僞方面的功夫是非常深厚的。

明義士整理甲骨時在校重、綴合、斷代、考釋方面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甲骨文商王世系中研究的“商祖名甲者之次序”的“沃甲”和“陽甲”的問題上,與遠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研究推測結果幾乎一樣,也堪稱甲骨學上的一段佳話。不僅如此,明義士對於甲骨出土及流傳情况都用紙條仔細記録,這些記載也是極爲準確的。1924年他還將小屯村民挖掘出的動物標本收集起來送交鑒定,由此産生了一個新的鹿種名字“明氏鹿”。不得不承認,明義士在考古學上有良好的知識和素養。

通過學習四書、五經,明義士注意到史書中所記載的古代中國人對“帝”並非陌生,中國古代典籍、甲骨卜辭中均有上帝的記載。但中國人理解這些帝是人君而非天神。但明義士不這麽認爲,他認爲中國人造字得到了上帝的啓示。如甲骨文中有文曰“今二月,帝不令雨”《鐵雲藏龜》,“今三月帝令多雨”《殷虚書契前編》。人間的君王怎能令天下雨呢?信上帝的人相信,祇有上帝能令天下雨或不下雨。

中西方文化和信仰的連接點已經找到,這就是明義士認爲的甲骨文中的“上帝”。這些比孔子的時代還要早數百年的文字中發現上帝的記載,使明義士喜悦、急切的心情溢於言表。

甲骨文是3 000多年前已成體系的、成熟的文字,如果再加上造字時間,其過程更久遠。他認爲當中國人在骨頭上記載上帝時,比摩西在西奈上領受律法還要早幾百年。

占卜是商代中國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今年的收成如何,行軍打仗能否取勝,王妃生産能否順利,大事小事都要占卜問上帝,吉者行之,凶者避之。在3 000多年前,中國没有其他宗教,祇有人們對上帝的質樸的原始信仰。隨着對這一秘密的發現,明義士發出了“商人做事問上帝”的這一令傳教士們激動的呼聲!

但事實上,中國人的“帝”與《聖經》裏的“上帝”還是有區别的。《聖經》裏的“上帝”與我們中國老百姓的“帝”是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傳統習俗、不同的道德倫理、不同的歷史文化所産生的。“上帝”是千百年來延續到現在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唯一信仰。但商代的甲骨文中的“帝”,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老天爺”,已經不再是人們所崇拜的唯一對象,兩者還是有所不同的。

五、尊重中國文化

齊魯大學是一座教會大學,成立於1904年,初名爲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

1932年9月,明義士應邀來到齊大擔任考古學教授,並擔任“哈燕”項目負責人。“哈燕”項目起始於1935年,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是其發起者,資金來自美國“赫爾基金會”,其目的是通過哈佛與燕京以及中國其他教會大學合作,資助出版有關中國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及宗教等領域的研究成果。

在齊大的五年,是明義士人生中最愜意的五年。明明德在回憶中説:“從1932年到1936年在齊魯大學任職五年,是我父親一生中最富有挑戰性,也是收穫最大的五年。在這裏,他與志同道合的中國學者和正在成長起來的青年學子交流學術,爲中國考古學做出了有益的貢獻。”①明明德:《甲骨研究·序》,頁7。

能來到中國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齊魯之邦,又是人才濟濟的齊大任教,明義士覺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齊大每年要向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哈燕董事會提供報告。董事會指示明義士在將來的報告中使用“山東基督教大學”而不是“齊魯大學”的字樣。明義士1936年3月23日寫長信回應,不同意齊魯大學更名。明義士指出,山東河南地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産生過孔子、孟子、墨子、莊子等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至今仍是中國人的思想基礎。“齊魯大學”的名字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他説:“我們齊魯大學所從事的研究項目是完全符合哈燕研究基金會宗旨的。齊大是一個基督教團體,但我們對中國文化所做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已經得到中國公衆的承認。我們不再被認爲是只對外國的科學和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團體……”②方輝:《明義士和他的藏品》,頁26。

明義士不滿哈燕學社那種以施捨者的身份對齊大指手畫脚的做法,强調“齊魯大學”這個名字不是一種縹緲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有迹可循的民族精神載體,明義士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和認同感是不可估量的!

六、藏品的歸屬

前面説到明義士牧師在安陽期間收藏甲骨5萬餘片,這些甲骨現在何處,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1927年4月,北伐戰争爆發,北伐軍經過河南向北方進發。天津的英國領事館通知所有在内地的英國臣民都要撤離,前往北京、天津避難。匆忙中,明義士從收藏5萬片甲骨中挑出3萬5千片裝箱踏上北去的列車,從此這些國家級甲骨開始了漫漫坎坷路……

明義士的長女瑪麗蓮·明義士在自己的《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孩子的回憶録》中寫到1927年4月撤離安陽的情景:“我記得我幫助父親捆紮他收藏室的書籍,我們數了數,共5千册,把它們放在了衣橱裏。他想如果士兵們搜查房子時,他們不會動這些書籍的。得,他算錯了。一年之後,當他能够回去看看我們在彰德的院子時,他發現他們已經光顧了每一本書,他們很有規律地撕去書的封面,再從中間撕去一沓。僅有6本書幸免。”

當然未帶走的1萬5千片甲骨也不見了蹤迹。這是明義士甲骨收藏、研究生涯中受到的一次重大打擊,他痛心不已。

其他甲骨的經歷曲折,我簡單介紹過程寫清最後歸屬:

1.南京博物院2390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加没有建交。加拿大駐華使館撤離時,明義士委託兒子明明德存放在大使館的一箱甲骨,經一位叫楊憲益的先生於1951年2月12日轉交給了南京博物院。這批甲骨是明義士1917年3月出版的《殷虚卜辭》的原片,也是明義士收藏甲骨的精華部分。明義士在出版後發現其中有不少錯誤,也混有僞片,本着對學術負責的精神,他準備重新出版墨拓本。1948年齊大可能面臨南遷,麥克特維寫信給在上海的瑪麗蓮和喬治,通知他們接收明義士藏品。明義士得知此消息後即刻致電給女兒瑪麗蓮,除這箱甲骨運往上海外,其他藏品均交齊大處理。後又要求在加拿大外交部工作的兒子明明德妥善處理這箱甲骨,待他到中國時能重新整理。在明明德的安排下,這箱甲骨被運到了南京加拿大駐華使館。很多專家都認爲這批甲骨已經運回加拿大,没想到竟然來到了南京博物院,真是意外的驚喜。

2.山東博物館8168片

這批甲骨是明義士1932年帶到齊魯大學任職教學研究所用的。1936年明義士回國度假,第二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明義士未能重返中國。明義士的藏品由他在國内的朋友們埋在齊大校園内,没有被日本人搜去。齊大1941年底被日軍接管,當時日軍毁壞掠奪了齊大的很多古物書籍,最後所剩寥寥無幾。事實證明,明義士朋友們對明義士藏品采取的匿藏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1952年,齊大代理校長林仰山向政府交出了“藏寶圖”。這批甲骨重見天日,之後胡厚宣先生曾多次向學校當局請求,擬約明義士博士返校,希望可以共同合作研究這批甲骨,但種種原因,明義士未能返校。這批甲骨最終歸山東博物館收藏。

3.北京故宫博物院20364片

197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清理倉庫時發現一個大箱子,裏面的甲骨是明義士1927年帶出安陽,在“華北聯合語言學校”教授漢語時存放在語言學校圖書館内的一批,計19 494片,加之故宫原收藏明義士甲骨870片,共計20 364片。北京故宫博物院因此得到了明義士畢生所藏甲骨中最多的一部分。中國的文化瑰寶歸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有,此乃天意!

4.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5170片

這是明義士甲骨收藏品流入海外的一批,也是他倍受争議的話題。

1947年春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路過豫北、衛輝、淇縣,傳教士們紛紛撤離。同年6月,河南境内的加拿大傳教士在開封召開會議,永久性地解散了豫北差會,明義士的行李也被運到天津。1948年9月,解放軍兵臨天津,據明明德介紹,當時在明義士未在場的情况下,其同行把明義士的行李物品裝箱用輪船運往多倫多。在加拿大多倫多的明義士收到這從中國運來的他的藏品,很無奈。他在港口租賃倉庫存放這批藏品,以爲戰争總會結束,待時局好轉了,他要帶着這些東西重返中國,重返齊大。但隨着朝鮮戰争爆發,中西方嚴重對抗,明義士回中國的心絶望了,他再也回不到中國了,直到1957年3月16日去世。

1961年,明義士的妻子安妮和兒子明明德决定把這批甲骨捐贈給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5.維多利亞藝術博物館5片

維多利亞藝術博物館坐落在加拿大西海岸維多利亞島上。1989年,該館又迎來一批珍貴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共200件,其中有5片甲骨。這批文物都是明義士生前當作生日和節日禮物饋贈給他的夫人和三個孩子的,分别收藏在明義士三個孩子的家中。1989年3月,維多利亞博物館舉辦題爲“明義士家庭收藏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展”時,明明德姐弟將這些藏品正式捐贈給該館。

1999年6月3日,明明德委託加拿大時任駐華大使貝祥先生把明義士的拓片、照片、日記本、信件手稿等捐贈給了山東大學,這也是明義士藏品的第六個歸屬。

七、遭受不公的明義士

作者引用加拿大環球郵報記者傑夫2008年1月19日發表的文章《對老骨頭的新敬意》中的一段話來説明明義士後來的遭遇:“他曾經幫助破解三千年以前的中國人生活之謎,但他却從未受到過任何人的褒獎……,一位基督徒,他的信仰激勵着他成了歷史上有名的中央王國的一名領頭專家。詹姆斯·梅隆·明義士在中國度過了25年的時間,結果是僅僅落下了一個‘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臭名。”

1952年5月,從齊魯大學校園内挖出明義士的藏品後,5月16日,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在齊大附近召開會議“揭露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罪行”,報紙上也報導“過去我們曾懷疑過我國許多無價寶貴的古物爲什麽不翼而飛了,現在人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原來許多貴重古物被打着‘友誼’招牌,披着‘牧師’外衣的帝國主義分子盜竊走了。帝國主義分子明義士在齊大任教多年,他盜竊的古物難以計數……”。

回到加拿大,他受到了他的老上司懷特(懷履光)的刁難。

懷履光曾在中國開封任主教,也是明義士和安妮結婚時的證婚人,按説關係應該很好,但這兩人不可相提並論,明義士只收藏研究,不是倒賣取利的學者專家。懷履光是千方百計倒弄中國文物的安大略博物館的經紀人。懷履光和安大略博物館都曾希望借明義士在安陽教會地理之便,充當其經紀人,多弄些中國文物古董,被明義士拒絶。不聽話的下級,懷履光當然不喜歡。1941年,身爲多倫多大學中文系主任的懷履光否决了明義士長達數十萬字的博士論文《商代青銅時代文化》(這年明義士56歲),原因是“論述過於寬泛”。直到第二年才以一篇約五百頁的《商戈》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不僅如此,懷履光還不加説明地剽竊引用被他否决過的明義士研究成果。這是明義士在學術上遭受的侮辱,明義士曾寫信給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表示抗議。

綜上所述,明義士自己在兩個祖國都没有得到認可,1957年,72歲的明義士死於心臟病。

八、請不要猜測我的善良,更别懷疑我的品行!

隨着改革開放,社會的進步,學術界的春天來到了。加拿大傳教士作爲一個特殊的群體,受到中加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山東大學(原齊魯大學),把明義士研究作爲一個重點課題。

1994—1997年,山大教授方輝兩次訪問加拿大,到明義士學習工作過的多倫多大學東亞系、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搜集資料,並在明明德家中居住半年之久。期間收集到大量當事人及與當事人有關的信函、手稿、日記和照片。這些最新資料,讓學者認識到以往對明義士的傳聞,每每有誤解失實之處。

1936年6月,明義士回國休假,此後再也没回到過中國。戰争的硝煙、動亂,使明義士非常惦記留在中國的藏品的安危,這成了他的一塊心病。

讓我摘録1947年4月28日他寫給兒子明明德的通信内容:“如果只是通過將東西采取合適的方式捐贈給齊大,使這些藏品適得其所,便意爲我完成了在齊大的使命,那我會很高興。”①方輝:《明義士和他的藏品》,頁171。

1947年7月11日,明義士致信格蘭斯通小姐説:“在天津麥克尼士先生的閣樓上,存放着一批很有價值的甲骨和其他文物。它們被密封在閣樓煙囱的後面。其中有兩個大木箱,裏面有兩個鍍鋅鐵皮盒,甲骨就放在鐵皮盒的抽屉裏。除了弗朗西斯(二女兒)和埃爾文(女婿)以外,我誰也没有告訴過,因爲我一直希望能回到中國。……這些東西應該留在中國。”②方輝:《明義士和他的藏品》,頁165。

事實證明,明義士收藏的那些無法估價的藏品85%以上就從未離開過中國。在中國傳教期間,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邀請他做經紀人,儘管這可取得利益,但却遭到他的拒絶。1936年明義士離開中國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這之間有13年之久。期間他的兒女在中國工作,對國内的情况極爲熟悉,如果明義士想把甲骨等文物運回加拿大,他有這個能力和機會。2000年6月方輝博士出書《明義士和他的藏品》,書中實事求是地還了明義士一個公道。對於長期處於戰争苦難中的中國人民,明義士心裏充滿同情,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使他對中國的未來滿懷信心。1954年他給一位美國友人寫信,信中寫道:“對於中國的未來,我是充滿信心的。她有至少3 500年的成文歷史,從中您可以發現這個民族對自己的未來歷來都是信心百倍。這一點,在整個世界歷史來看,都是獨一無二的。”①方輝:《明義士和他的藏品》,頁105。

安陽新聞工作者、明義士故居保護發起人劉志偉老師也撰文捍衛明義士。中國應該恢復明義士在歷史中的公正地位。中國文物報於2004年10月20日,全文刊載了劉志偉題目爲《明義士:“醉心中國殷商文化研究的洋教士”》的文章。文中説:“在明義士博士去世47年之後,我想説,明義士博士,歷史將還你一個公道!”

2004年11月19日,安陽市人民政府把位於安陽市紅星路南段明義士曾經生活和收集、研究甲骨文的舊居,列爲“明義士故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安陽市政協、市文物局的幫助下,這裏還辦起一間“明義士甲骨學研究紀念館”。

明義士的後人休廉爾·明義士在網上聞之這一消息後,代表明義士家族致信安陽市政協,感謝安陽市政府,感謝中國人民對明義士甲骨研究的認可。他們已兩次回訪安陽。2007年7月,93歲高齡的明明德老人在多倫多設家宴,歡迎到訪的安陽市政協代表團,他三次舉手呼喊“中國萬歲!安陽萬歲!”。

目前,明義士故居、明義士甲骨學研究紀念館已成爲國内外學者、專家進行文化交流的平臺。加拿大前任駐華大使羅嵐夫婦和馬大偉夫婦於2009年3月23日和2011年6月10日專程訪問明義士故居,感謝安陽人民對明義士的友好情誼。

2019年3月7日,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研討會的籌備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先生道出了其導師胡厚宣先生在多年前給他講述過的一段有關甲骨的遺憾。在“文革”期間,許進雄教授曾寫信給胡先生,大概内容是:明義士希望把帶到加拿大的甲骨捐獻給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歷史所,讓胡先生這邊給回信是否接收。可惜因時代的原因,這封信件没能給以答復。之後,宋先生被邀請到臺灣講學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與許進雄教授相遇,談及此事也得到了證實。我們多麽希望留在國外的這批甲骨,以後如果有機會能遂明義士先生的心願重新返回中國,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目前宋先生正在整理山東博物館收藏的明義士的甲骨,他説:“明義士收藏的這批甲骨,是從一個坑或者幾個整坑裏出土的,不管有字無字,大塊小塊,明義士通通都買了下來。顯然與那類倒賣古董的商人有根本的區别,因爲有些甲骨片非常小而且還没有字,經濟價值幾乎没有,他是從學者的角度把所有的甲骨都購買了,目的是便於之後的整理研究綴合。”

明義士終身遵循了“只收藏研究,不倒賣取利”的原則,不愧爲一名真正的國際學者!

我們不能否認歷史上到中國的少數西方傳教士犯下的進行文化侵略的劣行,不但傷害了中國人民,也羞辱了上帝之名。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西方傳教士也有熱愛中國的,他們研究和宣傳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並且真的爲中國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傳播了一些新思想,對中國的近代文化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中國人。

在那樣一個戰亂的年代,明義士不遺餘力地從事着一件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説都是絶對無法估量其價值的重要活動——對那些珍貴的甲骨文及殷商文物進行搶救保護、研究收藏。目前發現的十五萬片甲骨中,有近四分之一都是源於他的個人收藏,創世界個人收藏甲骨之最,可以説是他搶救保護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生活如此拮据、運輸又極爲便利的條件下,從未倒賣過一片甲骨,反而耗費心力宣傳甲骨文及殷商文化,促使小屯那些不識幾個大字的農民對不起眼、肆意破壞的“龍骨文”有新的認識,升華爲珍貴的具有保存及研究收藏價值的文物瑰寶。他親自到古都遺址實地調查采集,使文物出土地有了更可靠的來源;他進入教室傳播文化知識,壯大了甲骨學和殷商文化的群衆基礎;他在齊魯大學參與教育改革、創建古物博物館,對中國社會進步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他的著録、綴合、辨僞、斷代等,在專家後來的研究中都被證實這些思想有些已經超越了他所處的年代。在那樣一個戰火紛擾的緊要關頭,明義士所表現出的忠於中國古文化、忠於殷商甲骨文、嚴謹細緻的科學態度、孜孜不倦的求知奉獻精神着實令人嘆服。

在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謹以此文紀念中華文明的守護者、國際友人——明義士。

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宋鎮豪先生,明義士甲骨學研究紀念館發起人劉志偉、館長索惠斌及其女兒索菲女士,曾提供相關資料,在此深表感謝。

猜你喜欢

甲骨大學甲骨文
基于造字机理的甲骨字生成技术研究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简介
大学女生的日常
那些大学时立过的flag
爷爷的家长会
厉害了,我的魔都姐妹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