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基泰王朝看历史
2019-08-08王海璐
王海璐
辽阔的中亚平原上,曾经生活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斯基泰王朝。斯基泰人勇猛果敢并拥有精湛的作战技术,军事实力几乎无人能敌,全民皆兵。他们还曾称霸四方、战无不胜,是史载地球上第一个游牧民族,也被些许历史学家认为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主人。为了进一步地研究斯基泰王朝盛极一时的原因,2018年的暑假,我跟随着芝加哥大学教授上了一门丝绸之路研究课。上课期间,在教授的引导下,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选定了历史学家巴里·坎利夫的By STEPPE, DESERT, AND OCEAN 和一个骨结构功能学的考古记载分别作为论文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结合教授传授的历史分析技巧和资料,我推测出了斯基泰王朝在戰场能够上成功的两个主要原因。 虽然斯基泰王朝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在研究这小小的王朝的过程中,我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在我的研究论文“Scythians—Valiant Warriors”中,我分析了斯基泰人是如何通过丰富多样的武器和军事化社会成为“战斗民族”。根据《大草原的勇士》中的记载,考古学家在Pazyryk墓葬中发现了带木柄的尖头战斧、短匕首,以及由骨头或青铜制成的三叶虫箭头等各种武器。此外,还有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骨架被挖掘出来,历史学家说这些骨架和武器都是验证古代战争和暴力的独特机会。在一篇骨学分析中,考古学家通过检查受伤的骨骼和颅骨伤口推测大部分创伤都是由斯基泰人的匕首、箭头和尖头战斧引起的。骨头的创伤与墓葬中发现的武器相吻合,这更强有力地证明了各式各样的武器被斯基泰王朝所应用。斯基泰人是第一批在战场上使用这么多种武器的民族。虽然他们精通武器,但他们并没有自己生产或制造所有这些武器。例如,Pazyryk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头盔来自中国。历史学家推测这些武器来自不同地方的原因是欧亚大陆的连通性,如各国之间的贸易和外交活动。
其次,独特的军事化社会也是斯基泰人骁勇善战的一个原因。不同于其他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斯基泰王朝的军队可谓是“全民皆兵”:女性和儿童也会加入日常训练和战斗中。为了拥有精湛的作战技术,斯基泰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接受骑马训练,等他们再大一点会学射箭。由于斯基泰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大半辈子都在马上,所以他们比其他定居团体更熟悉马的习性也有更娴熟的骑马技巧。这一天然优势让斯基泰人在马背上驰骋沙场,无往不胜。从小耳濡目染凶残的战争并长期生活在军事化社会中,斯基泰人比其他民族更加残暴勇猛。许多历史资料都记录了斯基泰人这一特性。 例如,在“论斯基泰人”中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在面对奴隶时,斯基泰人毫无人性地把他们的奴隶当作工具一样使唤;在面对战场上的敌人时,斯基泰人会喝掉他们杀戮第一个人的血,甚至会剥掉敌人的头皮并别在腰间以示荣誉,别在腰间的头皮越多就代表着越多的荣誉;在面对自己人时,他们也毫不手软,当国王死后,每一个人都会割下国王耳朵的一小部分,并且会在国王的手臂上用刀刺出箭的模样。这些凶残的行为会被他们当作一种严肃的仪式来看待,但这也让斯基泰人更加适应冷血的战场,并以更好的心态与姿态去奋勇杀敌。
在我看来,斯基泰人必然是凶残冷血的,他们眼中神圣的仪式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我依然记得我在阅读斯基泰王朝的历史资料时如何被震惊到,以至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会不自觉地带着“有色眼镜”并用偏负面词语去描述这个“战斗民族”。几千年前的斯基泰王朝冷酷无情,他们对待敌人、奴隶甚至是死去的国王的手段在当今社会是不可理解的。21世纪的今天,人类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与沉淀,我们悟出“道”,我们懂得“义”,我们追求“和”。我们似乎站在从所未有的文明之巅,俯瞰几千年前的斯基泰王朝。不过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真的“高人一等”吗?在我论文的评语中,教授的一句话警醒了我,并让我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说,其实残忍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我评价斯基泰人很残忍时,我是以现代的眼光去做价值判断,但是研究历史时我们最应该避免这一错误,因为对于同一事物,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价值理解。将21世纪的价值观用在斯基泰人身上,这是不公正、不客观的。如今人们对文明的追求程度越来越高,这无疑是好的,然而在我们回望历史长河,分析古老的文明时,我们应该摘下“有色眼镜”平等、客观地看待他们。
看着教授的评语,我想起了Edward Hallett Carr的一本书:《什么是历史》。他说历史是历史学家和史实间持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没有了史实,历史学家就像树没有了根,而没有了历史学家,史实将变得死气沉沉,毫无意义。这种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使我们确信在历史学家解读历史时,他们的责任之重大。一个好的对历史的解读应该建立在史实真实、评价客观之上。诚然,我并不是一名历史学家。但对历史敬畏的责任不应全部落在历史学家身上。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我们也应慎重并严谨地对待历史故事,让每一份解读在客观的前提下不失个人思想,沉淀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