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开启报复模式?
2019-08-08
近来的国际新闻中,“报复”这个字眼频频出现。
比如韩国抱怨,日方就半导体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是针对韩方去年判决二战被强征劳工胜诉的报复;欧盟扬言,一旦美方加征汽车关税,欧盟将实施350亿欧元报复清单;英国指认,伊朗扣押英方油轮及船员,是对英方早前“代欧美执法”在直布罗陀海峡扣押伊方油轮的报复;俄罗斯则宣称,乌克兰最近在乌南部扣押俄方油輪,是在报复去年俄方在刻赤海峡扣留乌方舰艇。
历史上,国家间的报复行为并不少见。一个典型例子是,美国1930年将进口税率平均提高约40%后,到1931年年底,陆续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结果,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
而今,若说国际关系开启“报复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案例来佐证。毕竟,模式凸显的是简单重复性和结构稳定性,与少数国家一时的“跟风效仿”不同。但是,从沙特与加拿大的外交战,到印度与美国的贸易仗,说国家间的报复行为已经蔚然成风,恐怕不会有太多异议。
主权国家之间,为什么要祭出“报复”?报复可以控制在合理限度吗?一般的双边外交手段,以及第三方调解、国际仲裁等,还有多大运作空间?
不妨以当前的日韩关系为例,因为其复杂的交涉过程,正好可以覆盖上述三个问题。
“报复”一说,其实不被日本官方认可。虽然日方的确对韩方司法判决不满,认为违反了1965年的《日韩请求权协定》,是将已经“解决”的强征劳工问题重新提出,但日本官方辩称,日方只是出于安全保障目的“调整出口管理手续”,“与前劳工问题完全无关,也不是出口管制措施”。
为了给日本政府8月底将韩国踢出“白名单”(可信赖的出口目的地)寻找理由,日媒称,日方对韩出口的3个管制品类之一“氟化氢”的一部分,被用在韩国半导体企业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中国工厂,存在韩方偷售给第三方或虚假申报最终用户的风险。
把中国搬出来充当替罪羊,日媒意在堵华盛顿的嘴,因为美日在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上心照不宣。韩国作为“半导体第一岛链”上的关键一环,美国担心其倒向中国,令岛链出现漏洞。日方正好利用美方这种担心,为自己的对韩约束行为“洗白”。
韩方坚持“日方报复说”,也有其理由。原本,在韩方去年10月判决日本制铁赔偿原告后,日方要求韩方基于《日韩请求权协定》中就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进行磋商,韩方未答应。于是,日方在今年5月转入仲裁委员会的设立程序。7月18日是韩方的最终回复期限。而不早不晚,日方在7月提出“白名单”问题,明显是在要挟韩方。
让韩方恼火且忧心忡忡的是,日方的“报复”并不对等。韩方三起劳工判决,索赔总额不过100多万美元,而据韩国经济研究院估算,在韩国半导体材料短缺30%的情况下,韩国GDP将被拉低2%以上—损失至少有300多亿美元。
当然,日方在意的也不是当前这点赔款,而是整个法理要是立不住,后续来自其他国家的个人索赔将无休无止。而韩方之所以翻炒二战劳工索赔案,在纠缠日本之外,更大的目的是清算本国的保守派政治人士,同时为明年4月的议会选举预热。
在这种情况下,对文在寅左翼政府也有腹诽的美国,不会轻易介入调解。正如韩国政府消息通所说,“(美方)博尔顿仅表达了‘为促进韩美日三国间的安保合作,需要解决两国间的摩擦这一官方立场”。
至此,缺乏声援的韩方无奈宣布,已向日方提议举行双边对话。除计划8月初在东盟地区论坛期间举行韩日外长会外,韩方还设想派遣知日派的李洛渊总理作为特使赴日。
作为两手准备,韩方也计划加快“向WTO起诉日方”的准备工作。普通韩国人,则干脆抵制日资索尼影业发行的好莱坞大片《蜘蛛侠:英雄远征》。
如果说日韩、美欧、欧英之间矛盾的解决之道,在于唤起曾经的盟友情谊,避免动辄诉诸公开叫板,那么英伊、俄乌、沙伊之间的扣船纠纷,则需要就事论事,私下交换筹码,不扩大升级。
始于报复的快意恩仇,莫要终于互伤的自怨自艾。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谈判好过施压,交易好过报复;期盼即将在上海登场的中美经贸磋商,能让世界的皱纹少一点,笑意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