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向云端的高速公路 贝克峰攀登报告

2019-08-08京一不二

户外探险 2019年8期
关键词:贝克登山雪山

京一不二

我是在加拿大留学时开始接触户外运动的。

在阿尔伯塔上大学时和朋友徒步野营,2012年左右加入加拿大雪山俱乐部(ACC,Alpine Club of Canada),俱乐部有很多老手帮助新人登山入门的课程,前两年在俱乐部里受前辈们指导获益良多。

2013年我从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和搬家,基本脱离了俱乐部的活动转而和搭档开始自主攀登,主要活动于落基山脉一带,这边攀岩和雪山资源非常丰富。加拿大登山接近性都很好,基本一个周末加一两天就足够进山一次,下高速停好车背上装备就可以进山了,环境条件加个人性格所致攀登雪山较多。

后来一起学习攀岩登山的朋友都有了各自专攻的分支,有的专注抱石,有的攀登大岩壁。我的登山搭档Jason是加拿大亚裔,2013年在户外用品店打工时我们认识的。去年我和Jason爬了Mt Athabasca北壁,难度AI2-3左右,体验过一次攀登雪山北壁后,就被这种最直接的攀登方式深深吸引了——北壁路线通常都是最直接的路线,从远处看给人直上直下的感觉,往往包含雪坡、攀冰或冰岩混合路线。

很多北壁路线让人看一眼就会念念不忘,贝克峰北脊(Mount Baker North Ridge)对我来说就是其中之一。能见度高的时候,在温哥华的1号高速上就可以看到紧挨美加边境的这座活火山。虽然接触雪山和攀冰已经几年了,但是为了更有把握地准备这次北脊攀登,我们爬过Athabasca后又在冬天特别积累了一些WI3难度的攀冰经验。2019年,我和搭档都认为是时候迎接新的挑战,尝试这条难度AI3的北脊路线了。

贝克峰这条路线由Fred Beckey、Dick Widrig、Ralph Widrig于1948年首攀,是该区域最流行的北壁路线之一,以风景优美和难度适中著称。首攀者Fred Beckey就是著名的“攀登浪子”——纪录片《Dirtbag》讲的就是他,这条路线也被收录于Fred Beckey所著的《Fred Beckey最喜欢的100条路线之一》。热爱登山的人对线路都有自己的审美,纪录片其中一段采访就有人说Fred Beckey对登山线路的审美和对女人一样高标准。

我必须要强行冷静下来不能慌,否则冰层继续碎裂整个人就掉下去了。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方式和加拿大区别很大,投入的资源相对多得多,比如贝克峰这一带就有林业局和国家公园的游客中心(Glacier Public Service Center)。这片区域的国家公园门票10美元一天,以车为单位购买,登山的話要求在游客中心注册,下山后要回来签出。

如果时间太晚游客中心关门了,签出簿会放在门外屋檐下的木箱里。游客中心的布告栏有最新的登山路线信息,在这里我们得知Coleman-Deming冰川海拔约2700米处有一个雪桥断裂,绕道处有落石和落冰危险,需额外小心。

走进贝克峰、海拔渐高后开始有雪坡,可以看到之前攀登者坐雪坡上glissading滑下来的痕迹。这种方法省力又快捷,但是很危险。秘诀就是一定要看得见你眼前的雪坡,如果坡陡视觉有盲点一定要站起来步行。

我们路上就遇见这样一个冰洞,可以清晰看到洞上下滑过的痕迹,如果这个洞中间支撑部分稍微多融化一点,整个人就会掉进去。这种洞可能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下面都是融化的雪水,里面又黑又冷,掉进去瞬间就会淹死,爬都爬不出来。每年这样出事的人很多。

贝克峰的营地分高低两块,高营地离北脊路线更近,而攀登普通路线Coleman-Deming通常住在低营地。6月中旬营地的雪已经化掉,在石头上睡觉比雪上要暖和得多。

不同于贝克峰的绝大多数露营者,我们没有带帐篷。因为我们预计傍晚六七点到营地,整理一下到八九点,一般雪山攀登从营地出发凌晨两点半或更早,本身休息时间就不多。我们的策略是使用一个紧急盖毯,能反射一定的热量回到身体,直接睡在背包上面,这样和石头地面有一定隔热。

想起刚开始登山那几年,会背很多保险物品进山,比如携带富余食物和衣物,以及一些可有可无的物品。后来多出去几次就会发现,这些物品即便在紧急状态时也很少会用到,反而大大增加了负重,不仅减慢行进速度,更耗费更多的体力,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路线图作者Steph Abegg,航拍照片拍摄者John Scurlock。

阿式攀登中的极简主义所追求的轻量化,其核心并不是花大价钱购置最新款轻量化装备,而是只带必备的物品,和前期对线路的反复研究及过往经验都有很大关系。

不得不说登山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态度。特别是极简的阿式攀登,甚至出差时也会极简打包行李,坚决不带可有可无的物品,若临时需要全靠灵活变通,宁可背着所有行李也不用拉杆箱——太拖沓。对我而言,一个完美的事物不是集中所有的功能,而是还原其最本质的功能至无法再精简。

这样的野营设置四面透风,冻得我基本没睡着。Jason大概打了一小时呼噜。我们半夜十一点半左右同时被冻醒了,后来越来越冷,因此索性起床收拾装备开始爬山。如果说下次有什么改进的地方,我会带大一号的背包并外挂泡沫睡垫,泡沫睡垫几乎没有重量,但是可以极大改善舒适度,还会考虑加一个薄睡袋,后半夜确实很冷。

贝克峰的冰川以多冰裂缝著称,有时能看到滑雪板留下的一对浅浅的痕迹,我们尽量沿着这条痕迹走,可以避免掉到冰裂缝里。有一段找路比较困难,走在前面的我踩空两次,其中一次比较浅,另一次整个人掉到腋下才卡住,左腿被冰雪层固定住动不了,左脚悬空没有地方借力把自己蹬出来。

有一次刚掉下去时,我以为只是踩到了软雪里,想把自己拔出来时才意识到问题要严重得多,我必须强行冷静下来,否则冰层继续碎裂整个人就掉下去了。同时我告诉Jason: “Its a crevasse!” 万幸的是我的双手还可以自由活动,稳住自己后在双手所及的最远处凿下冰斧并用力往外拉,加上身体蠕动,右脚寻找能踩踏的地方,才把自己搞出来。我不敢马上站起来,为了减小压强避免继续压塌“雪桥”,四肢贴地往前爬了几米又用冰斧试了下地面才敢歇口气。

北脊路线包括冰川行走、雪坡攀登以及技术攀冰,选择有针对性的装备可以事半功倍。在陡坡上踢台阶非常耗费体力,出发前我就已经和Jason制定分工,Jason体能较好,因此他负责这部分开路,穿的是双平齿冰爪。而我先锋攀冰技术路线更擅长,线路难点的领攀由我负责,因此我穿的是单竖齿冰爪,更好入冰,但竖齿对雪面抓地力较弱。

北美登山查天气预报有个非常好的网站叫作Mountain Weather Forecast,会预测各个海拔高度的天气和雨雪预报。攀登前几周我们查到6月5日山顶有20厘米的新雪,美加西海岸山区降雪和内陆不同,湿度较高因此雪的质地很实,不像内陆降雪干燥蓬松。降雪可以盖住裸露山体并避免落石,也可以加固冰川上的雪桥,更重要的是陡坡可以踢进雪里像台阶一样,相对脚尖踢冰又快又省力。

从冰川攻上山脊有几条路线可选。从左侧绕上去坡度最缓,但需穿过几座雪桥,右侧有两条路线比较陡但是比较快。我们选了后者。事实证明是个错误。虽然已经6月中,但是过去两周海拔2500米以上温度昼夜温差导致新雪已经被冻住了,台阶很难踢进去,在这段我们浪费了过多体力。

之前一直在山脊阴面,天气预报的温度接近零度,前一秒还冻得直哆嗦,太阳出来一瞬间就觉得暖和很多,用Jason的话讲,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后面的悬冰川就是整条线路的难点。Steph的路线图摄于2012年,左边坡度缓和很多,右侧很陡。而几年过去,右侧化掉后坡度很缓,而左侧曾经的缓坡已经崩塌掉到山下去了。整条线路的难点实际是整条线路最有趣的地方,我们选择了悬冰川左端稍微往右一点攀上去。大约80度左右,WI3+的难度。

翻过悬冰川边缘到冰盖顶部后,冰面情况相对复杂一些,过去几周的降雪加温差,导致冰盖顶部是分层的,设置保护站时要用冰斧刨掉浮冰直到露出下面结实的冰层。保护站最好用长冰锥19厘米或以上。

之后这段40米左右的攀冰过程,是我最好的领攀体验,均匀的冰雪质地让我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节奏,冰斧入冰不深但足够牢固,有一定黏性但不像湿冰那样半只斧尖都会没进去,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又不像加拿大冬天零下30度时的冰那样脆,基本挥一两次就能凿好一个点。

这段绳距后就是一个长雪坡,最后翻过一片冰塔到达山顶平台。

下撤走的是普通路线Coleman-Deming,这条路线难度不大,每到周末就像高速公路一样,路线已经被踩得像菜地一样。可能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不从普通路线上山,简单说是因为普通路线没有攀冰线路,攀登过程会少很多乐趣,我和搭档都认为获得攀登体验比收集一座座山峰的登顶纪录有意义得多。其中克服的困难,长期训练带来的收获,或者在山脊上看到的日出,点点滴滴都构成一次难忘的经历。

下山只是又长又累并没有太多挑战,路上遇到国家公园的护林员,看我们带的技术装备问我们是不是爬了贝克峰北脊,并详细询问路线近况,可见他们对辖区的攀登路线非常关心,以便为其他攀登者提供路线信息。

我先钻进去以后Jason 在外面乐坏了,说我看起来像死尸一样,不过从毯子里往外看日落别有一番风味。

接近技术攀冰难点时恰好日出,一缕阳光也能让人马上暖和起来。

我和搭档更喜欢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中,克服困难并享受攀登的这个过程。

下山途中必经之路离碎冰区有一定距离,我们还要赶在下午温度最高之前下山,避免被碎冰波及。

身边很多朋友以为我们每次进山都会雇佣向导,其实最近五年我们都是在自主攀登。当然入门时期跟随向导是很有必要的,不过在途中会发现一起出去玩的人分为两种:简单跟着向导走的,和抓住一切机会和向导学习经验技能的。

雇佣向导毫无疑问可以让自己登上超过自身能力的路线,而我和搭档更喜欢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中,克服困难并享受攀登的这个过程。如果有向导像奶爸一样替我们考虑并解决问题,心里难免会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而一旦如此,自己就不会真正思考,也就更不会有与自然互动的感受。

山顶近在咫尺,甚至可以闻到很重的硫磺味。

貝克峰从难度和长度都超过了去年的Athabasca,但很奇怪这次爬完却没有去年一样的成就感,好像提前把今年的目标完成了,下半年没目标了一样。以前锻炼保持体能时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现在有点缺乏头脑。

以前觉得爬山魅力之一就是可以不断挑战极限,不断有新的梦想,可是现在到了一个阶段,再往上挑战的话风险指数就会增加,而矛盾的是自己又不愿意停留在当下的舒适范围。

我们总说逼迫自己突破舒适区去挑战新的极限,其实未必每件事都要这样跃进,而因此陷入心态失衡。我和搭档Jason都深知从现在的AI3提升到AI4,要增加指数级的风险。听过一个业余赛车手说: “好车手知道哪里要踩刹车,才能跑得更快。” 雪山攀登更是如此,归根结底攀登的核心还是享受它带来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取悦他人。

厚积才能薄发,不忘初心,也许从今年开始,我们该换个角度思考让自己慢下来,在现有难度上多多积累经验,再去寻找下一个突破口。

猜你喜欢

贝克登山雪山
登山
多用登山杖
雪山历险记
雪山历险记
呜嗷,怪兽登陆
一次难忘的登山
迷你贝克街
爱冒险的贝克(二)
秋高气爽话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