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政府”顺天府
2019-08-08刘一达
刘一达
顺天府大堂
北京是都城,在有皇上的年代,是皇上办公的地方,换句话说,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不说您也明白,中央政府管的是全国的事,那么,北京地面儿归谁管呢?按現在的说法,是归北京市政府管。北京是中央的直辖市,跟各省和自治区是平级,但规格要高一些。
明清时期的北京市政府叫“顺天府衙门”,或者直称“顺天府”。以后您要是看到书上有“顺天府”三个字,就想到这说的是北京的事儿,当然,北京前边要加上一个“老”字。
元朝灭金,定都大都(北京)之后,改金代的大兴府为大都路总管府。明代首都在南京,将元代的大都路总管府改为北平府。
明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改为北京。这是历史上北京这个地名的肇始之年,换句话说,北京这座城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北京的呢?准确地说是1403年。
北平改北京了,当然北平这个地名就不能用了,所以把北平府改成了“顺天府”。清代的“顺天府”在哪儿呢?在东城区交道口的东官街,即现在东城区教育学院的位置。
明清两代的“顺天府”,也就是北京市政府,管辖着5州19县。
5州是:通州、蓟州、昌平州、涿州、霸州。
19县是:大兴、宛平、房山、良乡、三河、武清、宝坻、宁河、香河、保定、文安、大成、固安、永清、东安、顺义、怀柔、密云、平谷。
您看了这24个州县,就会发现其中一多半属于现在的河北省。没错,当时河北省的大部分属于直隶。在这24个州县里,真正属于北京的只有大兴和宛平两个县。
顺天府大堂石刻
大兴县和宛平县的衙门也在城里,分别管辖城区和近郊的一些村镇。其余的州县虽然归“顺天府”管,但地方上一些具体事务,则要由“顺天府”的府尹(相当于市长),与直隶总督(相当于省长)协商处理,换句话说,这些州县属于双重领导。
“顺天府”所管辖的地方大都靠近帝都,可以说是皇上眼皮底下的地面儿,所以府尹要比一般的知府高三级,为正三品,而一般知府只有从四品。跟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太常寺等中央一级的“一把手”同级。清代到了三品的部门,通常用的是铜印,而皇上却给了“顺天府”特殊待遇,用的是银印。
此外,“顺天府”的府尹,还有一个其他知府做不到的是,他手眼通天,可以直接向皇上奏事,而其他知府要想奏事,得通过督、抚转奏,直接把奏本递到皇上手里,没门儿。
因为京城的地面儿就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所以清朝皇上十分重视“顺天府”,从雍正元年(1723年)之后,明确规定“顺天府”的府尹必须由特简大臣一人兼管,由六部尚书、侍郎内兼用。说白了,“顺天府”的府尹必须是皇上的心腹之人兼任。这本身就提高了“顺天府”的等级。
“顺天府”衙门的机构设置,除了由皇上指派的大臣兼任府尹之外,还设有:
府丞一人,主管教育和考试。
治中一人,主管钱粮、户籍、土地、农事。
通判一人,主管诉讼、礼仪、以及各类城管杂项。
经历一人,主管各类文书文稿的收发。
照磨一人,掌管核对文书及乡试缮册,兼管“顺天府”乡试、会试的考场。
司狱一人,主管刑部所送盲流和流亡犯人的收押和遣返。
此外,还有府学教授、训导各二人,他们除教学外,还负责保管书籍、文庙祭器、乐器等。
此外,“顺天府”衙门还设有堂房,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处;本房,相当于今天的档案室;承发房,相当于今天的收发室。与此同时,与中央机构相对应,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
您看着机构不少吧,其实每个“房”,只有一两人。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的“顺天府”,所有办公人员加起来只有72人。
“顺天府”衙门的级别不低,但管理权限却并非想象中那么大。俗话说,京官难当,这并非虚言,因为府衙设在京城,同时与中央的各个部并存,“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所以许多事务往往会受到制约。
顺天府志
比如属于军事上的事,统归步军统领衙门管理,“顺天府”是不能插手的,即便步军统领衙门的人在京城的地面儿上犯了事,“顺天府”也无法干预。
这还不算,一些中央单位有时还直接插手京城地面儿上的事,例如属于监察部门的五城巡城御史衙门和五城兵马司,以及属于工部的督理街道衙门,经常插手京城地面儿上的事儿,让“顺天府”无所适从。
在清代,宗人府的权力非常大,它的地位甚至在内阁和六部之上。宗人府主要掌管皇族的事务。宗室和觉罗如果触犯法律,“顺天府”管不了,要由宗人府来处理,所以,宗人府经常掣肘于“顺天府”的案件处理,弄得“顺天府”束手无策。
尽管如此,清朝皇上对“顺天府”的官员要求却很高。现在,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学院里头有个礼堂,它就是当年“顺天府”的大堂。
当时的大堂悬挂着“肃清畿甸”的匾额,并有雍正皇帝御笔题写的训词:“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
“顺天府”在京城还有“府办”的学校,叫“府学”,“府学”设在现在的东城区府学胡同65号,府学胡同的地名,就是根据“府学”起的。
“顺天府”的“府学”是明永乐元年(1403年),由“大兴县学”改的,占地面积不小。民国以后,这里改为第十八小学、英文补习所,还有文丞相(文天祥)祠。解放后,改为府学胡同小学和文丞相祠。
当时的河北省叫直隸,“顺天府”说是北京政府,管辖的地面大致与当时的直隶相同,而真正管理京城地面儿的是“京县”,即大兴县和宛平县。
京城的地面儿以中轴线为界,东边的归大兴县管,西边的归宛平县管。
大兴县署在东城区交道口南路东的大兴胡同。这条胡同也是因为有大兴县衙门,才叫这名儿。大兴县的名字起于金代的天德五年(1153年),又有一说是金贞元二年(1154年),将析津县改为大兴县。大兴县署最早在城南,据《顺天府志》记载,元大兴县治所在大都城南(现在琉璃厂一带),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移到北城教忠坊,也就是现在的大兴胡同。
据史料记载,大兴县署占地约4000多平米,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等,署内有6层院子。
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10月4日废“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下辖大兴、宛平等20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首都迁到南京。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下令,把直隶改为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同时把北平定位特别市。“京兆地方”所管辖的大兴、宛平等20县,划归河北省。1935年3月,大兴县政府迁到南苑大红门。1937年“七七事变”后,将大红门的县治所迁到南苑镇营市街。
1949年,大兴县人民政府在青云店办公。1954年县委县政府迁到黄村镇,从此,黄村镇成了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到现在。而原来的大兴县署,其遗址在解放后,成了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的一部分建筑,已经看不到什么遗迹了,只留下了一个地名。
宛平县署在地安门大街的东官房。东官房这个地名,也是由宛平县署这儿来的。衙署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的,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修,以后也经过多次修建。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下令,将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同年底,宛平县署由地安门迁到了卢沟桥旁边的拱极城内。
拱极城早年叫拱北城,清代才改叫拱极城,意为拱卫京师的桥头堡,全城面积才20公顷,有城楼、瓮城、敌楼、角楼,城内有军事衙署、营房等,实际上,就是一座军事防御的城堡,因宛平县署搬到这儿来,所以才改叫宛平城。
1937年7月,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军的炮火轰炸了宛平城,宛平县署也受到了破坏,被迫迁到了长辛店的老爷庙,即现在的长辛店镇政府所在地。1952年,宛平县又划归到北京市管辖,不久,宛平县被撤。1984年,国家对宛平城进行了修整,今天已成为旅游胜地。
地安门西大街的宛平县署,自县被改制后,便成为民居,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遗迹,唯有东官房这个地名,能让人想到当年这里正经还是政府机关呢。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顺天府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