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认可 促进供应链价值提升
——记生飞在第三期质量大讲堂的演讲
2019-08-08◆嘉言/文
◆嘉 言 / 文
2019年6月18日,在市质协举办的第三期质量大讲堂公益活动中,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副主任生飞以《认证认可 促进供应链提升价值》为题作主题演讲,介绍了认证认可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认可工作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认证认可对加强供应链管理质量、保障供应链安全、提升供应链效率的重要作用。
来自各区市场监管局、企业高层、质量负责人以及认证机构的相关人员共200多人聆听了此次演讲。
认证认可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证认可是一种由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机构依据相关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所进行的符合性评定活动,是国际通行的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及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认证认可的知晓度和社会认同度还有待提升,因此生飞副主任首先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这一宏观概念对认证认可进行了定位和解释。“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在中国主要包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NQI)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在促进消费、保护企业的利益以及世界贸易等方面,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其中,计量是解决量值的准确性问题,是促使贸易达成的前提和基础;标准是解决量值的一致性问题,是建立最佳贸易秩序的基本准则。他简单解释说,比如设计一个产品必须先给它一个量,这是计量;如果要批量生产,那就是标准化,要达到一致性。而认证认可是解决量值的符合性问题,是推动贸易便利化的重要工具。
计量、标准化和认可属于质量基础设施的公共机构,检验、检测、认证属于质量基础设施里的服务机构。公共机构是“国家队”,即每个国家的标准化机构、法定计量机构、认可机构只有一个,没有“国家二队”或者“预备队”,主要负责保证服务机构的能力。
质量基础设施里的公共机构和服务机构,又与消费者、企业以及政府共同构建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见图1)。其中,消费者的很多诉求都是质量基础的来源,或者是最基础的信息输入。
当前,合格评定里使用的所有术语都来自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IEC 17000。在生飞看来,所谓合格评定,就是你依据一个标准,对一个组织或者产品、过程进行评判。依据标准来判定这一过程,就叫合格评定。“这是对合格评定最基本的、简单的理解。”
据生飞介绍,合格评定主要包括认可、认证、检验、检测。“认可”就是生飞副主任现在就任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它的作用就是对认证机构、检验机构、检测机构的能力进行确认、认可它们的专业性和合规性等。“认证”,就是由第三方组织(认证机构)出具证明,证明产品、服务、过程符合要求。“检验”,是检查产品的设计、产品、过程、安装等符合特定要求或通用要求。“检测”,是按照程序确定对象一个或多个特性。其中,获得“认可”及通过“认证”后,会出具相关证书或允许使用标志,时效性比较长,用于证明在某一段时间内,企业或产品都符合要求;检验和检测通过后,会以报告形式来体现,但报告的时效性都不长,且都是一次性的。
区分了认证认可领域的一些基础概念后,生飞副主任着重强调了认证认可的1个基本属性、2项典型特征、4项基本功能。
图1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构成
基本属性就是传递信任。生飞副主任解释说,通过第三方的认证认可,解决了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可以降低市场交易风险,促进贸易的便利。现在国际上提倡一次检验检测,多地获得认可,也是为了减少重复认证的繁琐,增加贸易的便利性。
市场化、国际化是认证认可最典型的特征。生飞说,认证认可起源于市场。市场化越明显,认证认可的作用就越强,国际化特征就越明显。现在很多领域都成立了国际组织,比如标准化组织、电工组织、认可组织、实验室认可组织等,成立国际组织的目的之一就是达成共识,解决对问题看法的一致性问题。通过制定国际规则、标准,要求参与国际组织的成员,都按照规则来做。与此同时,在无形中减少了跨国之间的壁垒或者障碍。
认证认可有四项基本功能,生飞都进行了单独介绍,但他同时强调,这四个功能之间彼此密切联系,不能完全割裂。
第一项是证明功能。认证认可被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信用证”,是指机构依据标准认证,相当于担保证明,很多招投标、节能、政府采购都需要这些证明。“体检证”,企业在认证过程中,认证机构会不断到企业去监督评议,帮助企业内省、改进、提升,相当于为企业管理等进行了健康体检。“通行证”,比如整车厂采购汽车零配件,对方如果没有认证,根本就进入不了采购的范围。
第二项是提升功能。如果一个组织或者产品通过了第三方认证,证明了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关键要素等得到了有效控制。企业通过不断地PDCA持续改进,使得自身的管理能力、管理效能不断提升。以ISO 9000标准为例。它并非最高标准,而是一个基本标准。很多企业的标准都比ISO 9000高,可为什么还要坚持ISO 9000标准?实际上是通过导入ISO 9000标准的管理理念,不断促进企业的自我提升。
第三项功能是传递功能。认证认可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有通过第三方组织的认证向消费者传递了信任,消费者才会放心购买产品或服务。同时,认证认可也是向供应链传递信任,如果你获得了认证,就证明组织或者产品是按照标准生产的,得到了保证。生飞副主任说,ISO出了一本书叫《合格评定建立信任》,专门解释了贸易中信任是如何建立和传递的,建议大家看看。
第四项功能是引导功能。因为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时候,对于简单商品是有判断的,即便判断不准确,可因为商品比较简单,可能损失也不会太大。但对于相对复杂的电器产品,即便你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电器产品那么多的组件,人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有限,这时就需要认证认可了。引导功能就是产品上的标识、证书等,对消费者起到引导作用。其次,引导企业统一生产,改进生产和服务。
认可工作发展概况
在演讲中,生飞副主任介绍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简称CNAS)目前的工作情况:截至2019年5月31日,全国三大门类相关机构(认证机构、检验机构、实验室)共计15个领域的10715家机构通过了国家认可。其中,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180家,获得认可的实验室9968家,获得认可的检验机构567家。现在,CNAS有13项基本的认可制度(比如体系、产品、实验室)、32项专项认可制度、43项分项认可制度,基本覆盖了现在市场的需求。
但生飞也援引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指出,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的认证机构有530家,其中获得认可的仅有180家,也就是说有大约三分之二的认证没有认可,也就是说存在鱼目混珠的可能。机构是否申请认可是一种自愿行为。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带有认可标识和不带有认可标识的认证证书,企业需要自己判断:首先,确认颁发认证证书的机构是否正规、是否具备认证的能力;其次,认可有助于企业的对外拓张,企业自身是否有雄心走向国际市场。
讲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惑:“认可”是对认证、检验、检测等机构的能力进行确认,那么认可机构的能力又是由谁确定的呢?生飞也作出了解释:第一是靠政府确认,“国家队”只有一个,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威;第二是通过国际同行评审来确认,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会定期对参与组织的成员进行评审,看认可机构有没有按照国际标准来做、效果如何;第三是通过社会监督。如果发现有通过认可的认证机构出现问题,就要分析是认可机构的问题,还是认证机构自身的问题。如果是认可机构的问题,就需要改进工作。
据生飞介绍,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加大了对于认证监管的力度。“三年行动”重点查的是那些规模比较小、人员比较少的认证机构。基于这种大形势,有一些认证机构找CNAS申请认可,但大概有44%的机构被直接拒绝了,并非所有的机构都有条件、有资质去获得认可的。
同时,CNAS自己也在持续进行一些监督整治工作。比如在认证机构方面,CNAS对7家高风险认证机构进行了专项监督,撤销1家,暂停2家,占43%;对其余4家机构进行告诫,其中2家机构缩小认可范围。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
随着贸易的全球化,全球性配置资源已经成为大趋势。生飞认为,采购的全球化,对供应链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认证认可有助于企业保障供应链安全。除了能强化供应链管理外,还可以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同享市场和分担风险,确保安全,推动实现供应链环境下的高质量发展。
生飞介绍说,IAF和ILAC目前的成员有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占到了全球经济体的96%以上。他们在全球认可了7400多家机构、9500多家检验机构、68000多家实验室,形成了全球性的认可网络。比如某个汽车零部件,在某个生产国通过了认证,但在装配国还需要通过那个国家的认证,整车供应链上成千上万的零部件如果都用这种方式生产组装,将不可想象。所以IAF和ILAC提出了“一次认可,一次检验检测认证,全球接受”的主张,帮助供应链各方避免重复检验、重复认证,提高效率和价值。
国际标准对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也可以通过认证认可实现。比如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跟IAF和ILAC签署了合作协议,将来协议成员认可的认证机构开展相关工作,GFSI也会予以承认。“总体来讲,认证认可的四大功能,对于服务供应链的建设、服务国际贸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很多参与国际合作的相关组织,都有供应链方面的要求,比如国际汽车组织、通信组织、航空航天组织等。特别是汽车、通信、铁路装备、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国际组织,供应链都很长,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光靠有限的供方是无法满足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要依靠更多的供方来保证一个产品的完整性。这些国际相关组织对于供应链都提出了标准要求,都需要通过认证认可的方式来实现。
对于为什么要加强供应链安全控制,生飞说,贸易纠纷、贸易摩擦、恐怖袭击、海盗、地震等都会极大影响供应链安全。索马里海盗抢劫商船,很多零部件、供应配件消失,导致不少企业的生产无法维系,无法及时供货,不仅信誉受到影响,也影响整个产业链。日本地震后,多家非日本本土企业也跟着停产,也是因为供应链问题。除了这些外部因素,企业的内部因素比如电力事故、火灾、黑客入侵、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也会影响供应链安全。
在“全球买、全球卖”的大背景下,供应链安全面临着全球共性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国际性的问题需要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从而把供应链潜在的威胁最小化。生飞特意提醒企业在构建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也要未雨绸缪,重点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07年发布的一个标准——供应链安全体系(ISO 28000)。企业按照这个标准,针对人员、货物、基础设施、设备和网络系统等的安全隐患,可以对企业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做出适当的控制和安排,以预防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破坏性后果。
CNAS也开发了认证机构做这项供应链安全认证的认可体系,于去年发布。生飞说,比较遗憾的是,ISO 28000标准是2007年发布的,十多年过去了,全球仅发出了494张认证证书。拥有该证书的企业,在多数国家都是个位数。发的最多的是匈牙利,发了201张,英国发了30张,哥伦比亚发了48张,新加坡发了11张,中国1张都没有。
生飞指出,很多人认为供应链安全管理是企业自己的事,跟其他人没什么关系,但其实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供应链管理涉及很多其他问题(比如自我管理和外部管理如何有效衔接、相关的要求等),否则ISO也不会专门出一个标准、涉及这么多内容。因此,他希望,更多的企业加强对供应链安全管理的认识。中美贸易战和华为事件之后,相信会有更多中国企业重新认识供应链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