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2019-08-0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末梢血常规计数

血常规是体检中经常检验的一项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指标进行检测,以揭示患者的血液疾病或炎症等,是最基础的检查方法之一[1-2]。其对于患者疾病的筛选、诊疗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血液分析仪对血液中红白细胞等进行分析。近几年来,血液分析仪的逐渐应用,使得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与效率逐渐提高。而在临床实践中,有研究发现静脉采血与指尖采血两种采血方式得到的血液标本在检测中会有所差异[3]。故此,对于检测中具体使用哪种采血方法仍然有较大的争议。与静脉采血比较,末梢采血操作方法更为简单,体检人员接受程度更高,但有研究显示,静脉采血得到的血液在血常规检测中价值更高[4]。为研究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8年5月1日—5月31日在我院接受体检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现将详细的研究情况叙述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本院2018年5月1日—5月31日在我院接受体检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常规组60例、研究组60例。常规组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为(45.63±6.26)岁。研究组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为18~69岁,平均为(45.76±6.47)岁。本次研究均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及批准,且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已知情,并签订了同意书。将合并有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行为异常、认知障碍、全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剔除,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施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方法

两组患者在采血前应保持空腹,采血时间固定在早上8∶30—9∶30。常规组患者使用末梢血采血的方法,具体为护理人员使用酒精进行双手的消毒,然后戴上医院统一规定的乳胶手套,方能进行操作。对患者左手的中指指端进行按摩,使其出现充血状态,再使用医用棉签对患者采血部位进行消毒,按捏住患者的采血部位,用无菌采血针刺入其采血指端的内侧,无菌采血针刺入深度为2~3 mm,之后应立即拔针,并使用无菌的棉球擦去采血处溢出的第一滴血液,再使用吸管采取剩余的血液,将采集到血液的吸管伸入真空抗凝管中,之后轻轻的摇匀抗凝管。

研究组使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具体为:使患者保持前臂伸展,在采血部位的上方使用压脉带环绕手臂一圈,打上一个活结,使其握紧拳头以突出静脉。使用碘酊棉签对其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后将针头沿患者的静脉方向斜刺入静脉中,完成穿刺后以缓慢的速度将注射器的针栓逐渐向后拉动,以进行采血。完成采血量后取出针头,将采集到的血液注入真空抗凝管中,之后轻轻的摇匀抗凝管。

两组患者均在采血完成之后的2小时内进行血液的检测。

1.3 血液检验方法

使用我院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在检验过程中应严格的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检验前应对仪器进行测试,确保其运行正常,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其进行保养与维护。使用过程中,应该按照血细胞的检验要求与操作方法进行,在仪器使用24小时后应该对其进行清洗并检查,确保其参数正常、测评正常方能进行后续的工作。

1.4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5]。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研究组血常规检验中WBC、RBC、PLT、HCT、Hb、MCV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基础检查,通过检测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或比例等情况来为病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6-7]。当前,在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使用的采血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静脉采血法,一种是末梢采血法[8]。末梢采血法操作较为简单,应用得比较广泛,且患者耐受性较好,而且对于在部分不能进行静脉采血的患者,如极度肥胖患者、儿童、癌症晚期患者等均可以使用末梢采血。有研究发现,在进行末梢采血时,在患者手指尖或耳垂等部位进行采血,需要进行挤压或按摩,且血液循环较弱,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最终的血液监测结果,使得检测值与实际值产生一定的误差,提高诊断的误诊率[9]。

表1 比较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情况(±s)

表1 比较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情况(±s)

images/BZ_75_213_3037_2303_3095.png常规组(n=60) 6.32±1.02 3.85±0.25 232.52±50.21 0.38±0.03 143.25±15.65 95.65±14.54研究组(n=60) 5.01±1.07 3.02±0.27 209.32±46.25 0.30±0.04 103.25±14.65 80.36±10.32 t值 6.864 2 17.472 0 2.632 4 12.393 5 14.453 4 6.642 4 P值 0.000 0 0.000 0 0.009 6 0.000 0 0.000 0 0.000 0

有研究表明,静脉采血的变异系数较末梢采血低,且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检测结果更为准确[10-11]。静脉采血时主要在患者的手肘部位进行采血,在此部位上,患者的血液循环较为稳定,采血速度相对较快,同时采血过程为完全封闭的,减少了血液标本与外界接触的几率,能够有效避免其受到污染,从而降低了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

有相关研究发现,末梢血液的温度比静脉血液温度低,产生溶血反应的时间更短,在采血的过程中,会受到穿刺深度、外部环境、患者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检测的结果变异系数变得更大,无法准确的反映出血液的实际情况[12-13]。同时末梢血主要由动静脉学、细胞内液、毛细血管等组成,无法准确的反映出血液的循环情况,其在按摩挤压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非血液的成分如组织液等存在,从而加大检测结果的误差[14]。静脉采血则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准确性较高,且不需要进行反复的穿刺。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使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常规组使用末梢采血的方法,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静脉采血的方法比末梢采血得到的结果更为科学,采集到的血液更为稳定,误差更小,且能够避免在采血中发生交叉性的感染或污染血液标本。

综上,在血常规检测中,使用末梢采血的方法具有较多的影响因素且稳定性不高,因此,可以使用静脉采血,其不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还能够避免受到外界的影响,误差较小,能够有效的避免交叉感染或医源性的感染。

猜你喜欢

末梢血常规计数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古人计数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结绳计数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