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策略思考

2019-08-07潘娟翟有龙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

潘娟 翟有龙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本文在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他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情况,积极探索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乡村发展关系的途径,谋划乡村发展新思路,促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从精心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建立城乡协同发展机制、培育和发展农村基层党建、继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经济、建设田园综合体和促进“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这七个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规划;田园综合体;粮草兼顾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一次把乡村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乡村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必须实施的一个战略。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和韩国等国根据本国的发展情况,先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较大,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中国农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41.5%;农业就业人口约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27%;农业增加值占GDP的7.9%;农民工2.86亿人,占总就业人口的3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71倍。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轨迹来看,一般都经历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5个阶段,城乡对立阶段的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一般在30%~50%,城乡融合阶段的城镇化率一般在50%~70%,由此推断,未来几年将是中国城乡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新时代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 精心编制乡村发展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过程是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共识合力、产生集聚效应、减少和消除盲目投资的过程。我国乡村面广量大,既有城市化程度高低的差异,也有山区、丘陵、平原等形态上的差异,乡村振兴既要考虑到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也要考虑基础和条件差异,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我们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重点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产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投资,聚集各方力量,培育和壮大新型特色产业,推进乡村经济和产业的多元化、生态化;在空间布局上,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趋势,区分中心村镇与一般村镇,集中建设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中心村镇和不同功能定位的专业村镇,差异化建设基础设施、配置公共服务功能,推动不同村镇联动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互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合理的规划是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要以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契机,形成不同层面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做到不同层级规划的合理分工、协同配合。

2 建立城乡协同发展机制

乡村振兴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市与乡村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城乡应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推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乡村侧重于发挥食品安全、休憩空间、环境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城市侧重于发挥经济、社会、文化、创新、交流等中心区功能。推进乡村振兴,当务之急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薄弱问题,建立城乡协同发展机制,使城乡居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服务同等,加大乡村地区教育、文化、卫生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城市的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技术、资本要素与农村的土地要素融合,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促进城乡就业、教育、医疗等全方位融合;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全面统筹城乡物质、精神、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只有坚持城乡平等发展理念,建立城乡合作伙伴关系,才能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促进要素对流,形成城乡互补共荣的融合发展格局。

3 培育和发展农村基层党建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要靠各级组织的坚强领导,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坚强堡垒,只有不断地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才能早日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责任落实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党组织带头人选拔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农村农业发展事业;重视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乡村发展带头人,加大对农村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营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培育壮大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4 继承和创新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特点、政治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一些优秀的乡村文化深深融入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渗透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参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加强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名木古树等的保护,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保持乡村文化特色,又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增添先进元素,推陈出新,使乡村文化不断获得内生动力,在冲突与融合、保存与变迁中实现发展与创新,为农村现代化奠定文化基础。

5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经济

振兴乡村要寻找符合发展规律与时代主题的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我国地大物博,乡村类型复杂多样,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风土人情制定适宜的特色乡村经济。特色乡村经济包括特色产业、农家旅游、农事体验等。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立足于产业的发展需求,聚集有效资源,产业化生产,强化顶层设计,配以独特的设计、包装,经过物流运输、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延长产品的产业链,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创立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形成“一村一品”,提高乡村经济的质量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力开发乡村特色经济是有效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6 促进“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在发生变化,人均粮食消耗量逐年下降,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耗量攀升,因此粮食生产结构也应作相应调整,现在我国每年消费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是做了动物饲料,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适应中国食物结构的农业系统,已经不是“耕地农业”,而应向“‘粮草兼顾、重视‘草地农业”的结构转型方向发展。“草地农业”是把牧草(含饲用植物)和草食家畜引入农业系统,把耕地和非耕地的农业用地统一规划,重视牧草产业发展,在耕地上实施草粮结合、草林结合、草菜结合、草棉结合等,通过草田轮作技术,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土地的生产潜力。在我国,经过试验的草-粮轮作、草-果轮作、草-烟轮作等土地利用系统,都可以建成大量的栽培草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大力发展草业,不但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总产量增加,也可以使草地畜牧业蓬勃发展,因此,利用中低产田、季节性撂荒以及采取草田轮作、间作等技术,“退耕还草”、发展草地农业在我国农耕地带具有非常廣阔的前景。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笫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7.

[2] 付泳.对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07).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
城乡制度变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乡村规划专家研讨会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田园综合体”拿地攻略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别让乡村规划变成简单的山寨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