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2019-08-07牛莉
牛莉
摘 要 数学家R.柯和H.罗宾在《什么是数学?》中指出:数学教育正在出现严重危机。不幸的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此负责。数学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虽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能力,但却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语言;数学语言的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77-01
在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呼声下,我们关注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着核心素养下学生的全面培养,可是在一线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许多这样的学生,在帮他们答疑解惑中发现他们不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含糊其辞地说着数学定理,概念定义,更不能习惯使用数学基本语言陈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一味的以为用数学语言说话就等同于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和公式,加之一部分数学教师只以做题训练为主,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语言的使用和习惯培养,使得一部分学生忽略了自身不能自如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培养,久而久之并不能很好的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有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学语言的使用培养应在数学课堂中完成,循序渐进,同时做到课外延展
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应该教育学生在数学课堂使用数学规范用语表达陈述数学问题,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一开始并不一定能够使用规范,让学生先认识到使用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必须在数学课堂内外规范使用数学语言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学生可以先从模仿教师开始,起初的使用也需要刻意记忆,慢慢陈述,甚至做到咬文嚼字,培养学生必须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我是这样做的:通常都在数学课堂中带领学生三到五次,甚至更多次的大声表述当天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公理等,先慢后快,这样训练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多次的重复练习中完全记住本节课的相关概念,也能准确的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本节课的知识点,对于理解不到位的文字叙述教师要做到及时解释,通俗的解释和理解之后仍然要注意今后规范用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会能够轻松而愉快的接受数学语言,也会习惯见到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做到课内课外都能主动规范使用数学语言。
二、在作业、考试、练习中规范数学文字图形语言的使用,让数学语言成为师生同学交流的桥梁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除了语言表达的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图形符号语言在作业中交流,能读懂他人的符号图像语言,也要让自己准确使用图形符号语言,图形符号语言是数学语言的灵魂,它让我们在无声中交流,在符号中遨游,在图形的引导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这些数学语言成为大家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用更为简洁的形式表达着最严谨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规范使用数学语言中获得成就感,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专业化的交流需要规范使用数学语言,否则永远作为门外汉只能看看热闹。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严谨,简洁和魅力所在,用更宽广的视野对待数学的学习,不断地发现数学的知识魅力,语言魅力,简洁严密,准确精悍的数学语言魅力会慢慢感染每一位学习者。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的数学学习中解脱出来,用新的学习方式让自己不断进步。
三、在教学中注意数学语言和普通语言的互译,让部分抽象的数学语言变得易于理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语言
普通语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和最易理解的语言,用它来表述所学知识学生熟悉而且易于接受,对于数学学科中存在的部分抽象和不易于表达和理解的部分,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做到及时的互译,从而达到最快理解和消化的程度,对于拗口又不能够朗朗上口的抽象词,繁琐的图像图形,教师应有耐心的指导互译,用最为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数学语言,从而让学生运用自如,无障碍使用数学语言。这个工作不是几节课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长期坚持,有意培养,教师本身就要做到表率,课堂用语不能过于随意化,简洁严谨记心间,既有生活化的语言做解释,又要规范化的语言支撑每一节数学课,教师应成为“说话的艺术家”、“学生的翻译官“,干练严谨而又充满艺术。
总之,学生数学语言的有意培养不应再被我们忽略,我们教师首先要重视并且行动起来,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使用不容小视,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数学思维形成的基础性语言,也让学生无障碍学习数学成为可能,数学语言不过关,就如同读不懂语文课文一样,更深层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就如同纸上谈兵,丢了玉米捡了芝麻一般得不偿失,我们不能丢掉数学学习中最根本的语言训练,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希望我們的学生能学好数学就从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抓起吧!让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宝瑞.浅析数学语言能力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D].河南大学,2014.
[2]过家福.高中生数学语言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