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2019-08-07王震
王震
摘 要 培养新时期小学生作文能力十分重要。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主要应抓好:激活创新意识,加强基础训练,加强作文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小学;作文;创新意识;基础训练;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8,A,G3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013-01
作文是一种现代公民良好科学素养的体现。因此,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培养跨世纪创造型人才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我们的教育决不能沿袭陈旧的思想和方法。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作用,让学生死记硬背,新时期的作文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一、激活师生的创新意识,师生要敢于求异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時,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小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这给师生松了绑,学生的写作思路不受限制,增加了兴趣,习作欲望倍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文应从以下方面创新:
1.培养学生在作文上的创新意识。
2.指导学生在修辞手段、表现手法、遣词造句上创新。
3.引导学生在作文的立意、构思、结构上创新。
知道作文从哪些方面创新,那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怎样让作文教学的创新落到实处呢?
二、加强学生语文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作文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加强学生语文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指字、词、句段的训练,训练的方式如下:
1.首尾字组词练习: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组得多,这种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说物品的用处:针对一个具体的物品(砖),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用处,要求学生语言完整、通顺。这种训练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培养学生各种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
3.串词组句编故事:向学生呈现一组词汇,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组句、编故事,根据串.词的连贯和故事的意义性和新颖性评定比赛结果。这种训练可让学生表达流畅,思想流畅,联想流畅,可以加强学生的词语知识,让学生思维灵活并具有新异性。增强学生言语能力。
4.扩写生动的句子,简化句子,写比喻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描写技巧,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想象能力。
字、词、句段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激活作文教学就是好方法。
(二)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作文教学
1.改写、加写、补写、扩写、续写课文,结合阅读课进行这方面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激发起对课文中人物的热爱、同情或憎恨的情感,进行合理的想象,对文章进行改写、加写、扩写、续写。
2.(搭框架)组织结构,列题材训练。例:向学生展示一个题目,如“可爱的家乡”,讨论可从哪些方面写家乡的可爱,讨论具体材料安排和增减及如何使用具体材料适合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集中思维,能帮助学生在文章结构上进行创新。
3.加强读书训练,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形式丰富、积累语言。让学生不断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创新。这是积累书面语言的主要方式。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读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文学巨匠的方法,不正道出读书的重要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要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情。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样加强作文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作文的兴趣。
三、加强作文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所以,教师们应把儿童带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通过生活,观察玩赏,丰富学生作文的感性材料,活跃学生思维,激活作文教学。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以下作文的方法:
1.听音响作文法:教师可以设计十几种音响,如歌声、风筝、流水声、读书声、动物的各种叫声,让学生根据音响进行想象。
2.绘画作文法: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言语,绘画是儿童乐于表达的一种语言方式。可以让学生绘出图画,反映他们所要表达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3.态势语言激活作文法:态势语言是通过人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表现出的语言。通过态势语言激发学生的书面语言,是最有效的方法。我经常组织学生利用态势语言编小品、故事,给学生营造作文的情景。
4.收集自然标本、小物件、激活学生作文的欲望:学生生活天地广阔,他们会收集许多自己喜欢的图片、物品,他们喜欢把自己喜欢的物品,介绍给大家。此时学生的创造性的言语会表达得淋漓尽致。
只要老师们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就会发现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有趣的作文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定会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