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扫码送礼物”,馅饼还是陷阱?
2019-08-07董忱
董忱
饮料、洗衣粉、餐巾纸、小玩具……,只需扫一扫二维码,礼物即可免费到手,这种活动肯定很多人都遇到过。
在济南街头有多处地点,有人在简易的小桌上摆上礼物就开始向过往行人进行推销,记者观察在五分钟之内被其拦下的九人中,有六人直接走开不予理睬,有四人可能出于善心扫码领取了礼物,问题是,这样扫二维码真的安全吗?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
陌生人“求扫码”还送礼物
7月12日下午,市民王先生和女友逛街时,在泺源大街银座商城附近,一陌生女子迎面上前请求道:“帮忙扫一扫二维码,送你一把扇子一瓶饮料。”原以为只是扫码关注一下微信公众号,王先生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打开微信“扫一扫”。女子从她的微信里打开一个兼职群,从众多二维码中挑出一张放大,让王先生扫完码。
“我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她就直接抢过我手机快速点击了一系列的‘确认,全程不到10秒就完成了,然后顺手递给我女朋友一把折扇一瓶可乐就转身又找其他路人去推销了。“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只感觉有些不对劲,并没有想太多。
“我的手机屏幕上好像出现了‘安全校验‘辅助成功的字样。”当晚,王先生意识到不对劲,上网查询得知,他在白天的扫码其实是被人利用“辅助恶意注册微信号”,甚至可能是“辅助解封”被封停的账號。王先生对此很气愤,于是向历下区的派出所反映此事。
13日下午,记者来到王先生所说的位置,并没有找到这群“求扫码“人员。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很多商家通过微信进行营销已是普遍现象,最常见的就是扫码送礼品,为吸引消费被要求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有的还要求通过注册成为其会员后才可领取礼品。
在某商城记者在工作人员的不断纠缠推销下关注了一个商家,并按其要求填写了相关信息,包括个人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等,注册成功后,工作人员给了记者一个简易自拍杆作为礼品,很快记者发现商家开始定期推送产品、活动信息、优惠活动等,还有众多商品推出了会员价。
记者了解到,有些商家要求更为复杂,不仅要注册会员,还要将购买商品进行截图发到朋友圈,有的甚至要求一定数量的朋友转发。还有个别商家在注册会员时还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月收入等更详细的信息,有的还要完成简单的问卷调查。
“扫完码我就开始后悔了,关注了公众号后还不能退出,取消关注也不行,删除后又自动出现在手机上。“在历下区一幼儿园门前,一群人都在扫码,刘女士没考虑太多也随着大家扫了个码,领了个玩具,”天天都收到一堆垃圾信息,全是推销,我觉得个人信息被泄露了,推销的以婴幼儿用品和女性用品为主,你说这可真是贪小便宜因小失大,以后可不敢随便扫码了。”
“如果是我熟悉的商店,扫个二维码送个礼品,我有可能参加,因为相对比较信任,但如果在大街上,有陌生人‘求扫码,我不会参加,还是谨慎为好,我最怕个人信息被泄露,毕竟手机上关联着好几张银行卡还有私人信息。”接受记者采访的邢先生表示,不能随便扫陌生人的二维码。
记者就“扫码免费领礼品”这一话题,在泉城广场随机进行了采访。大多被采访的人表示曾见过“扫码免费领礼品”的活动,在路边设简易摊点、时间不固定、见人就邀请扫码,是该类活动的显著特征。为诱惑大家参与扫码活动,对方常常在桌子上摆放钥匙扣、水杯、毛绒玩偶、自拍杆等礼品,并称只要扫描指定的二维码或按要求完成相关下载、注册即可免费获得礼品。
“领完礼品后就取消关注或卸载掉下载的APP就好了。”抱着这样的心态,随机采访的十人中有八人体验过“街头扫码”。其中有三人表示上当了,很多APP无法卸载,垃圾信息天天推,不看都不行。
“当时就是想要玻璃水杯。”聊起自己参与扫码领礼品活动的初衷,学生小李表示他就是奔着免费礼品去的,从未详细了解过对方向他推广的是哪类公众号或APP。当时,小李不仅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APP,还填写了个人信息,注册了账号。领到水杯的当天小李就卸载了APP,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随后几天他的手机仍然接到了各种乱七八糟的借贷、办卡类短信轰炸。“太烦人了,从此以后再也不相信什么扫二维码。”小李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赠送的水杯没用几天掉地上就摔坏了,扫码一年多了,垃圾短信还是天天送。
保护自身信息很重要
有中央媒体曾经披露过,这种APP推广活动中,很多兼职“推销员”都是在校学生,他们以此谋生,有人甚至能通过邀请扫码日入5000元!
采访过程中济南某大学学生向记者透露里面的利益链,“我们是依据扫码的难易程度进行提成,扫码流程越复杂我们的提成就越多,有的同学一个暑假就能赚到三万元。”
大多数商家只是给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拉粉丝,每拉一个粉丝他们就能提成1—2元,如需用户用手机号注册,他们可提成5—10元不等。
“为某金融公司的APP提升‘装机量,这最能挣钱。该公司要求用户下载APP后,填入姓名、手机、身份证号,如用户选择绑定银行卡的话,每单可直接提成50元,如不绑卡而只选择留下照片的话,每单提成也有30元,我们一般都会准备一些小礼品给用户,当然这些小礼品都不值钱,最贵的批发价也就5元吧,如果顺利的话在济南的繁华地段每天拉10个用户是很正常的。”济南在校大学生小李告诉记者,他和同学只干了一个月就没有再做,“我们知道这样做也不太好,就停止了这项工作。”
当然在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人群中尚未有因为街头扫码而出现钱财受骗、遭受损失的情况,但记者在网上搜索相关话题时却发现因街头扫码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遭受财产损失的案例不胜枚举。
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二维码?如何防范扫码带来的风险呢?
“街头扫码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正规商家通过微信营销,吸引消费者关注公众号而开展的扫码领礼品活动;一种是街头摆摊,没有实体营业店的公众号或APP推广。”历下区负责网络安全的崔警官介绍,前者是商家推广商品及活动信息,相对安全;对后者则需保持警惕心理。
“大家遇到以下四种情况最好不要扫码。一是扫码后需要下载APP。该类APP基本没有安全保障,可能带有病毒或容易被植入木马程序,导致手机号、通讯录、支付账号等个人信息泄露。二是扫码跳转网页。扫描二维码后跳转的网页安全性不确定,很有可能是不法分子搭建的钓鱼网站,该网站诱导用户注册,不仅能获得个人信息,还可能威胁到用户的财产安全。三是陌生人扫码加好友。此类人群多为微商,一旦加为好友,朋友圈就会被大量产品广告刷屏,容易上当受骗不说,还可能泄露自己及家人、好友的照片,被不法分子利用。四是扫码关注公众号。虽然公众号个人隐私泄露风险较低,但如果关注的是诈骗团伙或传销组织的公众号,很有可能被洗脑导致上当受骗。”崔警官特别提醒大家:要认真识别陌生二维码、谨慎扫描二维码、不要因贪图小便宜而随意扫码关注。此外,也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二维码,以免发生泄露隐私或财产被盗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