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红色经典

2019-08-07

齐鲁周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张嘎红星心田

“红星”照耀中国

著名军旅儿童文学作家,小说、电影《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的作者李心田先生于2019年7月3日5时40分在济南逝世,享年91岁。

1974年,一部《闪闪的红星》电影,如春风拂面,和煦了万千心田。英雄少年“潘冬子”的形象,和着至今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成为几代中国人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其实,早在《闪闪的红星》电影上映10年之前,《闪闪的红星》小说就已经创作完成。《闪闪的红星》令人称奇,它是我国当代小说版本较多的作品之一,也是改编为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且获得成功较多的作品——于1972年5月首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后,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各种版本一印再印,加上广播剧、电影、连环画和后来的歌舞剧、电视剧、动画片与原著相辅相成、珠联璧合,使这个系列成为中国经典的红色兒童作品。

“这一辈人的童年,充满着多少挣扎与苦难啊!后人不应该忘记为创造美好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这就是我创作《闪闪的红星》的初衷。”李心田如是说。《闪闪的红星》之后,他又接连创作和出版了《跳动的火焰》《屋顶上的蓝星》《蓝军发起冲击》《风卷残云》《梦中的桥》等多部中长篇小说和话剧剧本。作品广涉少年成长、社会现实、军队建设等各个层面,数十年笔耕不辍。

《闪闪的红星》之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题材儿童文学创作繁盛一时,《红孩子》《小兵张嘎》《小八路》等,都成为经典儿童形象,被几代人喜爱。潘冬子、张嘎、雨来、王二小等人物形象,至今仍有着其独特的光辉。

伟大时代的恢弘史诗

红色经典,一般意义上是指产生于或者反映中国革命年代的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广义上包括文学、影视、音乐及舞台剧,狭义上指文学作品,特别地,指代“三红一创,山青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1942年,在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红色经典由此在解放区孕育。1949年7月,先于新中国的诞生,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总结并为新中国文艺定音。其后的17年,农村和革命历史成为中国主流文艺题材,成为红色经典主要部分。

史诗性和英雄品格是红色经典最为显著的特征。它们以强烈的史诗意识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真实地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辉而艰巨的历程。

这些作品的作者大都是其所讲述的革命历史的亲历者。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对《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革命生涯和文学生涯的概括,他们“并不是为了写作而走向战场,而是在那个弥漫着血与火的时代,和中国人民一起站到了生与死的十字路口”。而那些艰难曲折的革命经历,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只要拿起笔,让思绪回到那个年代,就能重新获得力量,以百倍的勇气和意志,顽强地生活和写作。写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呈现了它高于生活的价值。”

红色经典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和熠熠生辉的共产党员形象,《青春之歌》中绽放着青春风采、勇敢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知识女性林道静;《红岩》中忍受酷刑、坚贞不屈,怀着崇高理想、不畏牺牲的革命烈士江姐;《创业史》中勤劳朴实、坚忍不拔,虽然遭遇磨难却仍坚持创业的普通劳动者梁生宝……这些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必须、也必将经得起时间的检阅。红色经典承载着几代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每一次经典重温都是一次最好的纪念——我们的革命英雄,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形象,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活在书页间、活在舞台上、活在银幕中……

猜你喜欢

张嘎红星心田
郭红星:扶危济困终不悔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抗日的洗礼
心田上的枣树
感同身受,让教育浸润心田
闪闪的《红星》
小兵张嘎
心田上的风景
种好心田上的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