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华:把简单的东西做精做专才会开心
2019-08-07
梁景华是香港贸易发展局基建发展服务咨询委员、美国林肯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名誉顾问、“创基金”始创理事、他分别被选为中国及香港十大杰出设计师、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其作品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展出、现任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名誉顾问等。
梁先生在1994年创办PAL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为中国及海外设计了很多不同的大型国际五星级酒店、会所、商业及房地产等项目,当中许多项目更成为当地的标志性项目。梁先生和他的团队凭出色的作品已获得国际大奖达300多项。他的设计追求创意、永恒和灵气,擅长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把空间艺术化,强调品味和谐、舒适,务求提升生活素质,为人类带来幸福、愉快的环境。
《设计》 梁景华
《设计》:您在室内设计领域深耕四十余载,进入大陆市场十数年,作品遍布各地,请您谈谈这些年来您对行业、市场环境及流行风格的变化的观感。
梁景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室内设计变化非常大,从以前什么都不懂到现在已经站在了国际的一定高度,有一定影响力的状态,在国内已经是很成熟的阶段。因为一些内在的因素,还不能说非常强大,但是慢慢会在国际舞台上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设计》:您的设计项目多是高端住宅或大型商业空间,客户的要求与您“Simpie is the best”的设计理念是否会有所冲突?您如何在实践中弥合这种冲突?
梁景华:这个年代,我们希望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流行的是一种低调的奢华,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空间,重点会在软装、艺术品的摆放,还有优质的家具等,制造氛围。现在无论是工装还是家装,都讲求舒服、内敛、有氛围的高雅格调。高雅的格调不是奢华的简单堆砌,这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Simple不等于“简单”,它是内敛内敛、简约,是有内涵的铺排,是空间有一定的格调,让空间产生高雅的感觉。所以这中间并没有矛盾。
《设计》:请介绍一下您创办'创基金“的初心以及基金发展的现状。
梁景华:创基金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我们的目标是协助中国的设计业发展,希望通过我们的资助,能够让我们的设计师发展得更好,帮助协会发展。我们有很多内涵的东西,很多厂家、企业捐款,我们来策划活动。比如在大学设立奖学金,在乡村推广美学教育,让小朋友有更多机会了解美学概念,对他们美学修养、品味有所提高,以后能够做更多事情。还有很多不同的活动,如环保计划等,只要是我们认为有意义的,向我們申请的我们都会提供帮助。
教育方面,我们还策划了一些课程,帮助刚刚毕业几年的设计师。
《设计》:您曾说“设计就是掌握地域和文化的原则”,那么您具体是怎样去了解一个不熟悉的地方的在地文化的?
梁景华:我们会考察当地的文化,这是很重要的步骤,发掘当地传统文化成为设计亮点。在不同的地方我们会用不同的渠道,如在网上查资料或在当地考察、走访当地的朋友、学者等。
《设计》:新技术和新材料往往能给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您在设计工作中是如何看待和应用高科技和新材料的?
梁景华:这个时代新材料层出不穷,我们公司很欢迎厂家给我们提供不同的材料来试用。刚刚一个美国公司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布料,上周还有欧洲的新皮料过来。我们很喜欢用不同的材料或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对我来讲毫无障碍。但我们会综合考虑应用后对我们的设计理念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影响设计的基本格调,不成熟的材料我们也不会贸然采用,会进一步研究,在每个项目中也不会采用太多。总的来说,我们会大胆尝试新材料。
《设计》:中国文化越来越自信,中国元素在设计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具体呈现则良莠不齐。请谈谈您是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的。在您看来,怎样才算得上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运用得当?
梁景华:应用东方文化理念的设计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大约从五年前开始,我们把中国元素应用在现代的环境中,大家都已经很擅长。但是大趋势—直在发展变化,潮流决定不可能继续大量使用,像一些明式家具已经很少用了,因为没有新意,过犹不及。设计要走在前面,为未来设想。我们现在的想法是把中国元素内涵的东西发展出来,而不是具象地表达,我们会让氛围有东方的味道,表现的方式是简约的,要的是格调和味道,把中国人文的“君子”的感觉发散到空间中。调性是很东方的,具体符号性的东西尽可能少用,讲求的是“写意不写景”。
《设计》:您的价值观是“简单生活”、“让周围的人开心”,而简单的背后往往并不简单,请您谈谈当中蕴含的您的人生信条和设计哲学?
梁景华:我希望我会低调简单,“简单”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所谓“简单”,而是不要去想太多,比如说我要挣很多钱,我要投资,或者为了利益而四面出击急于做很多事情。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沉淀、专注。我做设计这么多年,仍然专注于设计,把它做专、做精、做准。当你专心,你会发现越做越简单,越做越擅长。
我觉得应该回归初心,把简单的东西做精做专,你把自己擅长的东西一路做下去自己就会很开心。这也就是一种匠心的做法,会把行业越做越好。以日本为例,他们很多传统的产业都发展了很多很多年,一间小店都可以世代传承,用拳头产业的精神,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我们欠缺这种精神,都在想做大做全。我觉得简单点,比较容易快乐。
《设计》:“跨界”是近年来流行的话题,您是否也有跨界的尝试?如果不考虑客观因素各种限制,您此刻最想设计的东西是什么?
梁景华:有时候贸然跨界是很危险的。如果你还没有成功就马上跨界,不再专注,当然不一定不会成功,这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定位。我个人不会贸然尝试,偶尔可以玩一下小跨界,比如跟艺术家一起做些作品。
我有设计一些家具,品牌是“梁景华”,但经营推广是由厂家在做,我只是提供设计,不会违背我对设计的专注。当初开始设计家具是因为没有选择,以前都是往意大利去买,我从我的设计经验出发,利用对流行的敏感度,设计一些民用家具,有一些东方的味道,尺寸上也考虑了要适合现代的中国市场,出品的沙发、餐椅、餐台等都是转为中国家庭设计的。目前已经设计了八十几款家具,对我来说也并不费力,不需要耗费很多精力。
《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存在在校期间训练密度和强度不够大的问题?您接触的业界新人反映出室内设计教育领域存在怎样的问题?您有怎样的建议?
梁景华:这个问题相对复杂。市场对这个行业有很大需求,但中国室内设计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每年都会去中央美术院讲一周的课,我接触到的学生对室内设计的认知都不是很清晰,知识体系架构不完全。很多毕业生都很痛苦,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行业。我建议,中国设计教育体系要多引进海外的信息和师资,一些海外教育机构的内容模式也可作为参考,拓宽设计教育的板块。目前来看,有的老师可能自己学的是建筑或艺术,自己也并没有做过设计,教学生就有些勉为其难。很多毕业生都是在工作之后才开始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说得更深远一些,中国的美学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小学生很多不会画画,美学的训练少,美学修养就比较差,这是与欧美国家比较大的差距。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但是有名的设计师很少,你试试看能不能数出二十个名字?港台地区的美学修养培养较早,设计师的成长过程有一定的优势。
《设计》:做一个好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如何继续学习?您对工作室招聘设计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梁景华:首先要做个有责任心的善良的人,要专注于设计。设计师对周边的环境、文化经济、人生哲学、艺术建筑都要懂,所以好的设计师要好学、对生活有热情、对人有关怀、有创意。我们的业务板块分布在香港、上海、深圳和北京,主要业务在香港进行,因为相对来讲香港的设计毕业生能很快地独当一面。
继续学习不一定要进培训班,要从生活中学习,要爱生活,好学,日常逛逛艺术馆,出去旅行,阅读大量书籍等,要自发地去巩固对设计的认知,去了解设计之外的东西,这是一个连续学习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年轻设计师要多了解世界,然后融入自己的设计中。画图等技能几年就可以上手,有创意的设计师不是单单会画图,技术层面可以要人帮忙,而要把理念融入设计创意则需要很多的经验和经历。
《设计》:请提出一个您认为当下最值得业界讨论的话题并抛出您的观点。
梁景华:那就讨论一下设计风格的问题,我总是被问到中国会流行什么风格。从欧式古典到简欧到简约、现代中式、极简,都是符号性的东西,未来的世界究竟是什么风格会流行,大家都很关注。我认为,未来中国会百花齐放,国际化、低调奢华、简约等风格都会在,比如会有不同线条形制、颜色的搭配,法式英式美式的混搭也是可能的,不同的风格用在不同的空间,风格的选择是要适合当代的情况,全球流行的东西也会影响我们,流行趋势是根据我们的生活的状态、技术、材料来发展的。
举例来说,我们在家基本都不看电视了,背景墙就已经过时了,那个地方就可以放一幅画,挡住黑黑的电视。
莆田正荣营销中心 方盒中的几何律动
生活的律动是由一个个点相连而成,正如数学中变幻莫测的几何,无穷极的丰富变幻表现出不同的节奏。莆田正荣销售中心,以几何图形为设计主题,在方盒中演绎几何元素的极致律动。
建筑的棱角,抚平了城市的浮华,正荣销售中心的建筑方盒伫立在城市之中,外立面被大小不一的菱形包裹着,交错的图形表现出不同的节奏。正门高挂着“城市展厅”,展现的是与城市交流的构想及空间功能的延展。
“Simple is the best”(簡单就是最好的),空间应当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意境,简约不简单的布局让视觉更加干净、开阔。设计师以“纯粹”为主题,还原空间最真实的状态。以简单的黑白色相间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域,以交错的层次性来定义与定向空间的领节点,也让区域与区域之间保有沟通与串联的属性。
在材质的规划上,利用不锈钢及大理石两种材料,让销售空间带有简约大方的气质,在单 纯的空间中发挥出精炼的质地,再与搭配温润蓝色的点缀,使整体空间融合在一起,不同 的功能区得以自然的过度。
“每一件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是正荣集团一直秉承着的美好生活住宅的理念,并 将此延伸至社区建设之中。本案空间以“城市展厅”为概念的,设计师从如何实现功能的 延伸和更多的粘性为出发点,从现代人的属性出发,将工作、生活、交流等功能无边界融 合。
在此,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过多的铺陈,只有纯粹的线条和几何图形串联都市人生活中 的点滴,构造专属于城市生活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