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宾:在文学和艺术中汲取创作的养料
2019-08-07
琚宾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在建筑空间里的运用和创新,以个性化、独特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设计理念,以全新的视觉传达来解读中国文化元素。
在作品中,将“当代性”、“文化性”、“艺术性”共融、共生,以此作为设计语言用于空间表达。从传统与当下的共通、碰撞处,找寻设计的灵感;在艺术与生活的交错、和谐处,追求设计的本质。在历史的记忆碎片与当下思想的结合中,寻找设计文化的精神诉求。
《设计》:您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琚宾:我觉得行业发展如果一定要细分的话,应该会是“起步”、“发展”、“学习”、“自立”这些阶段。这是个复苏或者说复兴的过程,个人感觉国内整体都在找寻“自己”。
《设计》:国内室内设计行业与国外的差别有哪些?
琚宾:单独从专业本身来讲,国内国外其实都一样,只是所处阶段的不同。教育方面我们在大力发展中,单以深圳来举例,政府的各种支持力度都是很大的;产业链的多数都有好机遇,从而产生了好企业;上下游链接还有着很大的空间去拓展;国内的奖项比较多,并且是越办越好的趋势,竞赛和展览都有着蓬勃发展的美好气象。
《设计》:目前国内室内设计行业存在哪些问题?
琚宾:任何快速发展中的事物因为环节众多,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点自身的问题。而在向好的节奏中,问题在多数时候是容易被忽略掉的。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设计》:室内设计师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是怎樣的?
琚宾:如果上升到非职业意义的“师”来说,这路径便是没有捷径,唯有学习,不停止的学习。
《设计》:为何工作室叫“水平线”?
琚宾:“水平线”一词本身颇具东方哲学,其在词典中的释意为“向水平方向望去,天和水面交界的线;与铅垂线相垂直的线。”“线”是认知事物最基础的抽象元素,代表着开始与发现;“水”本身具有反射的物理特性,好似虚实的线性交界;当反射的物理属性投影到传统与当代、传承与创新之中,“水平线”则是恰到好处的一种平衡。纵向来看,线之上,为天,谓之先锋;线之下,为水,谓之传统。天水相接,全球化视野和东方美学底蕴愿在这里得到融合交界。横向来看,线性延展则是一场趋于无限的探索求知,不断延绵,发掘新的可能,触达新的业态。两侧垂线则是一种微妙的克制,给这场探寻添了几分自知。这个要说意义的话,可以很多,例如,一种水准,工地施工的第一道工序,水天交织面,多好看……要往简单说的话,也可以说是顺口好记。
《设计》:您的每个作品都是很有意境的名字,如何给作品起名字?
琚宾:其实不是为了起名字而起名字,还是符合逻辑、符合作品本身气质的,当然也要凭感觉。比如隐匿在深圳体育馆内的庭院餐厅“东西小院”,其名字“东西”除了暗含方位代五行,囊括空间概念、文化属性,还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人、事、物琚宾:在文学和艺术中汲取创作的养料而那、个地方也正是按照这个名字生长。再比如合肥万科的项目“二花”,那是一个从建筑到室内再到景观都是按照永久的图书馆来设计的售楼处,同时也是按照一个小型图书馆的使用方式来做动线的图书馆,二者同时存在,一枝二花,一体两面。皆包含作品本身气质且符合逻辑。
《设计》:您在寻找气质美学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受到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这种气质美学的设计语言在您未来的作品中是否会发生变化,是升级还是会转型?
琚宾:关于“气质美学”,我并没有刻意去寻找,只是在许多空间设计中,似有似无的就传递了出来,它游走在空间当中,被墙体包裹。而这些或许与我对于空间的一些研究有所关联。大概十年前,我开始关注园林的物理空间手法,转换到空间运用当中。比如我们在园林中走路的尺度、院墙的高度、庭院的境深,你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它都有一种东方人的关系,叫可观、可望、可游、可居,一步一景,随方制象。之前对于空间的研究都是三维转三维,最近这五年,我在研究二维转三维,我会通过一些艺术绘画,思考如何从二维的绘画当中转换成三维空间。从园林到绘画、从艺术到文学,这些都是立体的、各种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综合影响。严格来讲,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就如我现在的设计是从建筑、室内、产品,力求全部完成一样,目的只有一个一一挑战自己、离开已掌控的设计舒适区,不停地突破。
《设计》:设计师可以在文学和艺术中汲取哪些营养?
琚宾:文学和艺术是滋养灵感的温床,与空气和水一样,不能分离。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个三角构成体,左边是文学,右边是艺术,上面是建筑。只有文学和艺术可以永存于世,其它都是过眼云烟。文学和艺术是我对建筑、创作的养料。当思考维度能从艺术,到文学,到建筑,三个之间自由翱翔的时候,就会自由。
《设计》:“自然”给您做设计带来了哪些灵感?
琚宾:“自然”一直是我敬畏的、谦逊以待的最大对象。在设计中,我希望最大限度地展现自然景观,不抢夺自然的秀美。因此有时需要将设计“藏起来”,或者说空间需要和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与自然和谐,达到一种气质上的统一和韵律上的平衡,让空间成为景观本身。两者之间相互映衬、加分。
《设计》:和建筑师合作项目时,建筑和室内行业之间的断档如何弥合,由哪方来主导?
琚宾:现在我好些项目都是建筑、室内一体的设计,没有分离、互为因果。之前和建筑师合作项目时,也不存在“断档”一说,大家都是彼此尊重,相互成就的。当然这基于我们对设计本身一致的认识,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等的高度统一。我们都很尊重对方在专业上的坚持和追求。
阳朔Alila酒店
糖舍本身有着旧厂房、工业元素,整体力量老得很雄厚,很需要在旧的空间里借当代性去碰撞出新对话,产生新能量。于是有了红大堂、金书吧、蓝酒吧,钢板锈色餐厅……每个空间里都有种强烈的颜色,将艺术性做到极致,与无法大改的老房子形成对抗、达到平衡,变出生机,将记忆海马体内部增益成长期且更加有趣的层面。
曲得合韵,老房子体验,新房子舒适。当然这更是在强调历史客房有种更深刻的体验,有着特定位置的悬窗和风景,有特殊营造出的气质和感情。新建筑中的房间内饰很柔和,整个空间气质很细腻温软,有种轻松爽朗的少女感;洗手间的浴缸有一面石头的墙,那些被切成不规则形状后再砌成的当地毛石,除了功用外还体现着度假性;床头有桂林山水图样的浮雕,很接地气……这种装饰性的渗透需要设计把控,不能少不能散,还不能腻。
度假时的视线大抵都是平铺及向上的,于是别墅中的天花很不同,墙上则极简的干净。内里有阳朔的麻绳,交织成不同的纹路;还有如中国画般的摄影,水墨的很清雅,其后另有玄机;再有当地的石材,处理的很呼应地域关系……在里或外都可以听雨看树闻香。舒适度和当代性的结合是基本要考虑的,空间的在地性的应用也是要考量的。我们将老糖厂窗户上的旧图案提取,把在当地随处可见、和阳朔路边马路牙子同根同祖的石材,运送到外地加工完了再运回来,从SPA铺到客房再到别墅,这个图案贯穿酒店各个区域。SPA建筑外观改造于老的储藏空间,是个旧罐子,这应该是全场最呼应糖舍本身属性的地方。天气晴朗的时候,阶梯边上透着光,连接了数百个明亮的孔洞,各种光斑和阴影汇集一处,与水泥一同铺成了条旋转状通往胜境的路。内里可以体验到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的特殊性,也可以感知到光的能量、光的流动,像万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