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M1·1287[F68:W1]残历考
2019-08-07郝军军
郝军军
內容摘要: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了一些古代历日残片,编号为M1·1287[F68:W1]的一件为最新发表的,有学者对其年代进行了研究,但结论明显有误。本文进行了重新考证,其确切年代应是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是一件重要的元代《授时历》实物。
关键词:黑水城;元代;历日
中图分类号:G256.1;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3-0093-04
Abstract: Some ancient calendar documents were found among the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Khara-Khoto in Inner Mongolia, of which the recently published M1·1287[F68:W1]has attracted particular attention. After meticulous research,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revious scholarship on the chronology of this fragmental calendar is largely erroneous, and that M1·1287[F68:W1]dates exactly to the 23rd year of the Zhizheng era during the Yuan dynasty(1363 CE). In the larger domain of Yuan dynasty archeology, this artifact is valuable physical evidence of the Shoushi Li(Time-Telling Calendar)type of time keeping record from the Yuan dynasty.
Keywords: Khara-Khoto; Yuan dynasty; calendar
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黑城)遗址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故城,是一处十分重要的遗址。1983年和198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此进行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标本及文书,其中包括少量历日残片。1987年报道的发掘纪要中公布了一件历日残页(F19:W18)
[1],张培瑜先生考证其为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授时历[2]。随后,李逸友先生在《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中又发表了一些[3],这些历日的年代也多数被张培瑜先生所考定[4]。2008年出版的《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卷8,收录了更多的这两次发掘出土的历日[5],其中有一件编号为M1·1287[F68:W1](图一),属于首次发表,彭向前先生考证其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残历,认为是黑水城出土的年代可考元代历日文书中年代最早者[6]。
笔者在学习中国古代历日知识的过程中,偶然接触到了这件历日,发现彭先生在考证过程中有疏失之处,导致结论出现偏差。笔者不揣浅陋,现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公布于下,东施效颦之作,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这件历日残宽4.3、残高7.7厘米,上下左右均残,但其上部的文字还比较完整。参考彭向前先生的录文,笔者重新录文并加标点如下,[ ]内表示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出的字。
[十二日己卯土]危张宜……
十三日庚辰金成翼……
十四日辛巳金收轸,日出卯初二刻,宜……
十五日壬午木开角,日入酉正二刻……
[十六日]癸未木闭亢……
残历保存下来的文字有五行,包括日期及对应的干支、六甲纳音(即金、木等)、建除十二客(即危、成、收、开、闭等)、二十八宿(即张、翼、轸、角、亢等),另外在十四日、十五日下还有日出、日入时间。从十四日最后一字“宜”来看,应该还注出了每日的宜忌事项。显然,这是一件典型的印本具注历日。对于这类残历的年代研究,学术界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7]。这件残历提供的信息虽然并不少,但实际考证过程较以往所见的更为复杂。
我们首先可以知道残历十二日到十六日所属月份的朔日干支,十三日为庚辰,查干支表可知初一(朔日)为戊辰。彭向前先生将初一定为辛未,而辛未实际上是本月初四,朔日定错,后面的考证也就随之失去了基础。
再来考察残历所在的月份,首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星命月”的概念,这是邓文宽先生使用的一个名词,也有学者称之为节气月。“星命月”和农历月份不同{1},是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月份的,一年十二个“星命月”,一共约365天,从立春当天到惊蛰前一天为“星命月”正月,从惊蛰到清明前一天为二月,依此类推,十二月是从小寒到立春前一天。这是古代历法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不仅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一些迷信的内容也往往与之联系。干支纪日中的地支与建除十二客(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之间,在“星命月”中有固定的对应关系[8],如表一所示。
从这段残历看,十二日到十六日的地支卯、辰、巳、午、未分别对应危、成、收、开、闭,说明这几日在“星命月”七月内。但是,“星命月”和农历月份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星命月”一般是从上个农历月的下半月开始,到农历当月的下半月;或者从农历当月的上半月开始,到下个农历月的上半月。就比如“星命月”七月,可以从农历六月下半月开始,到农历七月下半月;或者从农历七月上半月开始,到农历八月上半月。残历的十二日到十六日均属于“星命月”七月,正好为某个月的中间几天,说明只能是农历七月,如果为农历六月(或闰六月),则“星命月”七月初始的立秋那天不晚于农历六月(或闰六月)十一日,这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为农历八月(或闰七月),则“星命月”八月的头一天——白露最早也要从农历八月(或闰七月)十七日开始,也是不符合历法的。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残历的这几天为某年的农历七月十二日到十六日,七月初一(朔日)的干支为戊辰,这是确定该历年代的第一步。
黑水城出土文物主要为西夏到元朝,下限可到北元时期,为保险起见,我们将寻找范围定在1000年到1400年之间,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10],这其中七月朔日为戊辰的有1115年、1146年、1172年、1239年、1296年、1332年、1363年,共有七个选项。
残历在每日下还注出了当日对应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和七曜日(日、月、火、水、木、金、土)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表二)。残历七月十二日对应张宿,由此可以知七月十一日的星宿为星,再往前推七日,七月初四对应的星宿为昴,也即七月初四为星期日,我们看一看这七个年份的七月初四是不是星期日,查《二十史朔闰表》后附的《日曜表》,1115年七月初四(公历7月26日)为周一,1146年七月初四(公历8月12日)为周一,1172年七月初四(公历7月26日)为周三,1239年七月初四(公历8月4日)为周四,1296年七月初四(公历8月4日)为周六,均不合;1332年七月初四(公历7月26日)为周日,1363年七月初四(公历8月13日)为周日,与这二者相合。
我们再查一下张培瑜先生的《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1332年为元至顺三年,七月戊辰朔,七日甲戌立秋,廿二己丑处暑。1363年为元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戊辰朔,五日壬申处暑,二十丁亥白露,立秋七月节在六月二十日[11]。
1332年“星命月”七月从农历七月七日开始,1363年“星命月”七月从农历六月二十日开始,二者的农历七月十二日到十六日均在“星命月”七月内,无法排除其中一项。
我们继续寻找,因为每日下均注有对应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角排第一,残历的七月十五日正好为角,那么可以看一看1332年和1363年的七月十五日对应的是不是角{1}。黑水城发现的其他元代历日可以作为重要参照,其中距离1332年最近的是黑水城M1·1284[F21:W25],张培瑜先生考证为至正十年(1350)历日[4]170-174,从该历五月一日星宿为胃,可推知五月十三日为角宿,1332年七月十五日到1350年五月十三日间隔6524天,6524÷28=233,可见1332年七月十五日的星宿确实是角。黑水城出土的M1·1283[F19:W18]经考证为至正二十五年(1365)七月历日[2]91-92,该历七月六日为角,查1363年七月十五日至1365年七月六日间隔700天,700÷28=25,可见同样符合条件。
众所周知,一份历日不可能同时属于两个年份,这份残历到底是哪一年的呢?我们注意到,在残历十四日、十五日后面,分别提到“日出卯初二刻”、“日入酉正二刻”,这是我们揭开谜底的最后线索。
1332年七月十四日是在当年的立秋后7天(夏至后52天),1363年七月十四日则在立秋后24天(夏至后70天),二者的日出时间肯定是不同的。韩国奎章阁收藏的元代王恂等人撰写的《授时历立成》中有推算日出日入时间(以元大都为观测点)的立成表{2},从而可以计算出1363年七月十四日日出时间在卯初二刻左右,七月十五日日入时间与酉正二刻接近。而1332年七月十四日日出时间在卯初初刻到一刻之间,七月十五日日入时间在酉正三刻到四刻之间,与残历有较大距离。所以这段残历应属于1363年七月,而非1332年。
最后,可以按照学界惯例,将这片残历定名为《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岁(1363)具注历日》,是一件珍贵的元末《授时历》实物。黑水城发现的多种印本《授时历》,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元中央政府对包括黑水城在内的边疆区域的有效管辖。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J].文物,1987(7):1-23.
[2]张培瑜.黑城新出天文历法文书残页的几点附记[J].文物,1988(4):91-92.
[3]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12.
[4]张培瑜,卢央.黑城出土残历的年代和有关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2):170-174,164.
[5]塔拉,杜建錄,高国祥.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603-1610.
[6]彭向前.几件黑水城出土残历日新考[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2):182-184.
[7]邓文宽.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邓文宽.敦煌古历丛识[J].敦煌学辑刊,1989(2):107-118.
[9]邓文宽.敦煌具注历日与《四时纂要》的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2004(1):62-66.
[10]陈垣.二十史朔闰表[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11]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