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式社交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
2019-08-07田刘琪
田刘琪
【摘 要】朋友圈式社交更新了人际交往模式,将线下关系拓展到线上,颇受快节奏年轻人的青睐,使传统社会交往模式发生了一定改变。本文以质性分析为主,探讨这种新型社交模式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 朋友圈 人际交往 人际传播
一、绪论
1.文献综述。目前对微信朋友圈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对朋友圈分享的不同信息类型的研究。如《社会资本对微信朋友圈用户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研究》中对知识分享类信息的研究、《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用户参与效果研究》中对广告信息的研究;另一类是从传播学角度对朋友圈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的相关探讨。如《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对点赞行为的传播学心理研究、《大数据时代微信朋友圈的隐私边界及管理规制》中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的理论视角对传播信息的隐私问题探讨。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小型的质性研究方式,以笔者微信现有联系人当中的大学生(含研究生,共277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朋友圈的实际内容观察并进行资料收集,对其中发朋友圈较为活跃(基本每天都会发一条及以上的朋友圈)的用户进行线上聊天访谈,主要问题包括:多久刷一次朋友圈?为什么选择朋友圈作为分享的平台?分享的内容有没有特定的标准?分享的内容会不会设置分组?对于所分享的内容会期待朋友的回应吗?你认为朋友圈能不能作为评价他人的依据?
二、“朋友圈”式社交的特点
1.即时分享性。朋友圈的及时性也是线上社交的一大特性,随时随地与朋友沟通交流。“万能的朋友圈”,经常会有人以这句话开头,询问电脑出了某些问题怎么办、附近有没有哪家店等问题。如果你的朋友圈好友够丰富,那么你将会比上网百度得到更准确及时的解决方案。
2.公开性与隐私性并存。朋友圈的公开性是指,你想传递某个消息不必再一一打电话,只需要一条朋友圈信息就可以将其公之于众;隐私性是指,朋友圈的分享具有分组功能,你可以选择所有人可见或不给谁看——访谈中有位朋友圈用户谈到,在非节假日期间出去玩发朋友圈是要选择不给“老师”这个分组看的。这种公开性与隐私性并存的特性是其他社交媒体所不具备的,比如新浪微博,虽然也有公开选项和好友圈可见选项,但并不能精确到特定某人可见的程度。
3.内容多样性。朋友圈的内容非常多样。从形式上来说,包括文字、照片、视频等;从原创度上来说,除了上述原创内容,用户还可以转发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加以评述、转发音乐类APP的歌曲表达喜好等;而从目的性来说,朋友圈内容还包括广告(微商的兴起)、求助(发问卷)、集赞(通常是商业类活动要求用户转发宣传,集赞送禮物)等。
三、朋友圈式社交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产生的影响
1.正面提升。①人际交往更加方便高效。朋友圈传播的即时性、内容的多样性都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特性也让社交体验更加舒适。当与朋友的面对面交往不能保证,线上互动无疑实现了互补。比如“万票”现象,在得到答案的同时自然会增加你们之间的亲密度,让人际关系在无形中提升;根据访谈,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微信好友的亲密度整体高于微博、QQ等其他社交媒体,可见朋友圈社交特点的正面作用。
②社交圈得以维系和拓展。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在任何一个陌生人与你之间间隔的人不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经由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一个陌生人。大学生通过朋友圈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社交圈得以拓展;同时,弱关系在朋友圈交往中得以维系:随着学校与工作变迁,你不可能和每一个曾经交往过的朋友还保持亲密联系,但是通过朋友圈动态,至少可以了解这个人的近况,通过点赞和评论来保持互动,不至于再见无话可说。
③有利于在人际传播中构建个人形象。在现实交往当中,有些人可能因为不擅表达等性格问题无法完全展现自己,但文字可能是他们所擅长的东西。在朋友圈中,你可能会看到朋友圈主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曾展现的一面,这些内容也丰富了他们的个人形象。根据受访者对于“你认为朋友圈能不能作为评价他人的依据”问题的回答,多数人表示“会”,他们更愿意与朋友圈内容积极有趣的人在网络上、现实中多接触,这证明了形象构建的有效性。
2.负面影响。①带来人际交往的快餐化。邓巴定律表示,人类智能将允许人们拥有一个稳定的社交网络的数量是148人,但微信好友的添加上限远不止148个。通过访谈得知,用户每人都有一些很少互动甚至没有互动的“僵尸友”;快餐化还体现在朋友圈的“点赞之交”。在传统社交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面对面沟通完成的,借助肢体、表情等来辅助语言表达。而在朋友圈,动动拇指就可以表达自己的关注,无需在意语言逻辑,这对于各方面技能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人际交往功能的退化。
②浪费时间且脱离现实。通过访谈,发现至少受访者(即朋友圈分享爱好者)刷朋友圈的频率都非常高。“基本上拿出手机就会打开微信,看到红点(朋友圈更新提示)就会点进去看一看。”一位受访者表示。这样过度刷朋友圈是对时间的浪费——朋友圈本意是为了与朋友交往,频繁刷朋友圈实际上浪费了更多交往时间。同时,如果在朋友圈里与某人互动频繁,那么可能会造成“已经交流过了”的错觉,这样的交往方式也就不能带来与现实的互补,反而会脱离现实。
③网络角色的不真实性。多数受访者表示并不会完全依照朋友圈所建构的形象去评价一个人,因为不够真实全面,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形象;同时,对于“所分享的内容会期待朋友的回应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坦言会有所期待,“会不自觉数得到了多少赞或评论,越多越开心”。这样沉迷于他人关注度,一方面会让角色构建越来越脱离现实;另一方面,长时间沉溺于网络社交中的角色会使大学生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存在感与满足感,无法坦然应对现实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不能改善现实人际交往的不足。
四、小结
朋友圈作为线上社交的一大形式,在提高人际交往效率、维系和拓展社交圈方面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与所有技术带来的两面效应一样,朋友圈社交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对于大学生这样人际交往行为尚不成熟的群体来说,过程中容易存在浪费时间、交往快餐化、过度关注自我等现象,长此以往可能在现实中造成人际交往功能退化等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各方面发展进步的时期,如何帮助其开展合理的网络社交,是大学生自身以及社会、高校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的话题。
(作者学校:中国政法大学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姗.“公正的旁观者”不公正——微信朋友圈中的人际交往研究[J].青年记者,2015,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