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

2019-08-07李晓倩

关键词:英语语法语法语境

李晓倩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缺少兴趣,因此,教师应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境,针对性地加强英语语句的背诵,进而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英语语法学习成果。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历,针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策略进行探讨。

1.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创建良好的语境

进行语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其所对应的语言环境,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让学生英语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比分析学生学习汉语和英语的区别,学生进行汉语学习因为其生活的环境中均是以汉语进行沟通,显而易见,如果让学生能够良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就应该为其创造适合英语学习的良好语言环境。教师应该搜集并整理出针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语境,可以利用游戏方法、英语小话剧等方式,让学生潜意识地受到语言环境的感染和影响。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些许单词,让学生运用英语造句,教师要提出造句的要求,要与课堂教学内容一致,进而再提出一些单词让学生进行造句,以此类推,当学生造句达到三句时候,可以让学生编写一段带有这三句话的英语对话情境,然后进行表演。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确和掌握英语语法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2.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加强英语语句背诵

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英语语句的背诵,例如唱歌、背诵名人名言等。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英语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在学习这首歌曲中,让学生掌握单词When的语法,记住When的语法位置和组合方式,再可以举出两种其语法使用位置的差别,如“When are you going home?”这样能够让学生迅速记住单词的语法使用位置。如此教师可以创新多种的英语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掘一些记忆方式,进而充分提高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性和成效。

3. 運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英语语法教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语法教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方式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英语语法学习,在初中生阶段,主要让学生进行最基础的语法学习和较为常用的基础语法学习。因此,在初中教师进行语法教学中,要严格掌握好学生语法学习的深度和宽度,不能够过多或过深地教授高于初中教材所规定的语法内容。此外,教师应该充分融合英语的语境进而对学生的语法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和考核,考核内容要围绕在常用语法和基础语法中,利用考核和反馈,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4.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设定学习任务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将语法定义进行讲解后,让学生进行背诵,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教学的重复性增高,不仅收效甚微,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恐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因此,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选择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具有代表性的语法题目,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合适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巩固学习到的语法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将这类语法知识融入到自身的语言习惯中,在潜意识中深刻烙印下语法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编写一段或多段多处带有课堂所教授语法的对白短文,让学生轮流依照短文进行对白练习,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切身体验语法在交流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在交流中感知到英语语法的使用位置,同时能够让学生将使用语法作为一种语言习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语法学习任务,任务内容尽可能选取一些学生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例如,在学生购买物品时需要使用的“How much is it?” “What is it?”就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确倒装句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更为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中充分掌握英语语法的使用方法,能够综合有效地提高英语语法的运用能力和准确性。

5. 总结

在初中英语教学体系中,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性元素和必须元素,学生能否熟悉并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内容,决定了学生能否在未来英语学习过程中顺利高效地学习。熟悉并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内容,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知识储备。英语语法知识教学枯燥且需要记忆部分较多,同时其知识点容易混淆,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英语语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首先能够提升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英语语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英语语法学习,为未来更专业的英语学习提供坚实的英语语法基础和保障,同时结合英语语言技巧和英语语言运用,综合性提高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实现学生英语学习上不断地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英语语法语法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跟踪导练(二)4
来,我们说说英语语法
参考答案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