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

2019-08-07孙梦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转向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摘 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改变,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时代任务发生变化,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发生转向的外部条件也是内部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对满足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道德精神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德性涵养效果不凸显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需求观,充分尊重和满足人们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道德精神需求。考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就是基于社会需要论的研究范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关注社会发展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使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转向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1.01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1-006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建构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时代转向。牢牢把握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对于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转向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认为,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不同阶段上,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相比处于全局性地位,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体系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矛盾。它是阶段性的矛盾而非永恒性的矛盾,处于不断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辩证运动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動,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发展。“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回应。”[3]因此,社会发展诉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它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命和外部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环体、载体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新的发展,在总体上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向。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理论必然性与现实必然性的统一。

第一,从矛盾的演变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向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任何矛盾都会经历潜隐生成阶段、外显发展阶段和转化消亡阶段。马克思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4]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注意矛盾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注重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并且要“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5]。黑格尔也在《逻辑学》中指出矛盾演变过程经历“同一、差异、对立、矛盾”发展阶段[6],并在《小逻辑》中将其进一步归纳为“潜伏着的矛盾”阶段、“显明的矛盾”阶段、“发展的矛盾”阶段[7]。可见,任何矛盾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也有其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它会随着矛盾内部主次要方面的力量变化而经历一个生成、发展和消亡的运动过程。旧的矛盾解决必然伴随新的矛盾出现,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不断产生、不断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才得以不断发展与创新。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是阶段性的矛盾,它揭示了在特定历史阶段,思想领域中人和社会之间最主要的对立统一关系。每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只有一对,这对矛盾决定了该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和现实任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是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的。随着人和社会的共生性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不断发生新跃升和新剧变,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由此产生新的张力。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个体精神发展需求的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各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

第二,从矛盾发展的条件性来看,社会主要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关联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总是与社会系统不断地相互‘渗透、互涉并相互依赖”[8]。社会主要矛盾揭示了特定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中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的总体性对立统一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揭示的是思想领域中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的最主要的对立统一关系。可见,社会主要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之间也是不断“渗透”和互涉的,社会主要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制约和推动作用。就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体系而言,各个矛盾之间纵横交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运动过程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群中各个矛盾因子发生质与量的变化,使各个矛盾对立面的力量大小发生改变,突出表现在各个矛盾所处的地位、功能、作用发生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矛盾不平衡性,进而产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具体而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环体和介体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群中各个矛盾的新发展。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目标和效果之间的矛盾、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之间的矛盾、教育对象知行之间的矛盾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群内部这些矛盾产生了新变化,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应运而生。

唯物辩证法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9]。社会主要矛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转向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条件,它使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引起各个矛盾因子质和量的变化。其一,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它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其二,社会主要矛盾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新关系。新时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日益增强,这要求教育者在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受教育者能动性和受教育者的道德精神需求,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从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关系转变为平等互动式关系。其三,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新发展。新时代受教育者的道德精神需求表现出层次性,接受心理表现出差异性,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和分众化的介体,来对日益异质化的社会群体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四,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社会转型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实践场域。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伴随着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及其价值需要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变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调适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发展。”[10]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各有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党员群众的思想觉悟不够高和革命形势要求党员群众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统筹能力不够高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转变,进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转变为人们对满足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道德精神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德性涵养效果不凸显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包含两个方面:在“需求侧”方面,新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需求在量和质、在横向和纵向上产生了新的发展与变化。人们的需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正如馬克思所说,“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1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特征和新趋向,这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异于以往历史条件下对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2]。可见,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含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包含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内核是道德精神需求,它塑造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本质面貌,体现为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自身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水平状况的匮乏感而期待得到满足的特殊需求状态。新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需求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在需求内容上,新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3]。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也有道德精神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临不仅使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较高层次满足,也使人们道德精神需求的种类日益增长,主要内容包括解决思想困惑的需求、发展自由个性的需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需求、提高价值判断能力的需求、精神自我完善的需求、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需求等等。人们道德精神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表明人们越来越注重蕴含丰富,文明高尚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其二,在需求结构上,新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需求呈现出多层次性的特征。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阶层结构、生活方式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群体不断分化重组,并基于新的认同形成了更加分化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分众化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思想特征和需求层次,因而他们的道德精神需求体现出多层次性的特征。

在“供给侧”方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德性涵养效果不凸显。从应然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承担塑造人的道德精神生活的使命,是内在于人的德性成长的需要。人们在物质日渐丰足的条件下,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其涵养德性、培育品格的道德价值。但从实然层面来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全面发展诉求的满足程度还远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格塑造功能和德性涵养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双向互动性不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常常作为受动的参与者,消极或被动地接受特定价值理念,而不是作为实践主体,能够与教育者共同塑造教育实践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满足自身道德精神需求。因此,受教育者很难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德性成长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本能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心理,较少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身道德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手段。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方法选择的针对性不高。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较少基于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诉求,立体化、分众化、多层次地与受教育者的道德精神需求进行“精准对接”,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外在的压迫力量,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能力不足。意识形态场域中多元社会思潮让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这使人们产生的道德精神需求有偏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风险。如何对人们的道德精神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发挥出强大的价值引领力量。在一些特定的传播情景和教学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及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质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和阐释,并有层次性地宣传传播给不同特征的社会群体。这使人们对多元社会思潮缺乏清醒的认知,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内在的意识形态本质进行科学分析,不能正确认知美好精神生活的科学内涵以及树立健康合理的道德精神需求观,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的精神涵养效果不强的局面。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一方面受制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另一方面又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起着反作用”[14]。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而言,它由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它的解决也会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个体对满足多样性、多层次道德精神需求的期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德性涵养能力之间产生了新的“堕距”。解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能够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素质,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认同,进而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在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强化、网络信息技术深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引导和尊重人们的道德精神需求,传递好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实现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的价值引领功能和品德培育功能,最终促进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全面发展,促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顺利解决。对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增强解决矛盾的自觉意识,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拓宽以下解决路径:一要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需求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全球化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成为日益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经济的共同体和政治的共同体,还是文化的共同体。随着全球化的不断纵深发展,多元文化日益共存共生、交流碰撞,在文化的交融互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冲突与矛盾。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思潮已经成为复杂交织的话语体系,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一些社会成员产生了失衡、错误和消极的道德精神需求观,误将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作为自身的道德精神需求,并以此作为美好精神生活的衡量标准。人们的道德精神需求有合理与不合理、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地满足人们所有的道德精神需求,而是要对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不利于个体品德发展的道德精神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使社会成员认识到美好精神生活的真谛。

首先,要加强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需要观的教育。马克思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15]。个人的道德精神需要与社会道德精神要求相统一,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它“归根到底是由个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16]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道德精神需求观,引导人们把自身的道德精神需要置于社会客观发展状况之上,形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符合自身成长发展实际的道德精神需要,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不同社会思潮交杂、价值取向多元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价值整合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意识、有导向的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根本依据,从而使人们能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中树立正確、合理的价值需求观。对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微观化为一系列涵养心灵、培育德性的价值载体,如工匠精神、红船精神等新时代精神。通过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与宣传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7]。

二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人们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道德精神需求。伴随着新时代社会的转型变迁,不断分化的社会结构塑造了多元化、异质性的社会群体,日趋分众的社会群体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有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有着不同的精神价值诉求,因而具有多样和多层次的道德精神的需求。马克思指出,“我们阐述自然要取决于阐述的对象。”[18]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刻把握人们道德精神需求的变化,不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果还沿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载体,就会出现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19]。

首先,要深刻了解不同受教育者道德精神需求的差异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对“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境遇与思想道德状况有深切的关照,了解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不同的道德精神需求。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具体特征进行网状分层,了解受教育者的不同价值取向、需求结构等多方面特征,采取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满足受教育者不同的道德精神需求。其次,要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前的社会发展为导向转变为以人的道德精神需求为导向,价值的实现方式要从社会价值的获得转变为个体价值的满足,这要求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充分了解客体的道德精神需求,充分尊重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与客体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塑造和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提问启发的方式和实践教育的方式代替价值灌输的方式,要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技术来探索新的实践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点对点、点对面的平等交流中实现价值互通、思想互动。最后,要创新道德精神需求的满足方式。道德精神需求满足方式的针对性、个性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客体道德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对于相同的道德精神需求,不同客体由于接受心理、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所希求的道德精神需求的满足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企业员工更青睐于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为载体来满足道德精神需求;在校学生更青睐于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微博微信为载体来满足道德精神需求;退休职工更青睐于社区服务、社区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来满足道德精神需求。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模式,使教育客体的道德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们的利益诉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生成。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社会对个体有了新的价值期待。在这种历史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展和创新,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道德精神需求的变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发生转向,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问题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需求观,充分尊重和满足人们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道德精神需求,实现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的价值整合功能和品德培育功能,最终促进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全面发展,促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2][12][15][1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1,11,41,42.

[3]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8.

[4][15][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5,729,253.

[5][9]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301.

[6]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5.

[7] [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55.

[8] 杨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3.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9.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10][14] 孙其昂,叶方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探索[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6:54,51.

[16] 裴德海.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向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

[19] 孙梦婵,杨威.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63-67.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转向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