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宜”理念下的临安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建设

2019-08-07丁亚萍

福建林业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村落景区规划

丁亚萍,徐 斌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近年来,为了促进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出台了“美丽乡村”、“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等政策,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迅速[1]。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8亿人次,比2016年增长33.3%,收入超过7400亿元,比2016年增长29.8%。同时,乡村旅游对乡村资源整合,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村经济实力提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村庄在资源支撑力、市场拉动力、政策推动力和村民需求驱动力的综合作用下,必将从小农经济背景下的传统乡村向旅游经济下的乡村模式转变,然而越来越多村庄在资源的调动分配、土地的规划利用、旅游的发展模式等方面面临难题[2]。现阶段,乡村旅游建设还存在资源本底单薄、资源要素不流通、土地规划利用失调、旅游发展模式单一、产品开发力度不深等问题。2017年初,杭州市临安区委、区政府首次在浙江省内提出以全域景区化为统筹,打造村落景区,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村落景区的建设可以打破行政村之间的界限,更有效地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差异互补,促进各要素的流通与融合,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

目前村落景区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浙江省临安区为村落景区建设与研究的先行者,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为村落景区标准制定以及建设实践。首先,2017年4月浙江省临安区制定《村落景区建设标准》,标准涵盖了环境、交通、设施、服务、人文、经济、安全等7大项和28小项实施细则,将村落景区划分2A、3A、4A、5A 4个等级,实施不同的评分细则对号入座。其次,建设实践方面,截至2018年5月已完成10个村落景区的建设工作。本文结合临安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案例,以乡村旅游建设为出发点,从宜居、宜业、宜游、宜文4方面阐述村落景区的规划路径。

1 村落景区建设背景与基本概念

村落景区是杭州市临安区委、区政府以全域景区化为统筹,在《美丽乡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一廊十线百路千里”精品线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于2017年初提出的重大课题。是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自然生态、传统文化、农业产业等特色的村落,凭借景观、物产、人文、农事活动等要素,提供观光休闲、保健康疗、文化体验、农事参与等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农旅文融合型乡村旅游景区[3]。村落景区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是农家乐、民宿、休闲观光农业等多种乡村旅游形式的升级版。

2 “四宜”策略基本解读与内在逻辑

“四宜”策略是基于环境、产业、旅游、文化4个方面提出的。

1)宜居:即尊重自然本底,保护村庄山河林田肌理,实现生态环境维育;合理规划村落布局,管理村容村貌,通过空间管制协调土地规划。完善村落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

2)宜业:即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体系,充分合理安排各资源要素,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资源由单一生产型向多种经济方式转变。

3)宜游:即充分挖掘乡村山水自然本底和村域文化资源,通过资源整合与提炼,打造村落景区独特的旅游产品,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完善相应的旅游服务体系,从而塑造可赏可游的村落旅游景观,为村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活化村落运行机制。

4)宜文:即挖掘村落物质性的景观实体与非物质性的文化习俗,将乡土文化贯穿于村落景区的产业发展、旅游开发、人居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村落景区的文化特色,重塑乡村场所精神和实现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3 “四宜”理念指导下的村落景区规划建设

3.1 宜居策略:生态优先,建设优美人居环境

3.1.1 自然风貌 生境维育是规划的前提,近年来出现的生态线控制、生态城市规划等都是生态优先的体现[4]。以生态维育为目标,保护村落景区自然生态本底以及山、水、林、田等景观肌理,按山、水、林、田等要素实现风貌导控,对生态基底进行严格空间管控,以展现乡村最原始、最生态的景观风貌。

3.1.2 人居环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的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5]。而乡村公共空间是熟人聚居交往的重要载体,因此,有必要科学规划村落布局,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融入传统文化和乡土符号,以体现特色性与差异性。

同时,人居环境的改善应提高环境质量,优化村落环境:①完善交通体系,提升道路绿化,减少道路硬化;②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③清理、整治庭院空间,并对其进行美化。

3.2 宜业策略:三产融合,调整产业结构

村落景区在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更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宜业”的内涵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如旅游观光业、加工业、科技研发等打造“农业+”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和融合跨界转型升级。

“农业+旅游观光”应依据市场旅游需求、人群消费特征打造以农业资源为主导的旅游产品,将观赏性农业景观与体验性农业景观结合,打造可赏、可食、可游多样化产品。“农业+加工业”应以农业为原料,进行冷藏、加工、包装,形成新的农产品,包括果汁、酿酒、制药等,提升产品价值。“农业+科技研发”则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示范农业、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实现品种、工艺、技术等的创新研发。

3.3 宜游策略:资源整合,塑造旅游品牌

3.3.1 旅游产品 村落景区应打破行政村界限,充分挖掘村庄要素,形成完整的村落旅游体系。首先对村庄进行资源梳理和特色提炼,确定旅游主题。其次,对旅游资源进行定位细分,确定观光体验、野奢度假、康体疗养等功能。最后,依据功能定位串联片区资源,形成集群效应。

3.3.2 服务设施 旅游线路布置方面,综合人居环境建设和旅游资源考虑,注意其规划的合理性和通达性。服务设施要根据乡村原有居民数量、外来游客量以及旅游功能区,按照合适的服务半径来科学设置,包括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和娱乐等方面[6]。

3.4 宜文策略:继承保护,合理开发文化资源

文化是村庄的灵魂,是人类活动在历史轴线上经过延续、继承、演变等动态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结晶。

3.4.1 继承保护 根据文化资源不同现状确定不同保护方式,包括整体保护、修旧如旧、有机更新等方式。整体保护即对文化遗存设立保护区域,通过原样保留的方式保护文化遗存。修旧如旧即修缮过程中采用做旧的方式以及与原建筑相统一材料,使其在修复破损的同时协调整体风格。有机更新即置换内部功能,赋予其新的价值。

3.4.2 合理开发 乡村文化资源,应在保护继承中遵循遗址活化原则,遗址活化就是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继承[7]。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建设娱乐性、体验性的项目,打造满足旅游需求的各类消费休憩空间。

4 基于“四宜”策略的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实践

天目山村落景区由天目村、月亮桥村、白鹤村、徐村村4个行政村组成,规划总面积约为2240.9 hm2(图1)。该村落景区位于杭州临安市西部天目山镇境内,属于边缘型村落景区。该景区能与周边诸多景区如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湍口温泉、浙西大峡谷等形成良性互补,区位优势较好(图2)。

图1 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范围图图2 天目山村落景区区位图

在本次规划中,首先分析天目山村落景区生态本底条件,构建生态景观体系;其次,对功能业态进行分析,确定了农业主导地位,塑造农业产品品牌;再次,梳理旅游资源,确定旅游主题定位和总体布局;最后,结合文化资源特色,保护性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4.1 “宜居”规划建设

4.1.1 保护自然风貌 在生态维育方面,通过对生态基底山、水、田的风貌导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山体风貌导控:划定山体保护绿线,严格控制对山体的破坏行为,同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对山体进行彩化和美化。水体风貌导控:规划划定水体保护蓝线,严格控制对水体的侵占和破坏行为,通过清淤、生态驳岸建设、修筑堰坝蓄水等推进水环境改善。农田风貌导控: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控制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图3)。

图3 自然风貌导控图

4.1.2 提升人居环境 为拓宽居民休憩和交流空间,在乡村入口、路边等场地新建观景平台、景观桥、景观廊、活动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在设计手法上,保护利用好现有场地、水系等资源,通过陶罐、柴棍、酒桶、锅盖等乡土物件,营造具有艺术感和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

此外,以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与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对村落景区内部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居住建筑进行修整、完善。①规划在现有道路骨架的基础上完善乡道、村道等主次干道系统,同时对道路进行绿化提升;②新建无害化公共厕所以及生态停车场,完善标识系统;③规划区以月亮为主题展开庭院建设,塑造了月拱门、月亮灯具、月洞墙等特色景观,同时增设庭院绿化和休憩设施。

4.2 “宜业”规划建设

规划区域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农业为核心的3大“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深加工”、“农业+科技研发”,将休闲旅游业、产品加工业、科技研发三大辅助产业与农业结合,形成“一主三副”的产业体系,从而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农业+休闲观光”以农带旅,以旅促农,开发家庭亲子旅游、婚纱摄影、果蔬采摘等体验性旅游产品;同时,发展观赏农业,将果蔬长廊与天目山绿道景观结合(图4)。“农业+深加工”以葡萄和铁皮石斛种植为基础,发展葡萄酒酿造产业以及铁皮石斛制药产业。“农业+科技研发”打造一批精品农业园,通过研究不同空气、水、土壤对农业的影响以及不同设施在提温保暖、防雨抗寒方面的效果,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获得高效农业(图5)。

4.3 “宜游”规划建设

4.3.1 规划旅游产品 首先,规划依托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村落月亮文化遗存,确定了“月文化”主题以及“天目迎客绿厅,山水诗意月乡”的形象定位。其次,规划对旅游资源细分,确定了野奢度假、休闲品味、果蔬采摘、旅游康养4大功能区块(图6)。野奢度假体验区将月文化及爱情主题渗透到农家乐的升级改造中,主打婚纱摄影、花海观光、夜景灯光秀和精品民宿;休闲生活品区以月亮工坊为核心,利用闲置老宅打造具有生活休闲气息的手工作坊、咖啡茶吧、乡村书屋等,再现乡村生活气息;果蔬采摘娱乐区以葡萄、樱桃、李子等水果种植园为产业基础,融入休闲、采摘、加工功能;旅游小镇客厅区依托滨江天目小镇的建设,以文创、旅游、度假为定位,开发星级酒店、旅游地产、主题餐厅等产品。最后,依据功能定位形成组团集群,依次对应“月上悠居、月桥魅影、月宫庄园、月乡CBD”4大组团(图7)。

图4 村落景区绿道图5 精品农业园图6 功能区块规划图7 功能结构规划

4.3.2 完善服务设施 规划区按照“月上悠居、月桥魅影、月宫庄园、月乡CBD”4大组团形成4条主要游线。此外,规划根据天目山村落景区未来游客数量以及游客需求设置了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驿站等服务设施,并依据人流量形成大小不同规模等级。

4.4 “宜文”规划建设

规划区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文化、大树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规划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保护,根据文化遗产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活化策略,合理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通过继承保护与合理开发2种形式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场地宜文特征[9]。

4.4.1 继承保护历史遗存 为了保证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对禅源寺山门、开山老殿和太子庵等建筑采用整体保护的方式,设置保护区域。同时,对代表红色文化的叶长庚故里建筑和带有乡村生产生活印记的陈家古窑、天目窑艺坊等采用修旧如旧方法。在细部形态及材料上尽量与老村融为一体,外墙采用黏土、砖石等材料,屋面采用机制水泥瓦,门窗采用木材,颜色与原有村落一致。此外,对部分破旧民宅进行有机更新,将其改造为文化礼堂活态展示天目山文化风俗,提升人们对村落风俗风尚、古物遗存的尊崇感。

4.4.2 合理开发文化资源 规划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对于部分废弃的古建、民宅进行文旅空间改造[9]。利用设计手法对废弃古民居进行功能置换,将乡土文化与旅游主题结合,将闲置老宅结合休闲餐饮、消费娱乐等旅游需求,打造一批陶艺工坊、书屋、咖啡吧等文化元素与旅游时尚共融的旅游景点。

5 小结

本次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运用“四宜”策略,强调规划区域内人居环境、功能业态、旅游发展、历史文化的统筹规划与有机协调。针对天目山村落具体条件以“四宜”理念为指导规划具体路径。宜居策略从自然风貌、人居环境2方面协调规划,宜业注重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宜游注重旅游产品打造以及服务设施安排,宜文则需兼顾继承保护和合理开发。在“四宜”理念指导下建设村落景区,促进乡村发展,以期为其他村落景区的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村落景区规划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某景区留念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