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保护建筑改造前期工程勘察案例分析

2019-08-07冯雪威FENGXuewei

住宅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浅部土层管线

■ 冯雪威 FENG Xuewei

0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已经公布了1 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 435处不可移动文物,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41km2的历史文化风貌区,250片风貌保护街坊[1、2]。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历史建筑的保护制度、强化民众保护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据了解,《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修订、《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暂定名)草案均已提上日程,市房管部门也在积极推进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改造利用[3]。对于历史建筑改造或修缮项目,原有的岩土工程勘察和设计资料往往已经遗失。在改造阶段,相对于房屋结构检测、改造设计等阶段,前期的岩土勘察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文献中亦少有涉及。由于场区内环境多数较为复杂,勘察施工易出现难度大、针对性差等现象[4、5],可能导致基底下土层探查不清、地基实际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等安全问题。本文以黄浦区8号街坊(一期)房屋修缮内部整体改造试点项目为例进行介绍。

1 工程概况

黄浦区8号街坊(一期)房屋修缮内部整体改造试点项目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黄河路、青岛路交汇处,本次勘察范围为黄河路281弄、253弄住宅。

8号街坊承兴里为新旧里弄式住宅,始建于1934 年,一直作为住宅使用。邻近承兴里还有其他的石库门房屋,如派克里、梅福里、协和里等,极富上海石库门特色。承兴里是上海现存最完善的石库门建筑群,包含多种式样不同的建筑风格,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该街坊被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沪府〔2016〕11号)。目前,社区房屋存在功能使用性差、外墙风化、墙体渗水、违规搭建等问题。承兴里作为留改工作试点,拟进行房屋修缮和公共厨卫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由于建筑年代较为久远,且当时的资料管理制度不完善,承兴里小区的设计、施工单位及相关图纸文件均已无从查找。依据本项目的《房屋质量检测报告》,281弄、253弄住宅均为2层砖木结构,墙下基础为刚性大放脚砖基础,埋深在0.5m左右,其下为素混凝土垫层。

2 勘察难点及方案布置

承兴里小区为旧式里弄住宅,建筑年代较久远,场地内部空间狭小且环境较为复杂,具体为:①小区内部道路狭窄,主路宽度约3m,两侧小路宽度约2m,且道路两侧地面及墙壁放置有较多绿色盆景,居民窗口外侧设有外伸的晾衣架(图1);②小区内道路靠近房屋外墙两侧下方敷设有给水管及污水管管线,电力管线及网线等分布在道路上方(2~3m)靠近外墙两侧,局部管线在空中横跨道路,分布较为杂乱(图2);③由于小区内房屋分批改造,尚未改造的住宅内仍有居民居住,而本次拟改造的房屋原有居民亦未全部搬迁;④本次拟改造的房屋为老式住宅,房屋内部结构宽度和高度均较小。

由上述分析可知,拟改造小区为历史风貌区保护建筑物,场地施工操作空间狭小,且小区内仍有居民生活,对道路使用及噪音控制亦均有严格要求,这使得勘察施工难度极大,对勘察方案及其布置亦提出了挑战。

依据设计要求,此次改建建筑的基础形式拟采用天然地基,但亦不排除桩基加固的可能性。若采用天然地基基础,设计需要详勘资料,重点明确基础下方及附近浅部土层性质、分布范围及强度特性,勘探孔宜布设在贴近房屋外墙附近或屋内,同时,施工时还要避开地下污水管等管线。

综合场地内环境分析,在满足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孔、静力触探孔、螺纹孔和轻便触探孔相结合的方式[6、7],布置方案详见图3。图中红色虚线框内为本次拟改造建筑,由于南侧道路过于狭窄,取土孔和静探孔均无法施工,因此,将此区域的取土孔和静探孔均移至中间道路空地处施工,南侧道路仅施工螺纹孔。由于建筑物高度较小,钻探孔无法在房间内部施工,而建筑物外墙,为查明建筑物基础下部地层情况,在房屋内部小天井处采用轻便触探孔、静探孔及螺纹孔相结合的方式,探查浅部地层分布范围及特性。其中,轻便触探孔深度为3.0m,静探孔深度为5.0m,螺纹孔深度为3~4m。

图1 现状狭窄道路

图2 现状主道路及架空管线

3 勘察成果及地基基础分析建议

本工程场地属于上海地区五大地貌单元中的滨海平原地貌类型,依据勘察的地层资料,场地均位于正常沉积区,普遍分布有暗绿色黏性土;场地内建筑物范围之外道路区域,道路中心区域受历史管线开挖敷设、修建道路等影响,浅部均为杂填土,相应缺失素填土及②层灰黄色粉质黏土。地层分布情况及主要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详见表1。

对于浅部土层,由于受建筑物结构及高度、宽度等条件限制,无法在该区域内进行钻探取样施工。故此次采用螺纹孔及原位测试试验孔探查,并对小天井内外墙一侧进行人工开挖(图4),开挖深度约0.8m,以探槽的形式查明基础埋深、垫层厚度及基础下填土土质情况。勘探结果表明,拟改造建筑范围内及民宅外墙附近区域,浅部普遍分布有素填土和②层灰黄色粉质黏土(图5);建筑原有基础埋深在0.55m 左右,置于素填土层中,基础垫层为混凝土垫层,厚约0.12m。

对于浅部土层分布的①1-2层素填土,层顶标高2.15~1.21m,平均厚度0.79m,以灰黄色黏性土为主,夹杂少量植物根茎,静探比贯入阻力Ps值约1.11MPa,轻便触探击数N10约16.8击,在建筑基础下压实固结时间距今已有80多年,土质较好,视基础下方地基土实际情况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拟改造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针对本工程性质及周边环境,宜优先考虑采用加大基础底面积法进行基础加固。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 08—37—2012),并结合工程经验,估算素填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约为80kPa(假定采用条形基础,基础宽度1.50m、埋深0.60m,地下水位埋深0.50m),基本可满足设计要求;但施工时,应加强检测工作,确保该层地基土能满足天然地基承载力及沉降控制要求。

图3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表1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一览表

图4 拟改建房屋内天井处基础开挖现场

图5 建筑物范围内浅部土层剖面图

依据上海地区旧房改造项目工程经验,若改造后荷载较大,扩大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亦可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方式,这也是增层改造建筑物最常用的地基加固方式。根据本次勘察的地层条件,可考虑将桩端置入⑤层灰色黏土或⑥层暗绿色粉质黏土层中。但需注意,拟改建建筑位于黄浦区承兴里石库门建筑群内,周围建筑物较密集、人口密度较大,预制桩沉桩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8]。故在沉桩施工时,应加强原建筑及临近管线的监测工作,做到信息化施工,并采取必要的防挤措施,尽量减少由于沉桩施工而对原建筑、道路及管线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保护建筑区内往往环境较复杂、施工空间狭小,勘察施工前,应充分做好环境调查工作,并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勘察方案布置。勘察施工时,除钻探手段外,还应采取探槽、原位测试试验和螺纹孔相结合的方法,并尽量在基础附近施工,以明确基底下土层性质。对于结构功能改善等荷载变化不大的历史保护建筑物,往往优先考虑扩大基础的方案,其原有地基土经过多年的压实固结,对于基底下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值应结合试验数据和工程经验,避免过于保守而造成工程浪费。

猜你喜欢

浅部土层管线
更 正 声 明
土钉喷锚在不同土层的支护应用及效果分析
1,4-丁二醇加氢进料泵管线改造
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诺尔矿田腰尔压锡矿浅部标志带特征及成矿预测
土层 村与人 下
土层——伊当湾志
土层 沙与土 上
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管线应用设计与实现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
浅谈通信管线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