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伦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

2019-08-07江滨张梦姚

中国勘察设计 2019年7期
关键词:车间建筑设计建筑

■ 江滨 张梦姚

“艺术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个人事务,不应该被看作是个体艺术家的自我迷幻和奇想,如同他被其情人弄得神魂颠倒的情势一样。我们不想要一种这样的美学,而是要一个能显示自身随着我们时代的艺术脉搏一致跳动的技术。”[1]

——贝伦斯

概 述

彼得·贝伦斯(图1),不仅为德国现代设计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世界设计史上都享有盛誉。贝伦斯涉猎的设计领域范围极为广泛,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1902年左右,他开始从青年风格运动中分离出来,发起了新的现代设计运动”[2]。在新的设计运动浪潮中,他的设计活动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但其活跃的主要领域还是在建筑设计上,同时,他还兼顾着如家具、平面等领域的设计。后因其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设计了十分现代的六角形LOGO,于1907年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任命为设计总监。由于一战的影响,当时物质资源极为短缺,他提倡运用混凝土、钢、玻璃等当时并不常用的材料进行建筑设计与建造。他的现代设计思想为当时的设计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为世界现代主义设计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也被称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

不仅如此,贝伦斯在识人用人方面也独具慧眼。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以及勒·柯布西耶三位现代设计大师都是出自贝伦斯的柏林工作室。实际上,赖特也曾在贝伦斯的工作室中任职,但时间十分短暂。需要强调的是,现代设计的四巨头都曾在贝伦斯的工作室任职,从侧面表明,贝伦斯的“眼光毒辣”。因此,贝伦斯对于设计的贡献不仅来自于他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还有受他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一批建筑大师。

图2 法古斯工厂

图3 朗香教堂

贝伦斯于1907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格罗皮乌斯就在招聘的第一批人员中。在贝伦斯工作室期间,格罗皮乌斯不仅受到了贝伦斯设计理念等各方面的启发,而且对他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创建的包豪斯学校,对未来的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日,许多学校的教育体系仍是在包豪斯教育方式的基础上改进建立的,其主要设计作品法古斯工厂(图2)、包豪斯校舍等建筑,都能体现贝伦斯对他的影响。

与此同时,另一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稍晚于格罗皮乌斯加入了工作室。在此之前,密斯·凡·德罗仅仅于1900年-1902年在亚琛职业学校学习过,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学训练,贝伦斯之所以能够选中他,是因为他对建筑结构了如指掌,尤其熟悉建筑的梁柱关系以及材料性能。在建筑设计上,他与贝伦斯的观念不谋而合。少即是多,充分体现了他的建筑设计哲学,但是在空间处理上,他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流动空间概念。勒·柯布西耶是三位建筑大师中来到工作室相对较晚的一位。受建筑师奥古斯特的影响,柯布西耶在贝伦斯工作室将钢筋混凝土使用得炉火纯青,以朗香教堂(图3)、萨伏伊别墅等为代表,这种建筑风格对整个世界建筑设计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三人(图4)于1928年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为现代建筑确定方向,也把贝伦斯的设计理念进一步发展,让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逐渐走向成熟。”[3]贝伦斯的工作室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室,它更像是一个现代设计发展的能量供应站。

图4 贝伦斯与3位建筑大师合影

成长经历

1 8 6 8年,彼得·贝伦斯诞生在德国汉堡。为了心中的艺术追求,贝伦斯辗转多地求学。最初他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后移居卡尔斯鲁厄、杜塞尔多夫等地。1 8 9 1年,他只身前往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海报设计等艺术创作,并于9 0年代末期在德国多次举办艺术展,这为他后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他带来更多的机遇。1 8 9 3年,德国的“新艺术”运动出现,贝伦斯作为当时十分活跃的艺术家,积极投身于这场运动当中,并成为其中的中流砥柱。这期间,他曾前往意大利进行考察和学习。1896年,贝伦斯回国后,加入了一个名叫“联合车间”的设计协会。由于1899年受到德国黑森州大公爵的邀请,贝伦斯移居施塔特艺术庄园从事设计活动,他在这期间的设计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学习,由艺术慢慢转向建筑。在这里,他设计和建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座建筑——贝伦斯自宅,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室内设计,他都亲自操刀,这也标志着贝伦斯的建筑师生涯正式开启。不管是 “联合车间”,还是后来的艺术家画廊等组织,这些丰富的阅历都深深影响了他的设计风格,他同时也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活跃的思想进行传播以及自我表达,形成了一定的影响。1902年左右,他逐步摆脱了青年风格,转而研究抽象几何形式,这为他后来发起的新设计运动奠定了基础。

1907年,贝伦斯移居柏林担任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设计总监。在其任职的1907至1918这11年间,是贝伦斯最具创意、最具突破也是最具成就的时期。首先,他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现代建筑”——透平机车间(图5),也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工业产品和大量职工公寓,并同时开始对现代居住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加之其工作室吸纳了几位现代设计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以及柯布西耶,这一时期,贝伦斯迸发出了人生中最绚丽的光彩,也为他赢得了现代建筑先驱的美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建筑体现出了强烈的德国古典主义的特征”。[4]

一战结束前,由于处于战争年代,当时的设计语言精练朴素。一战结束后,贝伦斯重新组织他的设计语言,甚至一度摒弃战前他所经常使用的几何式手法以及古典主义的运用。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位巨匠也渐渐变得力不从心,尤其是面对新兴建筑学,愈发彰显出他的无能为力。此后,贝伦斯一直处于自身设计生涯的低潮期,直至1940年在柏林去世。

图5 透平车间图

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成熟的设计师,贝伦斯在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手法、理念以及思想之后,始终将其贯彻始终。一是强调以功能为主,造型简洁,不做多余的装饰;二是注重技术、功能、艺术三者的统一,坚持理性主义的美;三是追求标准化以及批量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当中:

建筑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用物资的大批量生产和高度的机械化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更大可能性。”[5]一战结束后,尽管德国战败了,但是彼得·贝伦斯感受到了机械化和标准化的强大以及未来发展的不可忽视性,“贝伦斯果断选择了科学技术所更能够带来的改变,让艺术与技术融入到大机器生产的时代浪潮中” 。[6]由此他开始重新组织和思考设计语言及手法,并形成了其设计生涯中的主要设计思想。 “贝伦斯在不断的探索之中逐渐看清,新时代的设计必须将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紧密结合才能拥有活力。”[7]他积极探索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多种材料的结合,尤其是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结合运用上独具匠心。设计上强调功能为主,不做多余的装饰;在材料的比例运用上开启了世界建筑设计的新篇章。

工业设计

贝伦斯在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在工业设计上也是亦然。他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也是为人服务,也应该简洁实用,因此他设计的一系列产品,像电水壶(图6)、时钟(图7)以及电风扇(图8)等,都体现了贝伦斯以功能为主要设计对象的设计思想,这也是功能主义思想的源点。

平面设计

虽然贝伦斯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两个方面,但是在平面设计上,他也独具匠心。贝伦斯在从事建筑设计之前,在艺术方面已经颇有成就,而且“20世纪新思想下的视觉语言要素是最先被贝伦斯提出的,其特征也非常鲜明”。[8]在为通用电气公司(AEG)设计logo时,贝伦斯就提出要对企业识别系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CIS系统—进行设计,这也是世界首次提出CIS识别系统这个概念,而且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图6 电水壶

图7 时钟

图8 电风扇

图9 贝伦斯设计的海报

他对理性主义美的追求,也影响了他的平面设计。他设计的海报在构图上就采用了标准的方格网络的方式,将图形、文字、装饰图案有规律地进行编排与组合,并且在字体上使用经过改良的字体。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这样的标准化不仅可以提升印刷效率,也形成了明显的个人风格,我们从他设计的海报(图9)中就能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设计作品具有减少主义的初期特征,是与其他任何时代都不同的、全新的编排方式,人们在感到新奇的同时,都开始纷纷效仿使用这种设计技法,由此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设计浪潮。

贝伦斯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工业设计之父”,不仅是因为他为现代设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因为他对于设计的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他自己和其他设计师,并影响至今,不仅为当时的德国寻找到了出路,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现代设计确定了目标。虽然时代变迁,贝伦斯的纯粹的功能主义美学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他仍旧是早期现代设计发展历史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代表作品分析

项目名称:AEG透平机车间设计

建造时间:1909年-1912年

地址:德国柏林

项目概述

设计AEG透平机车间时,贝伦斯不仅以建筑师的身份将功能设计到完美,更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将其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对待。他将自己阶段性的对社会的思考以及从中所悟应用到透平机车架的设计当中,不添加任何附加的装饰以及传统纹样,使得建筑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立面都十分简洁。他积极探索新材料与新形式的运用,使厂房面貌独树一帜,奠定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基本形制。

贝伦斯在加入AEG时,就已经修正了他在“德国青年风格”时期采用的手法,放弃了僵化的几何学,但保留了其形式力量。透平机车间这种轻钢框架,在其终端由若干后倾的转角收头,“这种用重量体量的转角来夹持轻型的梁柱结构的反构筑公式,几乎成了贝伦斯为AEG设计的工厂的普遍特征” 。[9]即使在框架结构并无功能需求的情况下,这种申克尔式转角的强调依然明显,体现出面向大众的工业造型风格。(图10)

图10 车间内部空间

图11 建筑结构分析图

图12 建筑剖面图

建筑分析

图13 建筑侧立面钢柱与铰接点

该建筑以钢结构为主要骨架,采用大型门式钢架,顶部由三角拱构成,这样不仅省去了内部的柱子结构,而且满足了车间开敞大空间的使用要求(图11)。贝伦斯对车间的采光和通风的设计独具匠心,在屋顶上独立设计了玻璃天窗(图12),使得采光和通风一举两得。在面对Berlichingen街道建筑侧面进行设计时,钢柱自上而下逐渐收缩,地面上起墩,两者相遇形成铰接点。贝伦斯并未将这种结构性的东西进行隐藏,在沿街立面上,暴露出来的钢柱与铰接点形成序列,具有视觉冲击力(图13)。而且侧柱间使用划分成简单方格的大面积玻璃窗,用玻璃嵌板代替了墙面,不再单独进行外部装饰。这种设计从视觉感受上就像钢柱逐渐缩小最终融入了铰接点,通过铰接部分有限循环的规律感以及大面积现代材料的使用,使各部分比例均匀,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庞大的体积感(图14),增强了持续的、精确的、有力的机械运转感,充分体现了贝伦斯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工业时代的机械特征。

图14 建筑侧面

厂房的另一侧建筑面向院子,贝伦斯在此设计了一个两层高的附属车间。为突出中心主体建筑,在对附属车间进行设计时,将其立面稍微比主建筑向内缩进,相对弱化自身,并且稍微背对着街线,突出主次。附属厂房的侧面主要受力结构为钢架以及一条混凝土横梁,窗框间的间隙用砖块进行填充,最后在其表面覆上一层金属板。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节省材料的使用。附属车间的立面也十分简洁并具现代感,主车间立面是弓形山墙与玻璃窗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些处理给这个当时十分现代化的车间又增添了一点古典纪念性风格。另外,该车间的屋顶设计虽然有与主建筑相同的玻璃天窗,但不同之处在于附属车间主要使用混凝土来覆盖建筑屋顶。(图15)。

建筑评价

简洁而强有力的建筑立面与高高的并无实际用途的穹顶,体现的正是功能与艺术的融合。有人甚至将刻在其上的六角形AEG标志象征为教堂壁面的玻璃花窗。“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将这座建筑称为‘劳动精神的大教堂’。”[10]置身于这座建筑,我们彷佛还能够听到当时轰轰的生产声音,生动又严谨。这种机械和工业时代的特征与建筑语言的结合,让透平机车间成为了现代艺术以及现代设计的范例,也充分证明了工业以及机械的美。

图15 屋顶天窗

结语

正如有学者所述:“现代设计真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彼得·贝伦斯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11]贝伦斯一生传奇,他的探索精神不仅更好地表达自己,体现了个人价值,更为设计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贝伦斯身上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面对时代的洪流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只有顺应时代才能够创造未来。要具备持续不断的探索精神以及活跃的思维能力,结合现代社会背景,真正地考虑民之所需、民之所求,才能思考和看清未来设计的大趋势。贝伦斯一生都在致力于更好的设计,这是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尊敬的。(本文作者张梦姚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江滨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带头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车间建筑设计建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山间采茶忙 车间制茶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招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