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结缘 矢志不渝
——记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第一设计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赵乐军
2019-08-07刘红伟
■ 本刊记者 刘红伟
天津,海泰南道30号。
60后的赵乐军一袭白衬衫,精神抖擞地坐在记者面前,讲述自己的成长和事业历程。
在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天津市政院”),赵乐军堪称给水排水专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全国城镇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技术评估专家、水专项标志性成果二级责任专家。有人评价说,行业内有人偏重于设计,有人侧重于科研,而赵乐军是将二者兼顾的复合型人才。
他25岁硕士毕业,与排水工程设计工作结缘;
他29岁赴日学习进修,一心将国外先进污水技术带回国内;
他35岁博士毕业,只为将自己变得更充实;
他47岁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被授予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48岁获得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49岁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50年的岁月,在赵乐军的经历中,可以简单地概述为求学、求知、求新的三个阶段。
求学
1969年11月,赵乐军出生于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家庭。
赵乐军从小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成绩优秀的他一路高歌猛进,顺利完成中小学教育并考取大学,将环境工程作为自己未来奋斗的目标。
谈及自己选择环境工程专业的原因,赵乐军直言:“一切源于环境工程尤其是对水的热爱。”
大学期间,赵乐军系统地学习了管网、泵站、水处理的基本知识,为日后从事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然而,这时的赵乐军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并没有止步。1991年,他考取了天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2001年,又考取了南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
1994年,刚从天津大学硕士毕业的赵乐军,入职天津市政院,主要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工作。在污水处理厂设计和建设领域,天津市政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的的角色,这也给赵乐军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学识的用武之地。
《礼记》有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执着的赵乐军没有满足已取得的一些“成绩”,他开始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新阶段。
参加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不久,赵乐军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工程材料、工程结构、技术经济等方面基础知识储备的不足。他自费报名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学习班,历时两年的学习,系统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开阔了视野,为以后搞好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协调工艺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关系、解决复杂的施工现场问题提供了知识储备;他前往日本学习污水处理新技术及新设备研发,了解了发达国家企业生产、科研的前沿,使自己受益匪浅。
近年来,污水处理厂高标准排放、海绵城市以及水环境治理是市政工程领域出现的新业务方向,在传统的建设模式之外,还出现了以PPP、EPC为代表的新模式。作为咨询工程师,赵乐军不断学习这些新模式、新知识,更好地为建设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赵乐军对知识的渴求,是他作为一名工程师对专业知识的敬畏,简单到了“不会了就要学”,这也逐步成为他的工作风格。
在25年的工作生涯中,赵乐军先后担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给水排水一所所长、给排水分院常务副院长、院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发展部部长、总工办主任、企业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发中心主任、第一设计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等职。
得益于我国对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投入,得益于行业领导和前辈的悉心支持,在天津市政院这个大集体里,赵乐军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
“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内在追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的毅力、永不满足的追求,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本领。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工作能力。”赵乐军如是说。
求知
回国后不久的2001年,赵乐军被任命给水排水一所副所长一职,不久后又被提拔为所长。就在这一年,赵乐军“受命”与院副总工郭淑琴,担任海河流域污水治理重点工程—咸阳路污水处理厂的项目总体负责人。
这是一个日处理能力45万吨、远期处理能力63万吨,铺设管网20余公里的大型项目。赵乐军坦言:对年仅32岁的自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还曾经反问自己:‘能行吗?’‘应该行!’自己这样回答。”讲到这里,赵乐军爽朗地笑了,笑容里既有北方人的淳朴,更有千帆历尽后的豁达。在方案设计阶段,他和团队成员对设计方案反复推敲;在施工阶段,他扎根现场解决各类问题,就连周六日也大部分时间“泡”在施工现场。
时间证明,赵乐军主持的项目,何止一个“行”字。
2005年2月,咸阳路污水处理厂顺利通水运行,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对解决天津市西部地区水污染和水资源利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程先后获得了天津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行业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重庆巫山污水处理厂地处巫山城东西两壁陡峭的峡谷谷底,距长江取水码头下游1公里,是迄今为止国内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中厂址条件最为恶劣的一座。填方高度达75米,经检索为世界填方高度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赵乐军(右三)荣获2018年度“中国水业人物”工程与技术贡献奖
同时,项目团队对工艺选择及总平面布置进行了整体优化,克服了厂址选择、总平面超常规布置、高填方引起的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三峡水库水位反复变化引起的湿化变形、两岸滑坡等地质灾害治理、上游洪水导流、污水处理厂防洪以及由于工期紧高填方无预沉期、高填方缺乏土源等重大技术难题,为我国在极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积累了不可多得的经验。
项目的建成推动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了库区水环境质量,对库区乃至全国其他同类中、小规模项目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项目因此还获得了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郑州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工程(联合设计),二期新增处理规模30万吨/日,全厂达到60万吨/日污水处理设施,新建60万吨/日污水污泥消化设施,新建200吨/日(80%含水率,土建300吨/日)污泥干化设施,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污水处理+污泥消化+污泥干化”的全流程污水处理厂,获得201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此外,赵乐军还主持“十三五”水专项课题1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完成景观水体治理方面“十一五”水专项课题1项、污泥厌氧消化863计划子课题1项、污水除磷脱氮、高效人工湿地等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获得市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EI期刊4篇,核心期刊43篇,知网高被引成果13篇;主编、参编海绵城市、再生水、污泥处理以及相关机械设备标准20项;主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设计》、副主编《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手册》、参编《中国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实用技术手册》……
求新
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有著名的哲学家说过,你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你认识自己的深度就代表了你对自然认识的深度。
赵乐军知识的深度成就了他对环境工程认知的深度。
他不仅关注污水,也关注再生水。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再生水利用开始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再生水”起名于日本,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亦故名为“中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
2004年9月,天津市人民政府通过由原天津市政工程局组织编写、赵乐军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天津市中心城区再生水资源利用规划》,该规划在统筹天津市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的方向、干管布局方式和厂网建设规模等。
这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再生水资源利用规划之一”,为提升再生水处理能力、完善配套输水管网、拓展再生水利用方向,全面提升天津市再生水利用水平,助力节水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不仅关注再生水,还关注雨水。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2016年4月,天津市获批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技术负责人,他牵头制定了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到运行管理的全流程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
不仅如此,赵乐军在污泥处理处置、黑臭水体治理、管道检测与修复等方面同样建树颇丰。
“做一件事,我就尽量要把它做到更好。”赵乐军说,谈及25年来的工作体会,他说:“科研必须创新,而创新最关键的是善于发现问题,其次,要去掉浮躁,真正去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坚持咨询与科研并重。咨询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孵化器,科研是提高咨询服务水平的推进器。”
赵乐军的创新“大法”,就是习惯于在科研一线、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发现需求、发现问题,坚持咨询与科研并重,然后思索是否有解决办法。熟悉赵乐军的人都说,创新已经深入到他骨髓里了,想到什么就要去做。25年来,无论是在实验室、施工现场,还是学术交流现场,都有他奔波的身影。他的科研成果从来不是锁在抽屉中的论文,而是树立全国各地一个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步入天命之年的赵乐军还十分热衷于后继力量的培养。赵乐军深知: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个带头人必须适时组建人员知识层次、年龄层次合理,能够进行高效协作的团队。
重庆巫山污水处理厂部分构筑物实景
天津市咸阳路污水处理厂效果图
近10年来,赵乐军牵头逐步组建了一直包括中青年设计骨干、博士后研究人员、研发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的团队,在水环境治理、污泥厌氧消化、海绵城市、管道检测与修复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批标准,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水结缘,矢志不渝。
赵乐军说,过去的30年,是我国排水行业快速发展的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体排水人对此引以为豪。但到目前为主,我国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装备基本是以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为主,自主创新的很少。未来30年,我们全体排水人当自立自强、静下心来,针对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向国家和人民递交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