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向高质量发展
2019-08-07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大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密
■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大所副所长、研究员 周密
“一带一路”区域是中国承包工程企业重要的海外市场,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持。据商务部统计,2019年1月—5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469.3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总额的60.3%,完成营业额305.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5.1%。承包工程行业的结构不断改善,大项目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1月—5月,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87个,同比增加了13个,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2.5%,完成营业额则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建设、一般建筑和电力工程建设,占比将近70%,有效改善了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条件。2019年4月25日—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名外宾来华共商“一带一路”发展大计。经过近6年的努力,“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为亚欧大陆、非洲、大洋洲的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成为各方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和基石的“互联互通”,对我国承包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直面发展挑战,以“一带一路”支撑经济趋稳复苏
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推动生产与服务供给开始增加,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持续增长,“一带一路”倡议在获得各方支持下也面临不少挑战。挑战是现实存在的,也会因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采取积极的行动,有效响应挑战,有助于为经济复苏提供支持动力,避免各项不利因素对各国造成的损害。
第一个挑战来自于单边主义对多边经贸体系的侵害。2018年以来,美国挥舞单边主义大棒,以关税为武器要求其他国家做出市场开放的让步,以“美国优先”为判定标准频频退出各类国际协议,给全球市场预期造成了巨大的不稳定性。在缺乏制衡的条件下,美国单边主义行为可能产生严重的破坏,影响国与国经贸合作模式,增加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的成本。“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的形式发挥各参与方的优势与潜能。但已有的国际经贸秩序如果被破坏,建立国与国的相互信任关系难度大幅增加。近年来,单边主义也在一些国家更为盛行,如果各方都按照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方式重新审视和规范对外合作关系,将使得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丛林法则不仅影响国与国处理相互关系的模式,导致合作的碎片化,也会使得“一带一路”的合作受到影响。缺乏规则的利益导向行为,会使承包工程企业面对的市场变得更为复杂,增加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难度,市场的碎片化和短期化也会给业务的可连续性带来较大压力。
第二个挑战来自“一带一路”建设中开放、绿色、廉洁理念的落实。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严重破坏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识,导致一些国家重新审视其对外承诺,更使得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资金供应明显缩水。尽管美国国内早已有绿色建筑的标准,欧盟和国际金融组织也有与绿色发展相关的一些规范,但如何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尚未形成国际共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希望在发展中强调绿色模式,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不同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差异较大。相比传统的金融而言,绿色金融为企业提供的融资可能会同时造成相对更高的成本,并延长建设周期。承包工程企业在绿色发展的理念支持下,需要与包括项目业主、金融机构、工程设计方等形成配合,协调的难度不小。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廉洁之路符合国际规范,但除了同样缺乏通行规则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包企业行为需要遵守东道国的规范和要求,法律法规和社会文化的国别差异使得跨国工程项目监管并不容易。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推过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的形式发挥各参与方的优势与潜能。但已有的国际经贸秩序如果被破坏,建立国与国的相互信任关系难度大幅增加。
第三个挑战来自如何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一带一路”建设并不仅仅是在各国复制标准化项目,而是需要在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的同时,尊重各国的法律法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需要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要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需要看到,民生类基础设施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往往相对较弱,很多情况下需要与所在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匹配。“一带一路”的不少参与方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在经济复苏阶段可动用的财力更为有限,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需要持续投入。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周期长、投入大,财政的不可持续不仅可能导致工程建设企业工程款难以收回,增加贷款行的金融风险,而且还有可能因为持续投入的不足造成前功尽弃。
第四个挑战主要是工程项目推进方式差异带来的实施困难。承包工程项目的执行多属于资金、工程机械和人力密集型施工,在跨国执行项目时难度不小。一些国家对外籍劳务入境和工作有着严格的限制,办理签证或工作许可难度较大。如果无法及时获得相关许可,项目施工进度将大幅放缓。除人员以外,工程机械设备的跨境移动也会涉及关税等额外成本。如果无法获得工程机械临时进口的关税减免,可能影响企业使用合适机械设备完成工程项目的意愿,对项目工期有较大影响。另外,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国家对外来劳务进入对本国市场的冲击更为敏感,为此设置的外籍劳务与本地劳务的用工比例要求等诸多限制,也给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完成相关项目的效率带来更多挑战。部分国家在外部舆论的引导下对中国劳务进入该国过度渲染,使得承包工程企业难以有效发挥自身的熟练和高技术劳动力的优势,增加了项目的违约风险。
高质量发展,描绘“一带一路”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凝聚发展共识、加强基础设施支撑力,但外部的挑战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共同决定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优化。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讲话为下一阶段倡议的有效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总结前几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建设有望进入新的阶段,为包括承包工程企业在内的不少行业企业的发展创造机会,也对企业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效率、关注差异性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而基础设施则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推动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为各方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提供支持,实现联动发展。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项目的质量十分重要。尽管“一带一路”建设对互联互通的需求较为急迫,但与“一带一路”建设本身的发展周期类似,基础设施项目往往会在长久的发展中影响各方资源分享的效率,动态的调整与适应是响应各方需求的重要步骤。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不仅有助于为东道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供具备前瞻性的支持,而且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更具品牌影响力的价值,为后续的国与国间经贸合作创造条件。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其品牌价值对参与方都将产生愈发重要的连带影响。不断改进和优化发展进程、减少“一带一路”的负面影响,对于各参与方积极性的发挥至关重要,也是凝聚信心和力量的重要保障。
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包括两个方面的理念:一是项目本身如果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为业主和相关各方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将有助于工程项目的延续;二是项目如果无法直接产生足够的利润,但由于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与环境的有效提升,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了更为充分的支持,反过来为项目的可持续带来更有效的支持。
基础设施的抗风险性在近年来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变得尤为重要。外部环境变化的风险因素增加且不可控、难以预测的情况更为普遍。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在设计与谋划阶段已经对各种不确定风险准备了应对方案,在出现风险时能够快速应对、减少损失。基础设施项目本身设计对于风险的影响值得重视,涉及更多相关利益方的方案有助于分散化解风险,提高项目发展的稳健性。
价格合理的基础设施项目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在进行项目比选时也对执行费用的规模和支出方向进行严格限制。价格合理的工程项目应能够体现国内外实施相关项目的利润差额,也可以为项目的未来盈利留出合理空间。
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指的是项目的受益群体应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差异化大、分布较为分散,对于边远区域的服务难度较大。“一带一路”的承包工程项目在考虑“头部”市场需求外,也应该响应弱势地区和群体的诉求,增加民众的普遍获得感,减少社会的诸多不匹配和选择成本。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础设施作用的发挥,除了为项目所在地民众提供更为便利、快捷和低成本的服务外,“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应优先提升跨境产业协同的能力,能够为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建立与优化创造更好的支持,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跨国公司分布式布局以及沿线国家企业跨境协同的意愿和能力。事实上,能够服务于产业链优化改进方向的基础设施,其自身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支撑、生命力更强、商业利润更有保障,也更加可持续。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网络需要持续发展与优化。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是发展的引领,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是发展的骨架,铁路、港口、管网是互联互通网络的依托。“一带一路”工笔画的发展需要精雕细琢,其基本依据来自参与各方的意愿与需求。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既要能够实现点对点的远距离联通,又要通过各类要素流动的毛细血管将沿线的市场、产业和城市与主干道连接起来,形成网状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得各方都能够在互联互通中共同受益。
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而项目资金既来自当前与未来利益的互换,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除了要采取措施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提供充沛的资金保障外,高质量发展还对项目的推进与资金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解决量的问题,“一带一路”专项贷款、丝路基金、各类专项投资基金,以及丝路主题债券,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都能够在效益、发展与风险的平衡中提供更多支持。要解决质的问题,则既需要把握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的节奏,又要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融资管理、准则甚至合作融资等方面与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协同合作,借鉴成功经验,减少项目融资中的盲目性。
加强创新驱动,提升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整体竞争力
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不仅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引领,“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创新。创新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供发展机遇,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而言不仅自身需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需要积极参与探索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WTO成员自2019年起就数字经济的电子商务启动了诸边谈判。数字经济对对外承包工程领域形成了重要影响,不仅涉及基础设施项目自身在全生命周期中各类经贸活动的数字化,而且对基础设施服务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主动调整和适应。
不仅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引领,“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创新。创新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
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更为普遍和有效。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设计与施工的协同配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助于减少设计中的不合理环节、优化设计效果、提高设计实用性。结合管理辅助系统,工程项目施工的设备、施工队伍和物料间的配合效率得以改进,不仅减少了对施工场地库存和空间的占用,而且有助于降低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基础设施项目沿经济走廊的重点布局与推动,有利于数字通讯、运算与灾备等公共数据服务设施的配套布局,可以降低企业的额外负担,提高对数字经济服务与支撑的效率。
在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期,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更为高速的通讯网络使得数据的流动加速,也增加了边缘计算的能力。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效联通市场各方,为有效决策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将逐渐成为数字经济环境下的基本要求。伴随着信息流动的加快,传统的要素配置方式将不得不发生调整,商品、服务、人员和资金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可能都会有信息流相伴,改变各方在数字经济中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地位。在当前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数字经济和贸易发展规则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后的实际效果可能低于原有预期,降低回报率、增加投资回收期,带来承包工程行业发展的变革。
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经相对成熟,能够以较高的效率完成项目施工任务。但是,当前全球增长较快、利润率较高的基础设施行业领域依然面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供应商数量有限的窘境。许多工程企业在盈利分配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期化决策意愿。企业看中的是现金流动的回报率,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用于技术研发等方面,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很可能面临技术停滞的问题。投资合作的项目如果无法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足够的利益,不论是投资方、贷款方,还是施工企业,可能都难以树立足够信心,使得项目无法获得可持续的推动。拓展新的、盈利性更高的行业领域需要创新资源的投入,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亟须转变发展理念与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都被认为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也处于附加值比较低的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以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为对标目标,力争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位置,增强行业全球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除了要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形成更有影响的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的工程项目附加值,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优化,减少对外承包项目实施中的不确定因素,推动项目执行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方式转变。产业链的全球调整是国际产业分工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国在获得多年的发展红利后也会出现产业链的向外转移。一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采取了专业化发展的战略选择,集中核心优势,获得更高附加值,将其他环节的项目实施与执行交由东道国合作伙伴完成,有助于增加与东道国的相互理解和互相支持,也有助于企业改进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有效解决文化的差异甚至冲突,避免造成误解,降低发展的风险与成本。“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习俗和民众观念并不相同,进而导致价值观与判定标准各不相同。高质量发展应确保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尽量不受到外部的负面评价影响。除要特别关注和有效应对各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之外,“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特性也需要加强相关国家间文化的沟通与协调。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各方人民间的交流,为民心相通提供经济支持,通过企业雇佣当地技术、管理人员的方式,可以实现包括跨境互联互通工程在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更好地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应确保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尽量不受到外部的负面评价影响。除要特别关注和有效应对各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之外,“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特性也需要加强相关国家间文化的沟通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