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相关性

2019-08-07陈锐李政宁黄英华孙静甘起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5期
关键词:时限预见性生存率

陈锐 李政宁 黄英华 孙静 甘起云

(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院前急救阶段是挽救心力衰竭患者生命的关键阶段,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后续治疗及预后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心力衰竭评估与预测指标全面评判患者的病情,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防控和处置措施,能够使院前急救质量和医院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与恢复〔1~3〕。本研究探讨了院前心力衰竭急救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波峰-末(Tp-Te)间期指标水平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应120指挥中心指派出诊和患者自行联系出诊;②符合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③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④接受现场处置并接回的院前患者。排除标准:①血液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等引发的慢性心力衰竭;②可行根治术而未行外科根治术的先天性心脏病;③伴发恶性肿瘤、肝硬化、肾衰竭、出血性疾病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④急性心肌梗死、服用影响Q-T间期的药物,或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柳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院前心力衰竭急救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法分为观察A组(NYHA Ⅱ级40例)、观察B组(NYHAⅢ/Ⅳ级30例)和对照组(NYHA Ⅱ~Ⅳ级50例)。观察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2~84〔平均(62.34±5.46)〕岁。观察B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4~85〔平均(62.44±6.01)〕岁。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3~87〔平均(62.95±5.75)〕岁。3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心力衰竭抢救处置措施。观察组检测心电图QRS波时限、Tp-Te间期,并现场抽取静脉血2 ml待测血浆BNP,预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在常规心力衰竭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治疗抢救措施,实施院前心力衰竭急救综合管理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不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对比 观察A组的血浆BNP水平、心电图QRS波时限和Tp-Te间期均显著低于观察B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对比

2.2 3组院前生存率、住院生存率和出院后6个月复住率对比 观察A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出院后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观察B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3组院前生存率、住院生存率和6个月复住率对比〔n(%)〕

与对照组相比:1)P<0.05;与观察B组相比:2)P<0.05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的疾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功能的逐渐退化,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提升心力衰竭院前急救措施是临床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4~6〕。血清BNP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的重要指标,相关研究显示,BNP指标升高,表示心室壁的张力和压力越大,心肌细胞生物电不稳定增加,患者生命安全和治疗风险均显著升高,BNP是心力衰竭后终点心脏事件的强相关因素〔7~9〕。心电图QRS波时限属于心力衰竭重要预测因子,相关研究指出,随着QRS波时限的增加,发生机械不同步概率也显著增加,且QRS波时限越宽的患者,发生心室间和心室内不同步的程度越严重〔10~12〕。心电图Tp-Te间期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现,Tp-Te间期延长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影响〔13〕。因此,明确血清BNP和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关系,能够在院前急救中为患者救治提供更科学的指导,有助于不良事件的防控〔14,15〕。研究中血浆BNP水平作为心力衰竭的分层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随着血浆BNP的增加逐渐延长。

基于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关系的分析,医院对院前急救措施进行优化,实施综合性的急救处理措施〔16,17〕。首先,在急救人员安排和专业技能方面,将急诊科值班医生和护士分为3组,轮流出诊,保证120出诊和院内值班人员基础,促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有力衔接。同时,要求一线急救人员均需取得执业资格,且从事医疗工作3年以上,在院内各主要临床科室轮转。在日常培训中,将12导同步体表心电图检测及QRS波时限和Tp-Te间期的测量纳入出诊医师培训中。其次,合理利用通讯设备与器材,保证院外到院内通讯畅通。同时,使用多功能救护车,发挥急救人员和车内设备的重要作用〔18,19〕。最后,在出诊处理方面,保证3 min内出车,并在途中与报警电话联系,指导患者及家属开展自救,保留出诊记录。到达现场后,对院前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现场急救,并开展12导同步体表心电图检测及QRS波时限和Tp-Te间期的测量,初步评估心功能,并预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性,采取预见性治疗措施及抢救。同时,在现场抽取静脉血2 ml,送回医院检测血浆BNP。当QRS波时限≥0.12 s时,表示QRS波群增宽,提示存在病情恶化的可能;而Tp-Te间期时间>120 ms时,提示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时采取预见性治疗措施,进而提升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11,12〕。

合理利用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等指标,强化急诊阶段的评估和预测工作,能够使急诊救治成功率显著上升,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同时预见性措施的实施还能为患者的院内治疗和预后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患者的复发住院率显著下降。

猜你喜欢

时限预见性生存率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ETAP软件的反时限定值分析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平行时空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