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教育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8-06李新岭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4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应用

李新岭

摘 要:医者仁心、崇高理想是医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医学教育中要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以德为先,全面引领学生,增强学生道德素养,进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类课程的基础,应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医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植入到学生意识中,增强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团结互助的良好职业素养。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体解剖学教学;应用

1人文教育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就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途径帮助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成属于自己的人格因素,从而不断从心理层面、伦理层面完善自身。对于解剖学这一特殊且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而言,实施人文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医生,所接收或者说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都来源于许多逝者的无私奉献,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解剖学知识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受到感化并产生思考,从而形成人性的概念,如此一来,学生自身人文修养也会相应得到提升。此外,人体解剖学作为帮助学生成为医生的重要知识桥梁,在解剖学知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有效结合人文教育则是稳固这座知识桥梁的重要因素。

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其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素质,但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下,人文教育的理念常被忽视。许多院校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常以选修课程、讲座等方式开展,难以保障医学生接受充分的人文教育,同时,因课程性质不同,医学生难以深入体会人文教育的意义。同时,人文教育内容在学生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学生的人文教育课时占比也较低,且课程常以应试考查方式进行,学生缺乏投入性。在医学院的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难以将人文教育与实践操作良好结合,导致人文教育未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中,也难以将实践与人文素质问题融汇学习。因此,应当重视人体解剖学中的人文教育运用,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2医学人文实践融入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路径与方法

2.1以经典誓言拉开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序幕

在第一次上课讲解绪论时,将经典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引入课堂。大约五百多个字简短而精炼的的誓言,向世人公示了五条戒律:尊师重道,知恩图报;服务病人,患者至上;谦虚态度,诚实精神;尊重生命,一视同仁;不谋私利,严守秘密。誓言内容虽短但影响却非常深远,希望学生学习和感悟对医学道德修养的提倡。

2.2以经典活动的形式开启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大门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今天,一直弘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学生在第一次上人体解剖学实验时,负责人会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进入遗体捐赠室,教师和学生开展悼念已故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他们对教学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学生代表将鲜花摆放在照片前,并深深地鞠躬以表达内心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这类活动的意义深远,遗体器官捐献是生命的延续、社会的善举,向学生们传递的是一种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大爱、博爱精神,相信生命在奉献中延续,希望学生们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2.3以经典语录来营造医学人文氛围

在我们解剖实验室墙壁上到处可见与解剖相关的一些古代名人的至理名言和一些图画,例如:达芬奇的名言———只有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才能认识到人体的美,只有直接研究人体,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恩格斯———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4]。这些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感悟意境及提升艺术与文化的内涵,消除对解剖的误解与恐惧心理等。

2.4以经典医学史人物故事引领学生学习人体系统

2.4.1将达芬奇图谱引用到第四章运动系统中

达?芬奇,一生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并画下18张解剖图手稿包含了240幅图和超过13000字的笔记。其作品包含了比现代医学设备所产生的图像更生动、更清晰的信息,不仅画出了他所看到的人体构造,更了解人体功能。真正的将艺术与解剖联系起来。将其解剖手稿引入到人体解剖学第四章运动系统中。学生可以全方位观看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同时还可将艺术与解剖联系起来,既提高了艺术涵养,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入解剖实验室面对解剖标本前起到了一个心理暗示的作用,消除学生对解剖学标本的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从而保证了解剖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4.2将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引用到第七章循环系统中

在讲解循环系统时,以哈维为切入点,他于1628年发表了《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在这本短短几十页的名作里,哈维粉碎了前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谬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嘲笑和打击以及不被认可。但是真理终究是会被发现证实的,他的血液循环学说标志着生理学的开端。

2.5增强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人体解剖学教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学习好人体解剖学需要与标本打交道。人体解剖学具有特殊性,身为刚刚入学的学生,会对尸体的味道形成厌恶心理,影响到学生对人体解剖学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应发挥引领作用,渗透德育教育,从学生心理给予学生一定的鼓舞,坚定学生信念,鼓励学生不怕味道、不怕脏,让学生与标本多接触,消除学生不良反应,进而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明晰“道具”与“尸体”之间的关系,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育,增强学生敬畏生命心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该课程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促进案例的运用,以案例为导向,实现课程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相融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明晰其中的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实践,以正能量知识,丰富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进而培育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2.6以维萨里的批判精神作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最后一堂课的题材

夜半盗尸人说的就是维萨里,他的主要贡献是在1543年發表了《人体构造》一书,该书包含了许多杂乱而又详细的人体解剖图,从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后来维萨里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引用其事例是为了教育学生们,不要盲目崇拜古人的风气,委之于仆人,对知识要有批判精神和革新实践的精神,追求真理。这种精神是今天的医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

总之,人文教育走进人体解剖学课堂后,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人文的熏陶,对医学事业的情感得到提纯,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治疗者,更是兼具技术与人文的服务型医生。在医学教育中普及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对医学生的期待、要求,通过展开医学人文教育,打造人性化医疗队伍,能够解决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深刻的、棘手的医患问题。未来的医学教育将建立起更完善的体系,学校将以培养医学素质水平高、人文素养强的医学人才为教育目标,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有责任感的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必然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为患者带去充满人文精神的关怀性治疗,这样能使医患冲突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何祖江,王湘军.人体解剖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J].2016,23(3):144-150.

[2]孙新红.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J].2017,10(9):1-291.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应用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