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途径
2019-08-06陈金花
陈金花
摘 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纲领性文件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为建院之初设立专业,经过60年的建设,目前为河南省高校名牌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按照《河南中医药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显中医药大学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1调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招收的本科生按照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一定期限培养的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所达到的目标。在原人才培养目标[2]的基础上,综合用人单位、家长、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广泛利益方的建议,制定2017版中医学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修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经过5年的学习,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具有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三基”能力,具有一定的西医基础,具有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中医临床诊疗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通过培养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交流、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做到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素质协同提高,并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胜任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教育机构及各级综合医院的中医、中西医临床及科研工作。
2调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原则
根据中医学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在原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体现“实用、能用”原则,对目前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调整,注重突出师承教育,融入学科发展前沿,使课程调整更能适应中医学专业的社会需求。
2.2课程结构设置与内容
本次中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设置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等三大类。课程模块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特色方向课模块4种。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的规定,本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开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用翻转课堂等12学时,同时改进形势政策课程模式,把对形势政策的宣讲解读与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开设紧密结合,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专业基础课模块:目前开设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18门专业课程。此模块强调“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加大《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课程课时数,并增加适量实训课;为完善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本次修订将《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改为必修课。
专业课模块:该模块主要涉及临床中、西医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课程。本模块课程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任意选修课增加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课程,以扩大学生的临床思维,保证学生临床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特色方向课模块:目前主要开设有《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自然辩证法》《中医思维学》等课程。该模块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课为主,旨在增强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促进临床思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3成立中医专业社团,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1)组织对中医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成立社团,开展学习活动,以点带面。目前,国内大部分中职学校把专业型社团作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平台以及学校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中医社团每周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中医相关知识讲座、太极拳养生功法训练、针推技能培训等,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中医专业社团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完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还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技能操作练习时间不足的问题。
(2)中医专业社团应由中医专业学生自己管理。社团成员应参与经典诵读活动、技能竞赛的组织、监督、管理,在教师指导下发挥优秀学生团体的示范带头作用,也让一些优秀的社团成员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4见习教学,尽早形成中医临床思维
医生只有在应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疾病本质与规律,治疗、预防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才能形成中医临床思维。中职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规定人才培养周期为3年,其中毕业实习8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来说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形成临床思维了。因此,中职中医专业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相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临床见习,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5临床实践技能评价
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是其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因此,临床实践技能是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临床实践技能评价是指在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对完成临床实践所必需的能力进行测评,包括为进行临床实践所必需的一般技能和对完成某种特定临床工作所必需的特殊技能。针对中医学专业学生,应以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为目标,因此,该部分评价内容的设定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也要紧贴《中国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中医医师规范化培养综合考核,要求學生具备临床工作必需的临床能力。
本研究通过对目前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我院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构建既要符合高职中医类人才培养目标,又要适合我院实际情况,全面的,易于操作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引导、激励作用,培养出更多适应于基层医疗机构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中医人才。此外,该评价体系的构建也能反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与完善。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本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通过调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调整中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模块设置及毕业考核设置,总体上实现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希望在今后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德民,姜蕾,李长青.中等中医类职业学校的发展之路[J].西部中医药,2017(10):51-54.
[2]肖碧跃,李鑫辉.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几点设想[J].中国医药指南,2015(15):280-281.